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
2009-09-07冀强
冀 强
提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课外阅读。目前,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堪忧。教师应从阅读兴趣的激发、读物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环境的营造诸方面花大力气,在学生课外阅读中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课外阅读 指导 策略
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但是,由于缺少阅读的氛围和必要的引导,由于学业的压力导致阅读时间的不足,由于某些家长及老师的偏见,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一是阅读量远远不够,二是没有质的保证。
鉴于此,笔者打算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曾说过,对于一件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何愁他们不去读呢?何愁他们不读得“欣然忘食”呢?因此,教师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那么,具体该怎样做呢?
1.以读促读。学生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后,进而引导他们读与之相关的一组文章。如读了《最后一课》,学生有感于都德对韩麦尔先生的深细描绘,教师适时推荐《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再联系古典名著《水浒传》,指出《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性情各异,作者把他们描绘得形像逼肖,呼之欲出,值得深读。
2.以说促读。教师定期组织阅读积极分子介绍文坛新动态,推介新作品,谈自己的阅读心得,讲讲课外阅读的收益。有了榜样示范,有积极分子带动,整个班级的阅读氛围自然要好许多。
3、以看促读。在这样一个资讯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刺激正与书争夺着那些单纯的花季少年。在许多孩子眼里,电视、网络游戏远比书来得亲切生动。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读书量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趋利避害。
二、选择合适读物
《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5期曾登载过一份“中学生阅读调查”的书目清单,现罗列如下:
1、学生参考书及大纲规定的必读书目。
2、网络小说,如《第一次亲密接触》。
3、武侠小说,如金庸、梁羽生、古龙的作品。
4、言情小说,如《雪儿姑娘》、《浪漫一生又何妨》。
5、当代文学类,如刘墉、余秋雨的作品。
6、漫画类,如《仙狐传说》、《灌篮高手》、《乌龙院》。
7、中外名著类,如《红楼梦》、《水浒传》、《基度山伯爵》、《欧也尼•葛朗台》。
8、杂志类,如《读者》、《作家》、《当代学生》、《青年一代》、《中学生数理化》、《英语园地》、《当代歌坛》、《漫画公主》等。
从这张清单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整体上阅读面相当广。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让他们仅凭自己的兴趣,选择爱读的书刊,那么,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名著、那些反映当今科技发展的时文是不是会在他们的选择范围内呢?很难说。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李冲锋教授认为,在课外读物的推荐上,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经典性与前沿性。
何为“经典”?文学史家章培恒先生说,“能在漫长的时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众多读者以巨大的感动”的作品就是经典。阅读这样的作品能让学生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修养。
同时,我们所处的时代瞬息万变,教师要挑选前沿性的作品,尤其重视介绍一些反映高科技方面和时代精神方面的文章,使学生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三、指导阅读方法
1.“精读”与“略读”并举。中国自古到今积累了精读的丰富经验,阅读教学使用得最多的也是精读法。精读对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增强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对于如此多的书籍报刊,仅用精读法是绝对不行的。现代人要有“一视就理解,一视就成诵”的略读快读能力,而这种能力,既非天生具备,也不是学生自能习得,而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阅读学专家曾祥芹曾在《阅读技法系统》中提出略读的几种方法: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不求甚解法、扩散参读法等,让人受益匪浅。
2.“积累”和“表达”并举。有这样一个比喻,阅读者应该更像蚂蚁、蜘蛛、还是蜜蜂?蚂蚁只会辛勤搬运,比喻读者只重积累,久而久之,难免成为“两脚书橱”。蜘蛛只知吐丝,比喻读者只重表达而忽视积累。只有蜜蜂,它采得百花之粉,酿出醉人之蜜,比喻读者既重积累,又重表达。阅读者应该像蜜蜂一样。
教师在学期初要让学生准备两个本,一本用作摘录妙词佳句、美段好篇。一本用作抒写随笔、读后感。双管齐下,让学生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每隔一段时间,教师要把两本本子收上来批阅,对做得好的肯定表扬,整理展览,对有所懈怠的,要批评帮助,务使学生养成习惯。
3.尊重阅读个体,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交流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作品的意义不仅仅蕴含在作品中,更不是老师通过讲解告诉学生的,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独立地感知、理解的。
更进一步说,家长要孩子多读书,自己也要多读。一家人共同学习,共同分享读书的乐趣,建立学习型家庭。这种家庭读书氛围将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其效果不言而喻。
(河北省大名县张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