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教《埃及的金字塔》

2009-09-08孙小冬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大成殿土坡金字塔

孙小冬

在我看来,《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4课)曾经是标准的“鸡肋”:它没有曲折的故事,没有丰富的情感,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第一次教这篇课文,我觉得它太简单了,于是就放手让学生收集有关金字塔的资料,课上匆匆忙忙处理完课文后便开始了交流。学生交流得非常热烈,我也觉得这堂课打开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他们收集运用资料的能力,应该算是成功了,可期末复习时,却发现学生生字不会写,课文不能熟读,更不用说回答课后的问题了。第二次,我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先教生字,再读课文。学生不是不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吗?我就从问题人手告诉学生,课文介绍金字塔时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把这样写的好处仔细地进行剖析。学生一边听一边记,态度非常认真。可寂静的课堂让我明白,学生是在为学而学,他们对我讲的东西没有兴趣。这学期,我第三次教《埃及的金字塔》。怎样才算是抓住了说明文教学的本质?怎样才能上出说明文的“语文味”?怎样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作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揣摩表达顺序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一个重要目标。《埃的金字塔》层次清楚,为学生感受表达顺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上课时,我首先请学生逐节朗读课文,了解每一自然段的大意,然后板书小标题:位置外观一作用来历一宏伟精巧一建造方法—熠慧结晶。接着我又请学生对照板书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几个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说到金字塔,通常人们首先想知道的是它在哪儿,外形是什么样子,是做什么用的等;其次才是某一个金字塔的规模及建造方法。课文实际上是按照人们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来介绍的,所以条理分明。这个环节的训练,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还知道了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写,也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介绍世界名城”做好了铺垫。

二、学习说明方法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运用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等方法重点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宏伟精巧,是课文的重点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学习说明方法

1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胡夫金字塔有什么特点?把你的发现写在书旁的空白处。

2再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介绍胡夫金字塔的这些特点的?

3重点讨论:运用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二)迁移练习,介绍古迹大成殿

1出示位于校园内学生天天可以看到的“江苏省一级文物”——大成殿的图片,并简单介绍大成殿。然后向学生提问:大成殿有什么特点?(高、大、历史悠久等。)你准备用什么方法介绍大成殿的这些特点?(列数据、作比较等。)

2小练笔:介绍大成殿。

3交流、评价。主要引导学生评价小练笔是否抓住了大成殿的特点,是否运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等。

对第三学段的说明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怎样才算是“了解”了基本说明方法呢?我认为仅仅“知道”是不够的,还要看学生能否进行正确的运用。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不满足于学生发现了说明的方法及这样说明的好处,还放手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通过语言实践,达到了加深了解,提升能力的目的。

三、图解建造过程

课文第五自然段介绍的是金字塔的建造过程。我发现这部分内容特别适合用图画的形式来表现。于是我就放手让学生读课文,画建造示意图。通过读一画一讲这一学习过程,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课文,而且还发现、修改了课文中表达欠严谨的句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把建造金字塔的过程画出来。(学生一边仔细研读课文,一边画图。)

师:(请一名学生上黑板画图,老师适时提问。)地面的一层砌好了,为什么要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呢?

生:是为了把用于砌第二层的石块拉上去。

师:土坡为什么要这么倾斜呢?

生:土坡越倾斜,向上拉石块就越省力。

师:砌最后一层金字塔时,石块是从哪儿拉上去的?

生:从倒数第二层的斜坡。(突然地)课文中“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这句话有问题。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出,金字塔最后一层的石块是从倒数第二层的斜坡上拉上去的,最后一层建好后,就不用再堆土坡了,所以土坡应该比金字塔矮一些,而不是像课文里说的和金字塔一样高。

师:有道理吗?(其他学生点头)怎样改才更准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改成“土坡和金字塔差不多高”。

四、品味语言特色

为了准确介绍金字塔的历史、规模等情况,课文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可是一个个精确的数字却又和“大约”“差不多”等表示概数的词连在一起,是作者的疏忽,还是这样表达更准确,我和学生展开了讨论。

师:“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这句话中的“差不多”可以去掉吗?

生:不能去。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把“差不多”去掉,就说明绕金塔一周正好是1千米。

师:绕金字塔一周正好是l千米吗?

生:不是,比1千米要少一点。

生:用了“差不多”更符合实际情况。

师:对,“差不多”虽然是一个比较模糊的词,但有时候用上它反而更准确了,这就是“模糊中的精确”。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请大家找出来体会体会。

学生很快就把课文中这样的句子都找了出来,在比较品味中领会了语言的准确与周密,体悟到了“模糊中的精确”这一奇妙的表达方式。

五、打开探索之窗

课堂的最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一段对话。

师:读完课文,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有人说金字塔是史前文明的产物,还有人说金字塔是外星人建造的,我想知道这是不是真的?

生: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我还想了解其他六大奇迹的情况。

师:老师向大家推荐两本书——《金字塔的秘密》和《古代世界七大奇迹》,它们或许能满足大家的愿望……

这段对话虽然简单,却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了金字塔的“更深处”,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探索的窗户,也达到了有效地拓展语文课堂,实现课内外知识对接的目的。

三教《埃及的金字塔》,使我对如何进行说明文教学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是说明文教学要从文本的特点出发。记叙文有记叙文的特点,说明文也有说明文的特点。我们之所以觉得说明文教学比较枯燥,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说明文的特点,而把它当做记叙文来处理的缘故。如果我们能从说明文的文本特点出发,带领学生理清行文思路,学习说明方法,感受语言特点,并适时融入必要的听、说、读、写训练,那么说明文就不再是“鸡肋”,而是一道散发着浓浓语文味的“大餐”。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不管是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还是解释事物的原理、特点、演变,说明文对学生都有很强的吸引力,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是权威,把知识简单地“告诉”学生,而应因势利导,转变为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发现有趣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帮助他们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提升语文的素养。知识,“只有在热爱中、在探索中才能有活力,有生命”。三是要处理好教材和拓展资源的关系。“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的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把课文踏踏实实地学好,再为他们打开一扇探索之窗,使学生在课内掌握“捕鱼”的本领,在课外自由地捕获“鱼儿”,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果课堂上过多地引入拓展资源,势必会喧宾夺主,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品读,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能“举一”何以“反三”呢?

(责编郝勋)

猜你喜欢

大成殿土坡金字塔
“金字塔”
A Study of the Pit-Aided Construction of Egyptian Pyramids
兴业文庙大成殿复原设计研究
两种不同类型土坡的失效风险定量计算方法探讨
传统礼制中孔庙大成殿建筑形制与空间形式研究
云南文庙介绍
——凤羽文庙大成殿
海上有座“金字塔”
神秘金字塔
上海SMP公园土坡场
失落在梅城河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