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研活动,不妨让学生参与进来

2009-09-05娄小明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教研专家笔者

娄小明

某位小学语文课程论专家在一次评课活动中谈了以下三个观点:

第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逐句“串讲”的方式,导致学生的记忆点增多,因此建议将教学内容聚焦在一两个点,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学习。笔者认为,这样的构想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便于课堂内容的逻辑建构。但是需要设置多少个点,究竟是一两个点,还是四五个点恰当,不是专家说了算的,更何况学生的兴趣点是随着课堂变化和衍生的。想到这里笔者有些遗憾,如果现场有一位上课的学生,问一问不是了然于胸了吗?

第二点,专家说教师上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预习情况,哪些内容是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掌握的,教师就不必作为重点来教;哪些内容是学生可能要提出问题的,教师就要花大力气来教。这显然又是一句十分正确的话。但是,儿童的阅读可能是缺少问题意识的,每个儿童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而且儿童阅读中个体的问题不能等同于教学中集体的问题。曾记得笔者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讲到五壮士在数百日伪军的包围下舍身跳崖时,大部分同学都问,不就是数百敌军嘛,为什么要跳崖呢?这样的问题是老师想不到的,但是儿童们都会提,为什么呢?原来孩子们在影视中看到的英雄都被夸大到了“超人”的地步,怎么能体会到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呢?怎么会感受到奋不顾身的民族大义呢?看来,儿童的问题是难以被预设的。

第三点,专家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知识点过多过散,以至于某些同学学了六年,还不能归纳段落大意。因此我们不如每节课教一两点知识,直到教透教懂为止。笔者认为,对教师的精讲细练,孩子们能不能耐下性子学,即使孩子们一节课听懂了,就能保证他们一辈子都记得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专家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课堂,站在成人的位置去理解认知。在这样的前提下,一线听课教师觉得专家说的句句在理,但是面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时却发现寸步难行。

写到此,笔者心中一动,为什么不让孩子参与我们的教研活动呢?

也许有的老师认为,教研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是成人的研究活动。于是乎,教研活动局限于两种形式:要么是教师与教师的对话,由于教师之间业务水平相差不大,活动难以使大家的教学能力得到质的提升。要么是专家对教师的指导,由于专家脱离一线教学,常常会出现一些“对的但不是有用的”经验。

其实,孩子是教研活动的受体,我们判断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活动的所得对孩子的帮助有多大。如果盲目地一味地拒绝孩子的“参与”,可能会造成教研活动的低效甚至失真。上文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当然,孩子的参与方式是多样的:集体备课前,可以对孩子作一个情况调研,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与学习需要。在听评课后,可以对孩子的上课情况做一个练习,了解教师的教学究竟是有效还是无效,让课堂的“事实”说话。在沙龙活动中,可以邀请孩子们参加,让师生的思维碰撞起来。让孩子们的真实世界走进成人的视野。在编制试题后,可以让孩子们试着做做,检测试题的信度和效度……

其实,有许多教研活动都可以让孩子们进来,笔者就组织过这样一次师生共同参加的教研活动。首先让孩子们回答十个问题:课堂中你能集中注意力多长时间?哪些学科你比较重视,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不时让教师们发出惊叹声。随后请学生退场,组织教师进行沙龙活动。有的教师感叹道,想不到,没有一位同学能够保持40分钟的注意力,这和教师的期望值有多么大的差异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要做到张弛有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教学内容……这样的教研活动让老师们感到有话可说,而且是真正为孩子服务的。

当然孩子的参与方式要合情合理,适量适度,这样才能让师生这一对教研活动的主体和受体真正共同受益。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教研专家笔者
第五章 岩石小专家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请叫我专家
专家面对面
专家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