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变中的异动与思索

2009-09-09

南方文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普世文学价值

白 烨

2008年间的中国文化态势,一方面在进入21世纪之后的基本格局中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与本年度发生的一些重大社会事件密切相关。

从基本格局方面看,自进入新的世纪之后,中国文化在经济的强力推动和社会的全面开放的有力影响之下,日益呈现出多样与多元的状态,各种取向的文化追求在各自的空间里生存和发展,又在相互碰撞中竞争和共存。其中尤以依托现代科技发展起来的网络文化及其相关现象发展最为快速,也最为活跃和强势,并对整体的社会文化生活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从重大的社会事件来看,2008年上半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突如其来,下半年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与残奥会的成功举办,这种大悲接大喜的起伏与转换,使人们经历了情感上与心灵上的巨大震撼,也在不经意中取得了精神上的不少重要收获。从文化的层面上看,这主要表现为抗震救灾中大量不知名作者的抗震诗歌的出现与流传,承办奥运中对于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重视与张扬,而在这背后,则显示了民心的凝聚,民气的焕发,以及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的深化与强化。

具体到思想文化领域来说,在文坛内外关注较多,也形成了一定的焦点与热点的,主要是四个方面的问题,即“和谐文化的探讨”、“普世价值之争论”、“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发展”、“山寨文化的兴盛”。这四个问题的出现与研讨,可以以点带面地看出2008年间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向与主要走向。

和谐文化的探讨

有关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理论话题,2008年间最为突出的,便是和谐文化的建设问题,以及科学发展观与和谐文化关系问题等。这些相关问题的提出与讨论,也都与社会生活的现状不无关系。

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胡锦涛最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问题。之后,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既内含了“和谐”的意思,又扩展了“和谐”的意义。这些来自党中央与领导的重要思想,在思想文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应与热烈的回响。从2007年至2008年间,一些报刊发表署名文章,一些单位召开会议,围绕“和谐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展开深入的研讨,表现出在这一问题上的新的思考与角度不同的看法。

吴光在《多元和谐:树立面向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观》(《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8期)的文章中,指出中华文明思想宝库里的儒、道、佛三教,都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些中华和谐文化具有一个根本特点,这就是“和而不同”,而在现在,要根据新的时代的需要,坚持一元主导,多元互补,会通古今,兼融中西;并以此作为与时俱进的新的文化战略。文章认为,要实行好适合全球化时代需要的文化发展战略,还需要在实践中摆正和处理好与文化发展战略相关的若干关系:一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二是竞争机制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三是少数与多数的关系,四是道义与功利的辩证关系,道德与法制的关系。如果能处理好上述关系,我们就能为建设和谐世界的远大目标提供具有战略意义的软实力。

在《着眼于长远,着力于整体》(《文艺新观察》2008年第3期)的文章中,白烨认为在当下的文化建设与文艺发展中,应着力于突出主体价值观,而这种主体价值观,“应该是能够得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与理念,它应该具有一种较大的包容性和较强的凝聚力,能够把个人利益、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是这一价值观念系统的核心与轴心,而积淀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凝结了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的人文精神,应该是这一价值观的主体与主干。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加强人文教育,在文艺活动中,强化人文内涵,在大众媒体中,倡扬人文导向,使有正面价值的人文精神成为社会的文化时尚与精神风尚,是解决目前价值观念混沌和主体导向不彰显的一个迫切需要。价值观的问题,需要在价值观的层面上来对话和碰撞。正如世间道理很多,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近道理要服从远道理一样,只有建构起体现人们根本愿望,符合人们长远需求的价值观念,并让它切实发挥主导性的作用,我们的文艺与文化事业,才能更为全面、更为健康的向前发展,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建构过程,也是我们从现在起就必须孜孜以求的重要工程”。

贺绍俊在《核心价值与普适价值的辩证关系》(《文艺新观察》2008年第3期)的文章中,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论述出发,论说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普适性,以及这种普适性在当今的价值与意义。他认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这些提法蕴含着人类普适价值的丰富性。今天,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我们更应该彰显我们核心价值体系中所蕴涵的普适价值,我们应该以这样的标准去评价文艺作品,去倡导文艺创作的价值追求。文章还认为,如果给“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设置一个普适价值的前提,那这个说法就会更有说服力。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本土经验,我们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也是对人类普适价值的践行,也是人类普适价值的具体化呈现,也是人类普适价值在新的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

钟晓毅在题为《以思想解放促和谐文化建设》(《南方日报》3月20日)的文章中,结合广东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与实践,特别指出“新的一轮的思想解放”问题,并把这种“思想解放”界定为“创新精神”,“集体智慧”,和“不断深化与开拓”。她认为,新一轮的解放思想的力度,决定改革创新的程度,同时也推动着和谐文化建设的广度与深度。

有关和谐文化的探讨与研究,在2008年间既由联系各个区域和不同行业的实际,显现出相当的广度,也由一些方面和一些问题的集中思考,又显现出一定的深度。如文学界结合打工诗歌的长盛不衰,从和谐文化的角度对此作出深层次的解读(见何轩:《打工诗歌与和谐文化建设》,《文艺报》2008年2月15日);如山东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张秀清等人合著的《大学和谐文化建设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分十个章节,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素质教育、教风、学风、育人环境等方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大学的和谐文化建设的使命、任务,及其与社会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等等。

“普世价值”之争论

有关“普世价值”问题的提出与争论,有一个从媒体到学界,从学术到政治的发展演变过程。这场争论最初的因子,源于《南方周末》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之后举国上下抗震救灾之时发表署名“《南方周末》编辑部”的评论员文章《汶川震痛,痛出一个新中国》。文章认为,救灾中“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文章还指出:“只要国家以苍生为念,以国民的生命权利为本,只要有这样的

底线共识,就会奠定全民族和解、中国与全世界和解的伦理基础。整个世界就都会向我们伸出援手,整个人类就都会跟我们休戚与共。我们就会与世界一起走向人权、法治、民主的康庄大道。”6月6日,《北京晚报》发表署名“东方明亮”的《普世价值不得乱套》的文章。文章多次把‘中国军人“与“美国大兵”的不同作为进行类比,对《南方周末》的文章提出质疑与批评。6月11日,《北京日报》发表《“普世”的要害是否定特色》一文,指出这种“普世价值”的要害就在于否定特色,妄图用一个模子来规划地球上所有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以反伪科学成名的司马南,依托网站和论坛发表了数篇批判南方报系及其编辑记者的文章,而这一些言论又引起了另一位学者徐景安的反批评。

在《冷看(南方周末)裸体冲锋》的文章里,司马南说道:“从学理角度说,‘普世价值是个复杂的历史概念、政治概念、文化概念,很难一言以蔽之。南报的大人们是否真的了解‘普世价值的来龙去脉,我不敢妄加断言,但从南报大人们没有附加任何使用说明,没有任何禁忌交代,没有任何副作用提示,便大包大揽承诺‘普世价值可包治中国百病,这种老北京天桥摆摊儿卖大力丸的江湖作派分析,颇有几分疑似天真。”在《普世价值很像神话》的访谈里,司马南明确指出:普世价值没有资格来抢中国人抗震救灾的头功!假如要讲普世价值,也不能任由别人讲,中国人就没有普世价值吗?“天下为公”是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是?“血浓于水”是不是?凭什么说这些都不是,只有民主、自由、人权、宪政才是?其实,贩卖普世价值的人另有自己的一番深意,其实质“在于消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普世价值不过是一个神话,那仅仅是西方人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说出的一些废话,并不适合中国。”

徐景安在《普世价值观是中国走向未来之必须》(《经济观察报》2008年8月11日)的文章中,首先指出“普世价值观实际上是全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是人类精神成熟的标志”。“一个先进的国家和民族都不会拒绝普世价值,一个起码的前提是不会否认普世价值的存在。”他认为,从司马南的批评看,他反对“普世价值”的背后,是‘左的逻辑在作祟。徐文认为:对于“普世价值”的内涵、外延存在不同的认识是正常的,但同时,说“普世价值”,未必就是在说“西方价值观”。如果把汶川救灾说成是兑现西方价值观,当然是不妥的,没有西方价值观,我们就不救灾了?或者我们救灾是做给别人看的?但司马先生抓住类似《南方周末》地震期间的评论中“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这样的话大做文章,乃至否认“国民的生命尊严”的普世性,不过是一个由头而已,他要反的就是普世价值观。在我看来,对普世价值的这轮争论,实质上仍是改革之争的延续。

此后,一些重量级报刊与要人陆续介入争论,并大致上对普世价值采取了一种质疑与批评的相似姿态。先是9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冯虞章的文章《怎样认识所谓“普世价值”》。该文指出:超历史、超阶级的“普世价值”是不存在的……鼓吹西方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的实质,正是借把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奉为“普世价值”而企图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借把全盘西化奉为“普世价值”而企图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9月19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与《政治学研究》在京联合举办了“普世价值”问题学术研讨会。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普世价值”问题的含义及其实质、“普世价值”思潮出现的过程、原因及如何应对等问题,进行了批评性的研讨。认为一些人用指鹿为马的做法,把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价值观,全盘提升为全人类“普世价值”。因而,当前思想舆论界争论的“普世价值”问题不是一个纯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问题。其政治实质,是企图改变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民主政治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见《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5期)。11月号的《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的《三权分立是不可能普世的》一文,也表述了类似的看法,文章在判定“普世价值”并不是普世的之后,尖锐指出:宣扬“普世价值”并不是什么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有着鲜明的政治目的。宣传“普世价值”,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封为“普世价值”,然后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指责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要求按照西方的战略意图改造中国,

10月17日,陈奎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改革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应用对策研究要向战略高度提升”时涉及“普世价值”。他说:过去基督教宣扬其教义是“普世价值”,现在西方话语权的声音高,把他们主张的“民主观”、“人权观”以及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等等也宣称为“普世价值”,我国也有一些人如影随形,大讲要与“普世价值”接轨。我们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这样重大理论、战略问题上要清醒(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10月17日)。得悉陈奎元的意见之后,徐景安连续撰写三篇文章(发表于徐景安博客专栏)予以批评。在《院长职能定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改革的首要问题》的文章里,徐景安说道:陈奎元的通篇讲话只提“学懂古人”,不提“学懂西方”,只讲“弘扬传统文化”,不讲“借鉴西方文明”。自由、民主、人权、宪政就是“普世价值”,而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院长恰恰不懂“普世价值”、还反对“普世价值”,导致一系列判断、决策的错误,这是值得深刻反省的。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之我见》的文章里,徐景安还指出:所谓人类文明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就是“普世价值”。把人类的文明宣布为“封资修”,在空地上建设所谓社会主义文明,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愚昧与野蛮。

据《亚洲周刊》报道,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等四位学者最近上书中央,要求叫停有关“普世价值”的争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仍在发展期,需要维护安定的社会环境。在接受《亚洲周刊》访问时邓伟志说:“普世价值”是学术问题,应该在学术界讨论,而不应该以权势介入,否则,有不同意见就不敢表达了。邓伟志等学者强调,应该去“泛政治化”,“理论讨论要和外交政策相衔接”,“我们刚刚讲‘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又马上批普世价值,这样的做法,是否还会产生其他的国际政治影响?”上书认为,“普世价值”是改革开放的基本理论,如没“普世价值”,还谈得上与国际接轨吗?目前的批判,已引起国外猜测,不要再在国外的猜测上火上浇油。

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发展

这些年,网络文学一直处于变动不居的过程之中,而2008年更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深化了这种变动,并预示了在这一领域里将会出现更大的异动,及其形成新的格局。在这些标志性事件中,最为引人也最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经由写作与市场的双重推动,向类型化文学

大幅度发展,并在写作与阅读、文学与市场的互动之中,保持了强劲的活力与重要的影响。

十年前网络小说刚刚出现的时候,从“写什么”到“怎么写”上看,与传统文学、主流小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但在发展演变之中,因为多方面因素的促动,逐步寻求自身的定位与特点,由趋于类型化的分野与分流,开始与传统文学、主流小说拉开了距离。在2008年,这种类型化的程度与趋势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广度与高度。一些影响较大的文学网站,按照类型化的方式,对作者和作品进行分类编排;一些重要的网络文学、网络小说大奖赛,也都按照类型化小说分项,进行评选与评奖。如新浪读书频道的原创小说大奖赛,起初以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的方式分类,到第四届变更为按类型化分类,第五届分为悬疑推理、军事历史、都市情感三大类别,名称也改为了“新浪第五届原创文学大赛·悬疑推理、军事历史、都市情感文学奖”。另一家影响甚大的文学网站“红袖添香”,则干脆结合自身的以女性作者、女性网友为主的特点,把他们的网络小说大赛确定为“华语言情大赛”。在图书市场上,悬疑、玄幻、职场、武侠、穿越等类型小说,已经成为持续走俏的热点不可阻挡的潮流。调查显示,2007年出版的类型小说占全年所有文学图书总量的45,1%。而网络上的类型小说更是数量可观,仅2008年上半年就突破了十万部。类型小说培养了大量的网络写手和类型小说爱好者。蔡骏的《天机》刚推出第四部,目前四部总销量已经过百万册。正是这种写作现实的长足发展,使得主流文坛不能不开始予以关注。

2008年6月20日,由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出面组织,在京召开了“蔡骏作品及中国类型化小说研讨会”,研讨青年小说作家蔡骏的四卷本悬疑小说。据悉,由中国作协介入并主办的类型小说的研讨,在主流文坛还是第一次。正是在这次研讨会上,一些评论家联系蔡骏的小说创作,发表了对于类型小说的不少看法。对于蔡骏推出十三部小说,连续四年保持悬疑类小说进入畅销书排行榜纪录,文学评论家解玺璋认为:“我们不能忽略这个数字,也不能看不起发行量,必须要对这个现象做出解释。很多时候,我们把某些作品推得很高,但并没有市场反响。他认为,这个现象说明,消闲、解闷也是文学的重要功能,文学的这些功能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是新鲜的东西,只是一度被长期搁置一边罢了。而牛玉秋则对畅销榜、发行量不以为然,她说:“我不认同市场就是价值、市场就是标准。”她认为,现在的类型小说缺乏文化依托,缺乏审美取向,仅仅是将知识和想象力结合起来,还没有形成文化判断;缺乏深度,对于人性的揣度、思索还停留在表层;忽视审美同情,读者很难和小说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类型小说大行其道,并有更大的上升趋势。大部分专家认为,类型小说和纯文学尽管是两条评价体系,其最后的目的是一样的,可谓殊途同归。对读者而言,有人迷恋类型小说,有人欣赏纯文学,二者并不矛盾。从目前来看,类型小说并未挤占纯文学的生存空间,但白烨认为:“类型小说在市场和读者中的影响力已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应该通过观照类型小说,来反思自己,来反思纯文学存在的问题,否则纯文学的天地会越来越小。对于类型化小说广受读者欢迎的原因,白烨认为首先是读者阅读需求使然;其次是市场的选择;再次是网络等新媒体的传播途径,为作者的写作演练提供了新的平台。然而,类型化小说一直没有受到主流文学的关注,主流文学评奖也从没有为其设立过专门的奖项,白烨不禁为此现象感到担忧。为此,他建议主流文学界,特别是作协,应该给予这类类型小说充分的关注。评论家阎晶明将他阅读西方类型小说的体验与大家分享,他说:“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这样的优秀类型小说,带我们远离平凡无趣的生活。这类优秀小说是正直的、高贵的,这对严肃文学是个挑战。

2008年8月,属于主流文坛的浙江作协成立了第一家类型文学委员会,浙江的一些文学人并推出了第一本类型文学杂志《流行阅·幻世》。第一卷里,收录了近年来最流行的类型代表作家的新作,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四》和流潋紫的后宫系列之《玉簟秋·雪魄帝姬》、沧月的《幻世》、安意如的散文《思念》等。对于类型文学的这种发展,评论家贺绍俊的说法是:“网络类型文学的本质是文学。文学的本质属性使得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沟通了起来,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文学是新科学技术对文学发动的一场革命。对于网络,我们大多数人恐怕还只能算是初小学生,尽管这并不妨碍我们阅读网络文学,谈论文学,但真正要了解网络文学的本质,真正了解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我们都有进一步学习的必要。而这本《流行阅·幻世》就是将网络文学中的精华整合出来,将通俗的类型文学集合起来,让我们和流行文化写手有了个交流平台,它的阅读群不仅是年轻人。”据悉,浙江在成立类型文学创作委员会和每年都会给予一定的固定经费支持的同时,将在2009年春天于长三角举办“网络类型文学名家峰会”。《流行阅·幻世》主编夏烈谈到类型文学时说到:过去我们讲通俗文学,后来讲网络文学,现在放在这里用都不太合适。参照类型电影的说法,用类型文学的新概念才能更好地归纳今天的这部分创作。我们开张做类型文学,把当代流行的历史、武侠、奇幻、言情、悬疑、科幻、侦探,甚至因为网络的分类而显豁起来的新名目如盗墓、穿越、同人、耽美都集合在一起,甚至有感觉是在完成这一时代的文学。

类型小说的火爆发展,也引动了有关的类型文学与小说的评论与研究。马季在《网络类型小说拓宽新世纪文学之路》(《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8月4日)的文章中,~-x,-j网络类型小说进行分类述评之后,特别指出:经过十年的磨砺与整合,仍处在迅猛发展之中的网络文学,虽未出现与传统经典作品相匹敌的震撼之作,但所取得的成就不应该被忽视。就我个人观察,区别于传统文学的“个体写作”模式,“集体写作”模式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就是说,网络文学所表现出的集体力量远远超出了个体力量,这无疑为类型写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近年来相继脱颖而出的架空小说、穿越小说、新历史小说、新军事小说,以及幻想类小说等,一浪超过一浪,就是很好的证明。我甚至大胆认为,网络类型小说作为一股新的文学力量,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将有可能以“集体写作”形式丰富当代中国文学的谱系。目前,人气旺盛的“架空小说”和“穿越小说”类型化已经较为完备,不仅网络上广为流行,落地出版后同样在传统阅读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这应该说是新世纪文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2008年第3期的《理论与创作》(湖南),在“新锐之思”专栏,发表了马为华、陈立群、王姝的署名文章,分别对网络历史小说、网络神话小说和网络玄幻小说结合代表作作了较为深入的评说,这可能是主流评论对于类型小说的一次集中论评。

“山寨文化”的兴盛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

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它作为一个概念,是相对于“庙堂”、“主流”而言的。最早被冠以“山寨”的是手机,而“山寨手机”又是由黑手机而来。山寨手机最先是称呼没有进网许可证的手机,其特点是功能齐全,性能不输品牌机,但价格只有品牌机的三分之一,因而在坊间很受欢迎,不胫而走。后来,人们把盗版、克隆、仿制等民间文化现象,都称之为“山寨”,由此衍生出山寨电脑、山寨服装、山寨汽车、山寨网站、山寨电影、山寨电视剧、山寨艺人、山寨春晚等等。2008年12月上旬,网络曝出山寨“结盟帖”,准备筹备成立中国山寨协会,“山寨协会”章程草案日前也正式出炉。在这份“中华山寨经济创新促进会”章程草案中,“山寨”被重新定义为“高仿、创作、创造、制造”。在2008年间,“山寨”从最初的网络用语,演变为现实生活中影响颇大的社会现象,“山寨”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席卷全国,甚至被作为一种“文化”加以探讨。

从网络的有关言论来看,有关“山寨文化”的看法截然不同,相关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批评者尖锐地指责:“山寨文化可耻”“山寨让中国蒙羞”……而支持者们也振振有词:“山寨是一种生活态度”“山寨是追求个性的体现,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嘲讽”。12月初,以严肃著称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报道了这一现象。“从2003年开始出现山寨手机到各种山寨产品,‘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一篇《“山寨文化”利弊谈》的文章认为,作为科技产品的“山寨文化”,从目前来看,可能是利弊各半。山寨手机等科技产品,以其多功能、高品质和低价格的优势,在市场上不胫而走,适应了某种需要,同时也打破了某种定势。比如几个品牌垄断市场这样一个定势。它有它的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它仿造的成分比较大,从长远看可能是个短视行为,或短期行为。长此以往,可能不太利于科技创新的发展,以及知识产权的维护等。作为科技产品,这是一个层面。还有一个层面,是作为文化现象来看。从我们已经知道的和将要看到的情况来看,“山寨文化”可能包含了一定的创意,也适应着一定的民意。一些“山寨文化”现象,以娱乐性、游戏性、宣泄性的姿态出现,但是它在自我表现中有自我实现的追求在里面。而且,要起到“叫版”与引人的作用,这自然也需要一定的创意和相当的内功。这对于更多人来介入文化建设、参与文化创意,可能都会有其积极意义的。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部门召开的一个内部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山寨文化”的背后,可能还是话语权的问题。一些专家说道:“山寨文化”,从现在的情形看,并非是谁把谁“逼上梁山”,或者是谁沦落了“山寨”,而好像是“自立山头”,或者是“占山为王”,这背后是文化权力的再争夺,文化资源的再分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预示了文化领域的多元竞争,甚至于改朝换代的开始。有的专家指出:这些年来,在文学文化领域其实有一种民间力量一直在生长、蓄势。可以说这是“山寨文化”的背后更深刻的原因与背景。经济领域里的民间力量发展、发达了以后,必然会以种种方式在政治、文化上表现出来。从山寨文化的从业者来说,利用或者借用“山寨文化”这样相对另类又相对郑重的概念,既可起到跟主流文化分庭抗礼的作用,又能取得获名求利的实惠,可以说商业考虑、文化姿态兼而有之;而这样的一个想法或想望,在过去几乎没有可能实现。但现在不同了,网络科技与文化的超越性,为他们实现这种追求提供了现实和切实的可能。从社会文化生活的演进来看,民间力量的生长与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从作者队伍中的自由写作者的增多,到网络写作中的“博客”流行,从影视制作中的“合伙人”,到出版领域里的“二渠道”;都是这种力量与现象的积累、蓄势的表现与代表。在民间文化力量的形成与发展,是整个社会文化生活能否协调而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或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山寨文化”应该是利大于弊的。这也说明我们的社会,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变革,文化空间空前增大,包容性也明显增强,多元文化格局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基本趋势。有了这个“山寨文化”,既可增进我们对于文化现状的认识,也可在相互“走近”和彼此“对话”中,让主流、体制等增加一些弹性,从而形成社会文化的不同版块与不同成分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的局面。

面对越来越多向主流文化“叫板”的山寨产品,一些文化界学者认为,这给草根阶层提供了一种表达诉求和自我展现的渠道,主流文化大可不必对它们喊打喊杀。中山大学文化研究所所长李宗桂就认为,目前中国社会文化正朝多元化方向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表达、表现自己,“山寨文化”不会昙花一现,相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政府以及文化界完全可以通过引导提升“山寨文化”的品位,使其进入一个合理、健康的发展渠道。

猜你喜欢

普世文学价值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文学小说
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论
中国应完善自己的话语体系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