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篮球后备人才业余训练“体教结合”新模式

2009-09-08

体育与科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新模式

倪 欣 叶 巍

摘要: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利用江苏省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使江苏省篮球后备人才业余训练体制进一步科学化、先进化,探索一种适合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体教结合”的模式,为省队、国家队、国内外高水平的俱乐部队输送现代型人才是我们的研究目标。逐步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体教结合)一条龙的训练体制和培养制度是发展趋势。

关键词:篮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4-0081-02

Abstract:How to utilize economic resource , culture resources , sports resource of Jiangsu Province on the existing foundation, make the reserve talent′s spare time of Jiangsu Province basketball train the further scientific process of system , advanced person, explore that one is suitable for new-type mode that “sports school and school combin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for the province team, national team, the high-level club team sends modern talents it is our goal in resear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Set up “the primary school - the middle school - the university” progressively (sports school and school combine ) the streamlined training system and train the system to be the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 Reserve talents of basketball; sports school and school combine; New mode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2008-2009赛季CBA联赛的火爆进行,江苏南钢男子篮球队成绩斐然,其中有喜有忧,从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培养效果、培养数量上应该说,在全国都是名列前矛的,除了引进外籍球员,其他均为自己培养的梯队队员,本课题研究的是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利用江苏省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使江苏省篮球后备人才业余训练体制进一步科学化、先进化,探索一种适合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体教结合”的模式,为省队、国家队、国内外高水平的俱乐部队输送现代型人才。

2 “体教结合”的现状

体教结合是当今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是短暂的,如果没有在学校获得足够的知识,他们在结束了运动生涯后,往往很难融入到社会中。以欧美一些体育和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为例,他们的队员不只是运动员,同时也在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拿学位。这种体教结合的模式是世界体育发展的方向。由于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教育、体育,都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因此,体教结合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也许会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而职业俱乐部和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体教结合的有益补充。国家教委第一次独立组团参加夏季大学生运动会,使得中国的体教结合迈出了第一步。

国家体育总局认为,做好体教结合、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是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的需要,是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今后要继续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体教结合相关政策;建立体教结合、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切实推进有关工作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切实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不断改善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大运动员文化教育投入;促进体教两系统的运动项目设置接轨,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拓宽上学渠道,使两种资源形成合力。

3 江苏省篮球后备人才“体教结合”的现状

3.1 存在的问题

3.1.1 单纯依赖于体育系统进行体教结合困难重重。国家体育总局曾多次下文,要求各培养单位加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搞好体教结合,但由于体制上和观念上的原因,多数地区的体教结合很难落实。例如:许多体校也开设文化课程,但大部分学员因训练后产生的疲劳连最基本的功课也无法应付;一些优秀运动队与高校联手搞“体教结合”,运动员在高校挂名拿文凭,代表高校参赛,但实际上却很少学习甚至从来不学习大学课程;有的运动员甚至认为自己为体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付出了青春,应该不经过学习就可得到大学文凭;也有许多运动员确实想学习,但因训练任务繁重以及前期学习的长期中断造成基础差而倍感艰难。

3.1.2 教育系统培养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力不从心。多年来,教育系统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一直显得“力不从心”,除了资金因素外,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缺乏运动员生源。一部分显现运动能力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中小学生早早放弃学习而进了体校,使普通中小学缺少了具有“榜样作用”的人物,体育教师手下无队员可练,缺乏积极性。另一部分初步显现运动能力的中小学生选择了继续接受正规教育的道路,但因学校训练条件不足以及课业繁重,导致其运动才能未被进一步挖掘。在体校学员中,多数在竞技上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人都去了专业队,而进入高校的体校学生通常在竞技上都没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职业篮球很少从高校吸收球员就说明了这一问题。

3.1.3 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队伍的规模大幅度缩小。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使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进而谋求美好的人生发展道路已成为大多数家庭的重要追求,体育系统竞技后备人才文化教育的低水平以及运动员出路的不畅使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家长对体校和专业运动队顾虑重重,望而却步。加上很多业余体校由于办学质量不高,经费不足等原因,无法生存而自行解体,导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规模大幅度缩小。

3.1.4 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基础薄弱。我国体育课在大中小学的整个课程体系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更不用说专项篮球课了。这种状况至今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人们往往只是把体育看成是装点门面或健身娱乐的事情,而忽视其教育功能。在近年来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青少年儿童体育活动固有的竞技性被人为地与健身性、娱乐性割裂开来,篮球、田径、体操等项目渐渐被淡出课堂,而一些简单易学好玩的项目却备受学生的青睐,致使许多学生连基本的运球、传接球能力都不具备。而各级体育部门为了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又不得不动用更多的国家资源强化体育系统既有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造成进一步的体教脱节。

3.2 解决的途径

3.2.1 篮球运动的发展目标要科学定位。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夯实篮球运动的群众基础,建立基层体育管理组织,广泛开展青少年儿童社区群众性篮球竞赛,鼓励社区企业投资篮球竞赛活动,并进行有效运作,使其得以回报,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儿童参加篮球训练,扩大后备人才的选择面,逐步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训练体制;完善竞赛制度,改革赛程,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大学生篮球联赛,把高校变成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后备人才库。

3.2.2 打通运动员进出渠道。运动员进出渠道包括运动员选材和运动员输送。在“体教结合”工作中,由于运行机制和竞技篮球运动自身特点造成运动员进出渠道不畅的现象。小学—初中—高中没有形成有机衔接。“入口”和“出口”不够通畅,使训练出现“断层”现象。由于受行政区划招生限制,致使许多基础条件较好的篮球项目学校无法招收到有培养前途的后备人才;而有发展前途的学生由于高一层次的学校无此项目,无法得到进一步地培养,导致人才资源的流失和财力的浪费。因此,要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学校之间形成梯次衔接,使运动员的输送渠道畅通。

3.2.3 建立篮球运动员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对篮球运动员梯队的管理。将每年区县以上运动员竞赛成绩输入信息网,对二级以上运动员建立网络个人档案,便于跟踪运动员,了解运动员的发展情况;加强高校篮球队招生制度的规范化与统一性,招收具有学生运动员经历的学生,实行弹性学制,延长在校学习与运动训练的时间,确保篮球运动员的质量;普通大学可根据教育资源雄厚的综合优势,瞄准社会需求,开办篮球专项与其他专业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如体育营销学、体育环境学、运动生物技术学、运动材料学等,以促进篮球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发展。

3.2.4 加强篮球教练员的培训,多为他们创造到国内外访问、学习的机会,提高其业务能力;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实力,推动我国各级篮球运动训练的科学化进程。

4 新模式的构建

按图所示,是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模式,包括普通学生、体校学生及运动员的发展过程。2009年1月20日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在2009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作工作报告中专门指出:“将积极与教育部协商,从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入手,将小学、初中阶段的县级“少年体校”纳入普教序列,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各司其责,共同管理;地市级中专性质的体校所附带的小学、初中部分以“体校附小”、“体校附中”的方式或与其他优质中小学合办的方式,纳入普教序列,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各负其责,共同管理;改善体校高中(中专)的文化教育,体育部门负责训练工作,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文化教育。重视对体校学生适时“分流”,对不能成为尖子运动员的学生着重进行体育职业技能培训;为体校毕业生进入大专院校争取新政策,开辟新途经,包括通过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渠道进入大学读书、通过单招渠道进入大学读书、进入普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和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学习等。”

根据以上思路,我省体教结合的模式可以大胆进行试点,以发展基础、发展前景较好的篮球项目为例。将小学、初中义务阶段的体校教育并入其他优质中小学,纳入普教序列;体校高中(中专)的文化教育,体育部门负责训练工作,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文化教育,建议和其他高中(中专)合办;高等教育阶段,可通过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单招渠道招收体校毕业生,另建议教育部放开可招收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等体育专业的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项目,不仅开辟了新途径,也为他们拓宽了出路。具体以南京市为例:以南京成贤街小学、渊声巷小学、小西湖小学为小学阶段的体教结合教学点;以九中、五中、宁海中学、金陵中学等中学为初中阶段的体教结合学校;在高中阶段,则以篮球传统项目学校为主,与体校合办;高等教育阶段,建议出路有:尖子运动员可通过特招进入普通高校学习;其他毕业生可通过报考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等进入高校学习,同时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放开诸如南京师范大学等可招收体育教育专业的院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项目的限制,充分利用此类院校的教育资源,为能培养出运动技能较强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江海燕. 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几种不同培养模式的再认识[J]. 山东体育学院学学报,2005,21(1):27-29.

[2] 孙欣荣. 试析我国高校“体教结合”模式发展中的新突破[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1(2):79-82.

[3] 李金龙. 山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135-137.

[4] 华洪兴. 超越“路径依赖”,谋求全面发展——“体教结合”的探索与思考[J]. 体育科学,2006,26(6):75.

[5] 孙欣荣. 试析普通高校“体教结合”模式中运动队员的角色定位[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0(6):23-25.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新模式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中职“人才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礼仪文化引领下的高校女生教育新模式探究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体教结合”体系下体育班化学教学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