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T的发展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2009-09-04

高教探索 2009年4期
关键词:启示教育

刘 军

摘 要:IT不仅在技术层面直接推动和改变教育,而且以其特有的发展道路和理念给教育以启迪。本文从IT的诸多发展趋势出发,如由集中到分散和个性化,个性之间的兼容与贯通,IT步入模糊、虚拟和情感的领域以及自举等,引出对当代教育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IT发展;教育;启示

一、由集中到分散和个性化

IT由集中到分散和个性化的趋势可由IT的源头特别是软件的开发、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以及IT的用户等几方面得以印证。[1]

在软件的开发中,由于开发者各人的知识水平、经验积累,甚至开发时的心情对于软件的设计编制都会产生影响。因此,软件的产品难以实现彻底的标准化,不同的生产者编制的软件,就有如不同的作者写的文章,会有相当大的差异。软件开发和生产的私密性,决定了软件是个体化特性极其强的技术和产业。软件行业以个人的开发为主体的生产方式的特点使得软件行业更倾向于个体作坊式的开发。这一点在应用软件的开发中显得更加突出。到底是什么赋予软件产品独有的格调与感觉?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开发者的个性。

相对于传统集中的“教堂模型cathedral”开发模式,自由软件(尤其是Linux)开创了市集模型Bazaar的软件开发模式。在cathedral模型中,源程序被锁定在一个保密的小范围内。在其编程模式看来,错误和编程问题是狡猾的、阴险的、隐藏很深的现象,花费几个月的仔细检查,也未必能把它们都挑出来。因此,花了大量经费,又经历很长的发布周期,往往最后却没有得到完美的版本。而以Bazaar模式观点看,或者至少当暴露给上千个热切的协作开发人员,让他们来对每个新发布进行测试并自由修改的时候,错误是浅显的现象。因为Bazaar模式通过Internet可以间接受益于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程序员随时进行的改进工作。于是Bazaar的开发模式通过重视实验,征集并充分利用早期的反馈,对巨大数量的脑力资源进行平衡配置,带来的结果是更加高速、成熟和完美的软件。市集模式同时也是分散模式,犹如在一个毫无秩序的市集上一样,表面上杂乱无章,实际上开发阶段完全向用户开放,随时接受用户发现和修改错误的报告。[2]

信息的传播也印证了这一点,互联网的事例已是尽人皆知,这里以传统的广播与移动通讯为例。传统的广播模型把发射机安置在相对很高的位置,通过大功率发射机,使信号覆盖一个很大的区域,但这种模式只适用于固定的接收者。在移动通讯中所使用的蜂窝模型则是通过低功率发射机,每台发射机发射的较弱信号仅覆盖一个较小的区域。在蜂窝模型中,一个较大的通信覆盖区域由分割出的许多小区域组成,每个小区域由多台收发射机覆盖,这个小区域通常叫做蜂窝。理论上,为了分析的方便,这个蜂窝结构由正六边形表示,以实现模型上的精确的区域覆盖。在实际情况中,这种理想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近年来,出现了宏蜂窝、微蜂窝、微微蜂窝、超微蜂窝和复式蜂窝(MRP)结构的概念,主要与收发射机的覆盖范围和一些特殊的应用环境,比如街道、办公大楼、生产车间等相关。推广以后的蜂窝概念广泛地适用于形形色色的应用环境。虽然大多数地区可以用蜂窝概念来概括,但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都市,对于人口密集和大楼林立的商业区域,就很难用单一的蜂窝结构来完美地描述,通常需要用到微蜂窝等结构;在大楼内,就必须用到微微蜂窝的结构。信息处理由巨型机到个人电脑的变化也印证了同一观点。

这些事例共同表明信息由集中到分散的变化。个人电脑从根本上改变了IT的发展方向,开启了知识分散化的大门;由蜂窝模式可以看到信宿的个性化和流动的压力,迫使技术改进。而回顾互联网的诞生,则是战争迫使分散。这真是战争的悖论:一方面战争必然要求高度集中,一切行动听指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另一方面,战争又迫使分散,军人要充分发挥独立性,“各自为战”。

最终,IT的发展,用户要求个性化。这里的用户包括IT渗透到其他技术领域的特定对象,企业和各类机构以及个人。由于嵌入式设备的发展,由于大量的电子设备采用了微电脑的控制,软件技术已经与设备本身一起构成了智能化的现代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软件技术必须与所嵌入系统的运行过程和目标相结合,如复杂的分布环境、灵活的应用模式、广泛的包容性等。[3]至于面向企业和机构的IT,大到如ERP这样全面的系统,小到某个处室所采用的办公软件等种种应用软件,都必须与具体的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结合,要求软件的设计者不仅要掌握软件技术,还要掌握应用软件使用场合的业务流程。再者,计算机技术中软件的地位日渐重要也印证了这一点。硬件是固化的对任何用户、任何个人都一样的东西,而软件则有个性,特别是直接面向用户的应用软件。[4]个性化的要求一直到个人层面。如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人机环境所指的人不是一个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你、我、他”。为了和这些不同的人建立起和谐的互动关系,就要面向个人。为了适应每个人的特点,就要求虚拟环境能够理解每个特定的“个人”的需求。虚拟现实技术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势必会注重人的个性化要求,以便充分发挥人在其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IT由集中到分散和个性化启发我们,教育资源的创造要调动个人的参与。课堂及各种教学环节的讨论不仅对于学生是必要的,而且对于教师知识的更新和完善具有重要价值。除了通常的上课外,教育应该有多种途径。互联网已经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必要进一步创造如同“复试蜂窝”这样的方式,以覆盖更多个人,更多场合。教育应该尽可能满足个人的特殊需要。教育的个性化不仅在于面向个人,而且要结合受教育的个人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结合其知识结构,以及充分考虑到个人的发展目标。最高境界是,一方面是新知识,另一方面又实现与受教育者的“无缝”对接。[5]

由集中到分散再到个性化,也体现出了一种知识传输或教育的新模式。知识的集中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前提。教育从业者首先要学习、大量阅读,以便将人类知识中的精华集中和重现。而这一点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十分理想,它可能是一个自然的而非自觉的过程。目前各个大学、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缺少交流的平台或平台太多,预示我们的科学和教育可向IT行业学习。集中是使知识传播和再造具有源头,如同生物的进化需要具备遗传的基础,需要有一份完整的从父辈拷贝的基因,他是种系变异集中的产物。现代的从业教师要有更宽广的知识域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哲学的特别是科学方法论的思维。集中体现从业者的能力和行业的水平。

分散的概念移植到现代教育中来有突出重要的意义。一种知识在被不同对象接受之后,实际上也被分割或被选择了。知识传播或在教育当中视不同对象的施教符合现代人对知识的要求。这样看来,各种名目繁多的考试或集中培训是多余的了。分散也意味着涵盖。要使所有人都受到教育,因为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教育应当辐射到所有的人,但是不需要千篇一律。这是一个教育资源(包括知识、人力、财力)的分配问题。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在教育的集中与分散中有所体现。集中才能分散,分散体现集中,分散不离集中。这在IT的发展中是自然的,而在教育中却可以做到自觉。

个性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对于当代盛行的应试教育和模式固定的职业培训,个性化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一理念可能使传统的教育学模式产生颠覆。教育不再是学生千篇一律的接受书本或教师头脑中的知识;教师的教学不应该是直接的灌输,而是与学生一起共同建立,教师针对学生,学生针对自己的需求、兴趣而建立。具体的说,个性化要求师生共同面对知识或技艺的开发。学生将获得“自己”的知识,而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东西。这种自己的知识是为己所用,为需而求的。人们发现,花了许多宝贵的生命时间为应试而学的知识中大部分是一辈子都用不着的。当然不是轻率地说,那些知识不重要,但只是对于抽象的作为“类”的人来说的。现代的社会是分工甚细,专业越拓越广,知识向分支与综合两个方向发展。个人的要求是选择与创造。这也是个性化的特征,要求教育或教师的教学对此适应。个性化的教育也要求教材的多样性,供师生选择。还有,教学中知识的简约或用流行的话说足够“傻瓜”,因为我们看到个性化进程中的关键是对输入知识的消化和创新。无疑“精明”过头会产生先入为主,妨碍接受主体对知识的重建。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向深沉的工业化及后工业发展,知识传播越来越大众化,同时又“私有”化,教育模式的转变是迟到的事。我们有理由断言:集中、分散、个性化必然成为现代教育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个性之间的兼容与贯通

在个性之间不是一盘散沙,而是彼此间的兼容与贯通。在IT中,一种技术对其他技术的支持越多,那么它受到其他技术的支持也越多。一种操作系统应用越广,基于这种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越丰富,该操作系统的网络附加值就越高。

单项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目前,信息融合技术正在得到发展。与单传感器数据处理系统相比,信息融合系统的优点是,可以收集更大时空区域的信息,提高分辨率、检测率和降低不确定性,以及抗干扰能力强。[6]不仅有用的信息彼此兼容,甚至干扰也可以兼容。在计算机工业控制系统的运行现场,信号线和控制线,以及被控对象和被测信号往往处于种种电磁场的干扰之中,同时也会影响其他电气设备。传统的做法是,尽可能排除、屏蔽干扰。然而,由于情况过于复杂多变和不可预测,以及代价太大,目前引进电磁兼容设计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电磁兼容设计就是在不损害信息的前提下,干扰可以与有用信号共存。类似的,英国苏赛克斯大学的Thompson博士完成了可以区别不同声调的简单模拟电路的硬件进化实验。硬件进化产生了用计算机模拟无法得到的结果,在进化4000代后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电路,这个电路表面上只依赖于一些场编程门阵列的逻辑单元,但它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利用了附近其他逻辑单元的集束。这些不相连的邻近逻辑单元若被清除,电路性能就遭到破坏。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分离的单元对电路的相连部分施加了细微的电磁影响,使电路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这种奇异电路的原理目前还没有被人们破解,但是非常明显这种新电路的出现完全在设计人员的考虑之外。由这两个事例可以联想起生物进化过程中线粒体如何进入细胞化敌为友的一幕,以及联想起人体基因组中占95%以上的“垃圾基因”。它们真的是垃圾吗?

兼容的要求更是来自用户的需要,用户需要的是全面的信息和全面的服务。目前,提供单一信息、单一服务的公司在市场上已难以立足,所以,能给客户提供全系列产品,实施全方位产品战略显得越发重要。竞争将由单一的产品到提供全面的应用解决方案。市场细分,但又要全面。[7]

由IT的兼容同样可以得到对于教育有益的启示。各种知识之间在相当程度上是兼容的。在学校里往往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各科教师去争夺学生的时间,学生则在众多作业间难以适从。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看到知识之间的兼容。学生需要的是全面系统的知识,个性化并不意味着单一甚至片面。即使某些错误的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同样有其一席之地,可以教给学生知识真实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对错误的知识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学生亦然。一眼看去,没有所谓的“差生”。不仅他们自身有价值,而且对于其他学生,对于一个班级和一个专业、一个系,乃至对于一所学校,都会起到某种积极意义。问题就在于看问题的视角和处理的方式。

目前我们国内教育主要是正面教育(或正确教育),从教科书到教师教学,兼容性比较少或根本谈不上。教师把他们认为正确的灌输给学生,学生把课本和教师的讲授视为唯一正确,无论教师和学生对于除此以外的不同学派观点、或不同体系的东西知之甚少,学生不了解学科的发展,甚至不会使用试错法。绝大部分高校不开设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科学方法论等)课程。这种模式的教育能否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虽然已有定论——不能,但目前依然遵循这种模式。教育改革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状况依然如故。如何使教育的效果达到各种知识兼容和再造,IT的发展给我们以启示,重要的不是行业的差异,而是观念的更新。

三、IT步入模糊、虚拟和情感的领域

IT的发展渐次步入模糊、虚拟和情感的领域。

首先,生产硬件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和严密的管理体制,而开发软件则充满了情感和直觉的影响。与艺术相比,软件缺少了艺术之美;与自然科学相比,它缺少一点正规性。软件象人一样易变灵活,它受智慧、想象力、恐惧以及希望等诸多情绪的影响。它折射出开发者的观点、对目标的理解、对客户的感情、概念的敏锐性、高深的思想、权威的尊敬等等。一些软件开发部的门口摆有考勤机,用这种方式去管理极富创造性的软件开发工作,就如同限制莫扎特和梵高要在每天早上9点到下午5点之间创作一样荒谬。自由软件运动的创始人斯托尔曼认为,推动数码技术发展的不是效益和金钱,而是软件编程中的艺术精神,是不受拘束的野心和任意驰骋的创造力。

其次,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把以往的知识加以种种选择和组合而得到新的“知识”,这些新的“知识”未必对应于现实世界,因而是虚拟的,然而又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上,其源泉是以往得到证实的知识库,因而又是确凿的。由于IT的广泛应用,虚拟的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渗透到商务、金融和企业界等。目前在虚拟现实技术领域,不少研究者注意利用社会科学的成果,认为只有向认知科学、心理学、脑科学等领域不断吸取有益的知识和经验,才能使人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才能使这项技术真正显现出自身的价值。相关领域的发展还有多媒体技术。后者也要求其人才不仅要懂多媒体技术,而且要有创意能力和综合能力,有较宽的知识面,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第三,在计算机领域,神经网络计算机在记忆、联想、模糊识别等方面逼近或超过人脑。它被称为第六代计算机,目前已具有比较直观地模拟人的脑细胞活动的计算方法。

IT的这一发展对教育的启示在于:其一,就形式而言,在知识的历程中,编码或显性知识曾经占据主导地位,在未来的发展中,隐性知识甚至虚拟知识将走向舞台的中心。在相当程度上,目前中国的教育,从中小学一直到大学,特别是各种应试教育,所传授和看重的主要是编码知识。然而在知识社会中更重要的是隐性知识。编码知识是有用的,问题在于如何通过编码知识学习和培育隐性知识。其二,就内容而言,在理工科学校中,关于自然的科学技术至今地位显赫。即使中小学的语文,花相当大的功夫讨论语句语法和逻辑框架,于是语文就成了一门技艺,其本身的思想内涵被淹没。在未来的发展中,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示出来。这与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相一致:越来越重视人的创造,越来越能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其三,在教育过程中,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有助于传授编码知识,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之中培育学生的隐性知识,以及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商。在此过程中,教师本身得到了提升,并享受教学过程带来的乐趣。[8]

四、自举

当前IT的发展中还有一个重要趋势:自举。IT越来越趋于自我进化和自我扩展。自我进化指技术的纵向进步如版本的更新、推出新一代产品等;自我扩展指技术的横向拓展,将越来越多的其他技术及其产品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之中。

计算机系统每次都用前一个版本得到的工具进行开发,得到功能更强的新版本的工具。于是工具就是产品,产品就是工具。遗传算法可以说是IT自举的典型。丹尼尔·希利斯使用模拟进化的方法解决排序问题。在进化过程中产生出一些速度极快的排序程序,这些程序实际上比依据任何一种现存的排序算法的程序都要快,但是他并不理解这些指令是如何工作的,而且也无法作出比这些指令更简单的说明,即无法将程序的运算分解成由可理解的各部分组成的分层体系。由进化所产生的软件总是无法让人理解。前述Thompson博士的工作也印证了这一点。其实,计算机的开机过程就是自举,可以认为是个体发育重演了系统发育。当然并不是说IT已完全独立于人类而自我进化,而是表明与其他技术相比,IT具有更多以及越来越多的自我进化的趋势。

IT横向拓展集中的表现形式就是“捆绑”。各种商品间因技术标准、软硬件的关系,以及升级换代等而要求彼此兼容。如果在任何场合都没有主导的技术标准,那么各种商品就会陷入混乱之中,难以形成有机的、统一的平台。如果某个商品的技术标准占据主导地位,就能将必须与该商品兼容的配套商品以捆绑的方式一并销售,使消费者接受其一整套商品。在另一些情况下,其他商品为了能配套销售而主动与之兼容,这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弱的捆绑”。其结果是,新技术、新功能就不断纳入主导商品的势力范围中,使之成为无所不能的百宝箱。占主导地位的商品和技术标准似乎是混沌理论中的吸引子,或是象黑洞一样,把与之兼容的其他商品都吸引过去。不管是强的捆绑还是弱的捆绑,其结果是拥有主导技术标准的商品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

虚拟知识的出现既可以获得新的知识——综合即创新,也是向其他领域的扩展——虚拟现实技术的渗透性,因而兼有IT纵向和横向自举的特征。

IT自洽发展的特点对教育的启迪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随时教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使之积淀和固定下来,以成为下一步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没有这样的积淀或固化,做题往往就是一遍又一遍的从头开始。横向扩展也是如此,学生沿原有知识的边界渐次向外扩展,既非固守,亦非跳跃。后者固然并无不可,但对于一般人来说,难度很大。到大学进而研究生阶段,就要求学生在扩展的同时逐步形成知识的核心,形成自己的特色,然后由此定向地汲取知识。或者说是“倒三角形”学习知识,根据特定的目标,有目的地扩展知识。然而,也要注意知识的核心也会对学习产生类似于垄断的“遮蔽”效应,从而错过学习机会,甚至丧失创新的能力。

IT发展的自举特征使我们联想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变化,正是因为教育这种机制知识增长了。这个现象长久以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常我们都接受正统的科学哲学的观点,认为知识增长完全归功于科学研究,可能还有技术开发,但在一般教科书中却很少提到交流或把交流提到重要的位置。IT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是通过“互联”(对于产品来说是“捆绑”)。以互动为主的方式,已广泛运用于网络,例如网络游戏。但是,在课堂上,我们的师生依然显得死气沉沉,通常是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埋头笔记。学生们只有不懂才发问。一个生动活泼的知识创造机会就这样被埋没了。著名生物进化论学者迈尔据说,对于知识增长,事实的发现是重要的,但是概念和思想的发展更重要。IT的方法和思想是在发展中逐步走向完善的,教学亦是知识增长的途径,将使概念和思想体系达到完善。[9]因此,有必要重新评价教育对知识增长的作用,同时探索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种功能。

IT不仅在技术层面直接推动和改变教育,而且以其特有的发展道路和理念给教育以启迪。

参考文献:

[1]Office of Government Commerce,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EB/OL].http://www.itil.co.uk,2005-09.

[2]The Office of Government Commerce,Projects In Controlled Environments[EB/OL].http://www.prince.com ,2005-10.

[3]Lanline.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IT-Service-Management[D].ITSM-Prozesse einfuhren n.1,pt.Special Edition,2005,Pp.68.

[4]Salle,M.&Rosenthal,S..Form ulating and Implemeriting an HP IT Program Strategy using Cubits and HP ITSM System Sciences[R].2005.HICSS 05.Proceedings of the 38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03-06 Jan.2005.Pp.236.

[5]黄建如.知识经济时代印度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措施与经验[J].现代大学教育,2007(5).

[6]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ources Board,Managing Information Systems:A Practical Assessment.http://www.itrb.gov,2005—10.

[7]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vestment Management:Framework for Assessing and Improving Process Maturity[EB/OL].http://www.gao.gov,2005—10.

[8]祝惠.印度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06(21).

[9]伏秋平.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07(7).

猜你喜欢

启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