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阿成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
2009-09-09徐志伟乔焕江
徐志伟 乔焕江
2009年6月30日至7月1日,由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审美文化与龙江文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迟子建、阿成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迟子建、阿成是黑龙江本土成长起来的全国知名作家,他们都对文学有着执著的追求,是一直致力于用文学来呈现“地方性知识”的文坛重要人物。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在对两位作家的创作进行深入分析的同时,还对当下文学创作面临的诸多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与会专家首先客观地评价了迟子建和阿成的文学史价值及其在当下文坛格局中所处的位置。武汉大学文学院於可训教授认为迟子建、阿成等作家的出现,有可能颠覆“东北作家群”给人的东北印象。相对于萧红笔下的平民百姓的愚昧和苦难,迟子建更关注平民百姓在苦难中的温暖和温情。而阿成对哈尔滨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市井市民的书写也丰富了“东北作家群”的人物画廊,尤其是对那些流亡者的塑造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吴义勤教授认为迟子建的创作更多的是源于生命本能对文学的感受。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冯毓云教授认为,迟子建对自然的崇拜是一种对人的存在的深深忧虑,是一种对生命存在根基的守护。《文艺争鸣》主编张未民认为迟子建和阿成的意义在于,他们在时间性的潮流之外开拓出了独特的空间向度。这个空间向度来自于广袤厚重的东北大地。在主流文学、中心文学趋于腐朽时,非主流文学、边地文学将为其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李云雷认为迟子建小说恰好处于由主流意识形态关注的主旋律文学和学院派关注的纯文学的交汇点上,“苦难中的温暖”恰好应舍了主旋律文学和纯文学的双重要求。当然,迟子建单纯地追求美,也许会陷入不切实际的陷阱中。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徐志伟副教授认为,迟子建和阿成的文学书写都是建立在对“在地经验”的深入挖掘之上的。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乔焕江副教授认为,阿成的文学创作显示出一种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宽容和呵护,这在当代文坛中是弥足珍贵的。
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潘春良副部长、文艺处王立民处长,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李曙光主席、黑龙江省文联主席傅道彬、哈尔滨师范大学张少杰书记、王选章校长,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关四平院长、于第副院长,黑龙江省文学院李琦院长,《文艺报》文艺评论部刘(延页)主任,《文艺评论》主编韦健玮,《艺术广角》编辑部主任戴明久,《绥化学院学报》主编林超然,复旦大学中文系栾梅健教授,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李华教授,厦门大学中文系郑国庆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张丽军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贵良副教授等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一直具有良好的学术传统,该院的“审美文化与龙江文学研究中心”是黑龙江省文科重点研究基地,此次会议旨在为国内的专家学者及时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来深入探讨、总结地方性的文学经验,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文学创作在新世纪继续保持活力,提供充沛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