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教育博客应用与实践研究
2009-09-05刘玉青罗彩霞
刘玉青 罗彩霞
摘 要:“教师智慧资源联合时代已经来临”, 罗湖教育Blog为教师搭建了一个数字信息化平台。教学与研究、交流与创新、资源与智慧、引导与自主,融合在小小的博客空间,开放式的网络教育教学情境为教师提供了一套全新教学理念。利用教育Blog可以创造出许多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激活课堂,产生实效。Blog成为开展网络教研的信息平台、教育教学工作平台和资源平台,成为“课堂——社区——学生”网络情境教学的交流平台。
关键词:教育博客;网络情境;博客交流社区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4-0040-03
一、教育博客——青青小水点
2006年为寻求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成为新课标的探索者和实施者,我们在罗湖教育教研博客建立了教育博客“青青小水点”(http://yqliu.blog.luohuedu.net)(网站页面截图见图1)和课堂教学博客“网络情境与语文教学”交流工作平台。三年来,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班主任专业教育研究的深入、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博客“青青小水点”、“网络情境教学研究”也逐渐成长起来。特别是在罗湖教育业内人士的引导点拨下,成为今天罗湖课堂博客教学和博客教学研究的优秀代表。
2006年在罗湖教育博客上建立“青青小水点”,最初设置了记录班级成长周记、学生文集毕业作品、教学点滴、教学风格等栏目。2007年,在罗湖教师的引领下,从班级管理到课堂教学延伸,在教育圈内有了一定影响。2008年教育博客走向了成熟发展期,成长为研究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班级工作交流平台和语文网络情境教学研究交流平台,也让笔者深刻感受到教育博客是研究教育教学的有效工具。
如今教育Blog的发展已经走过初期的教育叙事、有意识的教育功能开发和激发教育智慧的教育创新三个阶段。
随着教育Blog实践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教育Blog的认识也更加深化。对每一个个体而言,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开拓一片新的天地。从群体的影响和社会长远的历史演进来看,将是一种教育社会结构的变革。“网络情境与语文教学研究”博客圈在“青青小水点”的博客的基础上建立,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教学交流和知识分享,打破了传统的信息隔离难以沟通的状态,形成横向的交流社区或主题社区,分享、交流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分享、交流综合研究小组的合作学习收获。
二、“青青小水点”与“网络情境教学”
教育Blog在技术使用上几乎是零障碍的。只要能够简单操作电脑,会文字录入,就可以快速方便地建立起属于教师自己的个人网站。2006年笔者在罗湖教育局域网创建“青青小水点”教育博客。几年来笔者在这块平台上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记录教育教学日志,进行“网络情境教学”的实践。“青青小水点”与“网络情境教学”的支架结构如图2。
1.《网络Flash情境教学》、《网络情境课件》、《语文课堂交流社区》、《网络情境教学交流社区》、《网络博客与教学研究》、《网络预习查找资料》等栏目都是课堂教学知识支架结构体系的构件。
2.《网络情境与语文教学研究》、《网络情境互动交流》、《语文整合研究》、《学体会》、《网络教育留痕》、《教学点滴》、《教学风格》等栏目实现了课题研究的专一空间,记录实施课题的研究过程和真实案例。与以往的空课题成果它成了课题研究的发展基地,记录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
3.评论跟贴、论坛讨论、留言班版的应用解决了《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课外学习的屏障,延伸了课堂教学,体现了语文教学潜移默化的知识特点。评论互动,教学相长。通过留言版,发布核实过的资料和学生的心语,不仅获取了网络资源,同时还创造了网络信息新资源,课堂多元人文知识得到智能化提升。
4.“网络情境与语文教学研究”圈子创建。(模式见图3)基于教师和学生的博客聚合而成的“网络情境与语文教学”网上互动学习平台,可以称为虚拟课堂,教师提供有关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信息,为教师、学生提供网上互动;为课堂提供情境教学和电子文本,为师生课后交流评价提供互动平台;真正将信息技术、网络情境变成教师呈现自己知识的教学工具;是学生学习、表达和记录成长足迹的平台;真实地成为学生获取、分析、加工、表达知识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实现了无缝融合,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育博客的应用
情境资源信息智力化,就是将网络资源信息引入课堂教学,包括网络音频、动画、页面、图片等都是一种网络情境资源。将网络真实信息情境引入课堂教学,打造“精品”课堂教学。
1.网络情境互动是语文教学的升华
(1)网络与情境
将平时的生活和各种实践活动与课堂紧密结合。如在教学 《搭石》一课时,引进学生们自己体验过的搭石情境。从感受山村乡亲们的纯朴感情,到学生们亲身体验同学纯真之情(http://blog.luohuedu.net/Blog/View.aspx Essay ID=66770&BlogID;=801)。 在动感的景色中感悟《秋天的美》(http://blog.luohuedu.net/Blog/View.aspx? EssayID=113973& BlogID=801)。
老华侨的《梅花魂》与《梅花雪》,在声情并茂中,学生们认识了梅花的高洁和思念之情(http://new.qzone.qq.com/182782807/blog/1201535265)。
(2)网络博文互动是一种情境
课堂教学延伸是小学生最喜欢和接受的一种方式。广东地区经济发达,信息技术前位,学生家家都有电脑,利用多种方式留言版功能,培养学生们的多元思维。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殿堂遨游,是网络情境教学的一个最好的见证。
论坛的讨论和学习情境是非常感人的,有“综合性实践”学习讨论情境,有学生的感悟情境,还有资料信息的情境。
学习《慈母情深》后续链接——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进一步让学生们理解课文“热爱、崇敬、感激母亲”的深深之情(http://blog.luohuedu.net/Blog/View.aspx?EssayID=123441&BlogID;=801)。
(3)网络情境与课堂交流社区群 (网址是http://yqliu.q.luohuedu.net/,见图4)
建立“课堂——社区——学生” 网络情境教学交流社区。让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使知识的支架结构体系、学习方式方法在网络情境中快捷传递信息。网络情境交流社区是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主体活动体现,是课堂教学成果的一种评价和向社会开放的教育教学方式。
2.教育Blog是班级管理的最好工具平台
“青青小水点”教育博客是促进每个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新时代产物。是学校班级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促进阳光少年成长的一个心灵家园。是引领学生遨游网络世界的航标灯!让每一位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发表自己的教育观点,促进班集体健康阳光成长。当学生们在教育博客网站看到自己的成长喜悦和快乐,对网络的价值观发生了飞跃的变化。
(1)《学生家长来信》、《论坛讨论》、《放飞少先队》、《心理健康学原理》、《班主任专业化研究》等栏目,让学生、家长、教师参与互动,促进优秀班集体成长和班级和谐发展。
(2)《班队周记》记录班集体成长,《毕业文集》记录学生们的收获,星级评比、综合素质记录表、活动实录是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袋。
(3)《新课堂作文教学》、《童年的诗》、《阳光假日》、《教育活动》、《电子作品》等展示学生的阳光个性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学生们健康上网,有了好的导向!学生们健康文明上网,在网络世界中自觉遵守道德,使每个学生成为心理健康、精神文明、行为素养优雅的阳光少年!
四、教育博客的效应
教育博客改变互联网的知识水平,提升信息交流价值。Blog使教研工作的开展更容易。教师的教研工作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践走向理论,而且Blog上所记录的信息,是我们进行研究的第一手珍贵材料。博客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提升学生们的高级思维素养。三年来“网络情境教学”的实践,所任班级学生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三年来的罗湖区调研考试、学校统一考试中都是年级第一。学生才艺发展全面,全班每个人都有艺术特长,在全国、省、市、区学校获奖频频。并为学校大队委少先队输送了很多最优秀的小干部。
2007年获“全国中小学NOC创新与实践”教育博客决赛一等奖。2006年、2007年、2008年先后获罗湖区教育博客制作、设计、博文一等奖。并在全区学校做专题讲座报告三次。关于“网络情境与语文教学”系列论文《教育博客是教育教学有效工具》2008年发表在《现代教育导引》杂志。《网络情境与语文教学实践》2008年发表在《中国教学与研究》杂志。《网络情境与课堂教学多元智能培养研究》发表在《中国教育》、《罗湖教育》,收录在《现代教育指导全书》, “青青小水点”教育博客点击人数超过215万次,评论2500多个,文章1700多篇。
2008年1月建立了博客圈子,开辟了语文课堂教学交流社区群、合作研究学习交流社区群、网络情境研究交流社区群等。教育博客——网络情境教学为传统的教学构建了有效课堂知识的支架体系,为现代教育方式开创了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白甫丽•艾碧(美)主编,丁兴富等译.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译丛•信息技术与教育系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黎加厚.Blog与教育:体验生命历程共享[J].信息技术教育,2004,(2).
[3]李吉林.李吉林文集[C].人民教育,2006.
[4]王深根.新课程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实例[M].宁波:宁波出版社.
[5]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
[6]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