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09-09-10张静芳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16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王 琼 张静芳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主要体现在:人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尊重个性差异是以人为本的现实属性,也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根本原则。

[关键词]以人为本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王琼(1973- ),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张静芳(1972- ),女,江苏张家港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苏州 21510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68-03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一、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如何理解以人为本这个核心?首先是对“人”的概念的把握。“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立,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是对“以物为本”和“以神为本”的扬弃。其次,对“本”的概念的把握。“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要求。从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界定来看,以往多从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中理解。从人类精神解放或人的精神发展过程来看,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思想发展的较高层次。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超越自然(神)本位、超越人伦本位和以人为本三个层次。在超越自然(神)本位层次,人类相对摆脱了自然(神)的束缚,开始看重和强调人类本身,人类获得了相对的自由。在超越人伦本位层次,个人相对摆脱了传统人伦文化的束缚,开始看重和强调个体的价值,从而获得了个体的相对平等和自由。在以人为本层次,个人相对摆脱了自身的束缚,开始注重个体的异化,在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中,使自身的肉体和精神相对分离,个体获得了精神异化的相对自由。因此,它同以人群为本位而脱离自然(神)束缚,从而重视整体人群的价值不同,它是以个体为本位,要求个体摆脱人伦文化的束缚,强调个体间的自由与平等,强调一种以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个性主义”为原则。科学发展观并不单从人的精神解放理解以人为本,而是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内在关系上强调这种尺度、原则、要求,就是以人为基础,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以人为动力,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中心,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社会由人组成,人是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划者、实践者和体现者。一切形式的社会财富都不过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物化成果,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以人为本,必须确认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树立一切依靠人的理念,依靠人民群众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目标是全面自由的发展。只有把着眼点放在“人”自身上,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社会才能发展。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和人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作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不仅是目的,也是过程。说它是目的,是因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说它是过程,是因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任何一项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要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都要代表、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核心

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价值追求是一致的。不可否认,人本主义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局限性,包括其抽象的人性论和事实上的“以物为本”,但是,站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高度,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理解不应该仅仅从其发展过程上理解,尤其不应该就其局限性而否定其进步性、合理性,还应该从其层层递进的逻辑性上理解。由此而言,以人为本作为人类精神解放或人的精神发展的最高层次,必须涵盖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包括人(类)主体地位的确立、科学主义精神的弘扬;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合理解决,包括合理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三是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包括人自身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协调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原则,就是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手段和标准。我们过去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着离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更多地从培养接班人的角度,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提出要求,而弱化了从个体发展的需要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就往往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一种外在的要求、约束与灌输,缺乏个体内在需求机制,效果大打折扣。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人的发展。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联系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发展,马克思论述了现实个人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建立在人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是从现实的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出发,发现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地位和动力作用,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事实和作用,进而阐述现实个人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现实个人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围绕着人这一历史主体的生存、发展以及人格和个性的完善而展开的,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人的进一步发展,人越是全面地发展,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

因此,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核心,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就是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其二,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从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出发,解决好“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主体是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时,也同样高度关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全面提升。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反复强调,人才是社会的各种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我们的全体教育者,对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承担着庄严的职责。”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努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是对最根本的社会发展动力的激发,是对最关键的社会发展主体的塑造,构成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成为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在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在实践中,要坚持发展为第一要义,以立足发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全面统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把人文关怀写入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是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学生生存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涵。

1.人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价值。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本身出发,而不是从物体出发,即要把人当做主体。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在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并创造自己的历史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有了这个原动力,人才能够保证其他素质的正常发展,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本质力量的人。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人的主体性,教育者应该把受教育者看成是教育的主体,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仅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和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基于自身基础和内在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地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受教育者能否确立并取得其主体性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2.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以人为本,不仅把人当做根本的出发点,而且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和根本的归宿点。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发展为了人,依靠人,要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按照社会的要求满足于设定的任务和内容灌输式的完成,而更多的是洞察现实的个人发展的需要,从促进个人的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的着力点不在于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而在于与受教育者内在接受状态的结合,在于对受教育者内在自觉性的启发和引导,从而把满足人、发展人、成就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关注人的内在需要,把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和“四有”新人作为根本的目标。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既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都得到发展,在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3.尊重个性差异是以人为本的现实属性,也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根本原则。马克思认为,“现实中的人都是有个性差异的,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和时空属性,其思想水平和状态变化受社会生活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并且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社会的多样性、人类实践的丰富性、人的需要的多元性等特征决定了人的本质内容的复杂性,也决定了人的思想产生和发展原因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个性化发展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关注,现实告诉我们, 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关注和注重个体,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殊性,从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施教。要因材施教,反对在教育过程中“一刀切”和片面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发展的倾向。要实事求是地剖析每个个体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做到重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凝聚学生、培养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和完善自我,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坚持以人为本,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独立和谐的人格,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陈红军.论高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钟秀利,杨瑞虹.以人为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导报,2008(12).

[5]张文.科学发展观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江南论坛,2008(12).

[6]胡宏伟.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哲学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7(8).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