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母女关系的再解读
2009-09-04陈洁
陈 洁
摘要:本文借助于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从民族中心主义、偏见和刻板印象等社会心理层面分析《喜福会》中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帮助移民家庭及处于跨文化环境中的人认识到矛盾所在,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预见和解决交际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喜福会 母女关系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族人民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越来越频繁。跨文化交际指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不同足以改变交际事件中人们之间的交际。Larry A. Samovar,Richard E. Porter & Lisa A. Stefani,(eds),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汤姆森学习出版社,2006年,导读。根据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在交际过程中,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信息码完全相同或者完全不同是不存在的,如果双方的信息码有较大差异则为跨文化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的形式既包括跨种族交际和跨民族交际,也包括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目前国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斐然,已表现出多层次、多角度和体系化的特点,然而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研究多集中于语言和文化差异及如何跨越差异方面,而忽略了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等其他视角;研究仍然注重理论性而忽略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加大这一方面的研究力度。本文旨在借助于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探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展示的两代人之间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由于美国华裔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且大都有自传成分,因此有分析的可行性;同时文学作品为大部分人所熟知,分析起来有趣味性。此外,诸多移民家庭存在相似的问题,该分析又有实用性,可以帮助移民家庭成员及处于跨文化环境中的人认识到矛盾所在,从而能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预见和解决交际中出现的问题。
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华裔文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美籍华裔作家通常从自己和家族生活经历中寻找创作素材,因此文学作品大都植根于生活。正是这种自传成分和贴近生活的因素使得我们可以用跨文化交际理论去分析文本。华裔文学作品中展示的华人家庭生活是许多移民家庭的写照,很典型也很真实。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大都展示华人移民在融入美国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突,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困惑,表达了各民族文化渴望平等交流与对话、和谐相处的跨文化交流观。此外,难以交融的两代移民之间的误解和冲突也构成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品的重要内容。在刻画两代移民关系上,华裔作家有着透彻的诠释,通常结合自己或家族经历,描写两代人之间复杂的关系。谭恩美是最受关注的美籍华裔作家之一,以书写母女主题而著称, 她的代表作《喜福会》刻画了美国华裔移民家庭中母女两代人错综复杂、爱恨交织的关系。作为处于中西方文化边缘的华裔作家,最熟悉的题材莫过于自身或周围人的生活经历。谭恩美在作品中具体而生动地描写了母女两代人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导致冲突,并展现她们如何走向融合的过程。本文尝试以社会心理层面为切入点,细读《喜福会》文本,探析母女两代人之间的交际问题。
二、母女间的交际问题
在移民家庭中,第一代移民常常承接传统中华文化,面对异质文化,仍然固守独特的文化语境、观察视角及思维方式,但他们的子女在接受 “西化”教育的同时,一般对传统中华文化的认知较为困难。由于母女两代人之间有着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因此两代人的交际属于跨文化交际,然而两代人缺少跨文化交际知识,没有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诸多交际障碍可能造成交际冲突。众所周知,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构成显性障碍,极大地阻碍了人们的交际,非语言交际障碍(手势,体势,时间,空间观念等)也备受关注;然而社会心理因素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一度为人们所忽略,本文从民族中心主义、偏见和刻板印象探析《喜福会》中母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关于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更多分析请参见拙作,陈洁:《〈喜福会〉中母女之间交际障碍的研究》,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民族中心主义
民族中心主义指人们倾向于将人类社会划分成各种各样的族群,本人认同其中的一个或数个族群,视自己所属的“族群(Group)”为一切事物的中心,以自己的行为方式作为评判标准,其他事物的评价或度量都必须参照这个中心。Margaret C. Mclaren, Interpre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Challeng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UK: Peter Francis Publishers, 1998.p.40. 总之,它是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无意识地划分本族群和其他族群(视本族群之外的其他族群为“外人”),偏爱本族群的生活方式,以此为标准从而否定或贬低其他族群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由于人们在幼年时期已经无意识地内化民族中心主义,所有文化及其成员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有积极作用,它有助于人们认同本族文化,从而维持族群的完整性;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其负面影响则更为明显。“民族中心主义破坏交际和阻碍人们之间观念和技巧的交流。因为民族中心主义倾向于排斥他人,所以具有局限性。”F.E. Jand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 Introduction.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5. p.43.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谈双方受到民族中心主义的潜在影响,难于自觉地发现谈话方式上的差异,而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正确的推论。此外,当人们用自己族群的标准去衡量其他族群时,会表现出对外有一种攻击性的偏执,倾向于排斥和贬低其他族群,因此,民族中心主义可能破坏人们之间的正常交际,甚至导致冲突。本文将注重分析民族中心主义对于小说中母女之间的交际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喜福会》中,民族中心主义阻碍了母亲和女儿之间的正常交际。母亲将中国人以外的所有族群都称为“外国人”,并且常对女儿说“你们美国人……”,而女儿也常以“我们美国人”自居,由此可以获悉,母女已经无意识的将彼此划归为不同族群,并且无意识地设置心理屏障。比如,女儿李娜出于好奇而向母亲追问曾祖父如何错杀一乞丐之事, 母亲回答道:“啊!为什么你们美国人头脑里有这样的想法?”Amy Tan, The Joy Luck Club. Ivy Books, 1989. p.105. 母女族群归属倾向一目了然。另一对母女许安梅和罗丝之间也受到该因素的影响,当获悉女儿与白人特德约会之后,母亲反对的理由是 “他是美国人。一个外国人”,然而女儿回答道“我也是美国人”。书中一位女儿曾经感叹道:“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观点,美国人有美国人观点。几乎每种情况下,美国式都更好。”Ibid.p.214. 由此可以看出,母女之间分属不同族群,并且因为民族中心主义作祟而将本族群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族群,常常质疑和贬低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
2.偏见
偏见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现象。William. B. Gudykunst and Young Yun Kim, 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 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cGraw-Hill Companies, 1997. p.125. 偏见起源于族群间的竞争,人们从家庭、伙伴、大众媒体以及身处的社会中学会了偏见。由于人们受到民族中心主义影响而不自觉地划分本族群和其他族群,所以对其他族群更容易产生偏见。“民族中心主义是大多数偏见的起点。如果人们认为他们的文化是唯一合理的文化,他们将会歧视那些与他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不一致的人们。”Larry A. Samovar and Richard E. 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2001. p.251.
一般而言,外部族群和本族群的差异越大,偏见也越强烈。《喜福会》中的母女分别认同中国和美国文化,因此交流双方的信息码和文化背景有很大差异。四位母亲都是来自旧中国大陆的移民,虽然身在美国多年,却对中国念念不忘;而四个女儿都生长在美国,更多地受到美国教育的影响,积极与美国主流文化认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种偏见。在女儿眼中,母亲是没有文化,社会地位低下的,她们认为母亲“不连贯,不流利的英语”反映了母亲们支离破碎的思想。女儿之一吴精妹提及母亲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中国行为时,言语之间露出鄙视之意, “我母亲典型的中国行为常让我在众人面前觉得尴尬:如与店主喋喋不休地讨价还价,还有,当着众人剔牙撅嘴,对柠檬黄与淡粉红的不协调的搭配等等。”Amy Tan, The Joy Luck Club. Ivy Books, 1989. p.307. 民族中心主义造成母女认同不同族群,看似无害的认知差异导致偏见的产生,并且最终构成交际障碍,造成母女双方对信息的不理解和误读,双方都没能及时加以修正, 最终造成交际失败。
3.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是有关某一族群成员的特征及其原因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想法。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刻板印象的定义是:“人们对某个社会族群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Richard E. Porter, “An Overview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Hu Wenzhong (ed), Selected Reading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unan Education Press, 1990. p.13. 刻板印象本身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真实,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类人群的实际情况,利用刻板印象可以简化人们的认识过程,使人们能迅速地适应某种环境,有助于增进跨文化交际。而消极的刻板印象会导致偏见的形成,构成交际障碍,进而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由于刻板印象是固定化的,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它往往阻碍人们看到新的现实,接受新的观点,结果导致人们对某类族群的偏见。刻板印象和偏见是相互交织的,刻板印象导致偏见;而持有偏见的人势必寻求事例去印证刻板印象,并且忽略和过滤与其持有的刻板印象相反的信息。
人们通常通过两种途径获得刻板印象。一种是直接与某种人接触,然后将这些人的特征加以概括和固定化。另一种是通过间接材料来获得,如他人的介绍、大众媒体的描述。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体为人们塑造了大量的社会刻板印象。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种族主义偏见根深蒂固,经常以刻板印象来观看弱势群体,因此,媒体塑造的中国大众形象倾向于以负面形象为主:迷信落后,愚昧腐朽,在贫困边缘挣扎等。《喜福会》中的女儿辈们都不懂汉语和中国文化,由于语言和文化障碍,她们更易于受到大众媒体塑造的刻板印象的影响。“女儿们倾向于将母亲刻板印象化——将她们定位成生于神秘时代的落后、迷信的中国女性;她们没有赋予母亲机会去证明自己的独特性或者让母亲进入她们的生活和历史。”Wendy Ho, In Her Mother餾 House: The Politics of Asian American Mother-Daughter Writing. USA: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 1992. p.116. 在母女交际中,女儿们往往有意无意地寻求事例去强化这些刻板印象,并由此产生偏见,从而阻碍交际的正常进行。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美国华裔家庭中存在着严重的交际问题。两代人之间本来常有代沟,更何况是在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熏陶下形成的两代人。除了语言、文化等显性障碍之外,两代人的交际受到民族中心主义、偏见和刻板印象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交际失败。两代人倘若能具有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和能力,就能找到症结所在,从而消除误解,缓和冲突。
三、结语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既展现了母女间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也突出母女间反省和复归。由于母女缺乏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所以多年以来她们都没有采取有效交际手段去消除交际障碍。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代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采取一些交际手段,成功消除交际障碍,最终实现和解。这一切的实现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方面,母亲改变了以往一直保持沉默、逃避记忆的方法, 与女儿开始对话。在女儿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 母亲们主动帮助她们分析和解决问题,鼓励反馈,从而为女儿们所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女儿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认真倾听母亲的倾诉,逐渐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重新思考和全面审视母女关系。
《喜福会》反映了谭恩美对美国华裔家庭中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的深刻审视与剖析。谭恩美的这部代表作不仅体现了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而且为我们研究美国华裔家庭中母女交际问题提供了详尽的资料。解读《喜福会》中母女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对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误解和冲突的解决有借鉴作用。此外,它还能帮助移民家庭及处于跨文化环境中的人提高交际知识和能力,从而避免误解和冲突。
(陈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邮编:2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