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金融危机的三个问题
2009-09-04赵磊
赵 磊
摘要:本文讨论了当下金融危机的三个问题:(1)“透支消费”既不是危机的终极原因,也不是危机的最后结果,而仅仅是整个危机链条的中介;现代市场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呈现出“生产过剩”与“透支消费”的反复轮回。(2)虚拟经济的坐大和膨胀,是市场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这次危机的本质仍然是生产过剩,本来就是“实体经济”的问题,却表现为虚拟经济的“贪婪”和“膨胀”。(3)各国推出的调控措施并不是政府要和市场经济过不去,实在是市场经济太不争气了,所以,不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需要“与时俱进”,而且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也需要“与时俱进”。
关键词:透支消费;生产过剩;金融危机;虚拟经济;扩大内需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7-0022-04
一、透支,还是过剩
在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曾经提出了一个几近永恒的难题:“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不幸的是,“好的”、“发达的”市场经济,今天也遇到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难题,这个难题是:“透支,还是过剩?这是一个问题”。也就是两年以前,“透支消费”那可是一件相当时髦的后现代行为。可是现在,“透支消费”已经成众矢之的,千夫所指,万人侧目。其实,透支消费是代“人”受过,有苦难言。在《对美国次贷危机根源的反思》一文中,我曾将次贷危机的逻辑作了如下刻画: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次贷危机。在这个逻辑链条里,
“透支消费”这个环节既不是终极原因,也不是最后结果,而仅仅是整个危机链条的中介。但这个中介非常重要,它不仅把整个危机的因果关系连接起来。而且也是我们把握现代经济危机根源的关键所在。这个关键有三点值得注意:(1)在市场经济的古典危机中(比如1929年的大萧条),生产过剩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商品卖不出去;(2)在市场经济的现代危机中(比如当下的次贷危机),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也就是“寅吃卯粮”、“透支消费”;(3)从古典危机演变为现代危机,只不过是把皮球从供给方踢给了需求方,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爆发从今天推到了未来。
我之所以要把古典危机与现代危机作比较,是想澄清:有人看了拙文《对美国次贷危机根源的反思》后,就误以为“透支消费”是危机的根源。其实,次贷危机的根源并不是“透支消费”,而是、并且仍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透支消费只不过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而不得不作出的选择罢了——尽管这个选择很“不严肃”,很“轻浮”。
明白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虽然透支消费“玩弄”了市场经济,可问题根子还是出在市场经济自己不检点。今天,人们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声讨“透支消费”的轻浮,殊不知透支消费是在代“人”受过,这个“人”就是市场经济自己。但不知道是真糊涂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现代经济学打死也不承认市场经济的贞操有问题。难怪金融危机以来,借钱给穷人花费的“透支消费”遭到各国精英的一致口诛笔伐,我国理论界也与时俱进地加入了讨伐队伍:大伙一边愤愤不平地抱怨银行借钱给穷人消费,一边又为内需不足扼腕叹息、捶胸顿足。于是,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滑稽的情形:人们一边痛心疾首地控诉借钱给老百姓消费的行为“太轻浮”,一边又高调呼吁要“千方百计”扩大老百姓的消费需求。这真有点像鲁迅当年描写的牛人:“扯着自己头发想上天”。问题在于,面对生产过剩的压力,现代市场经济能够认可的办法,也就这么几招:要么是凯恩斯主义的扩大政府开支,要么是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要么是货币主义的不断降息,实在不行,就只有寅吃卯粮搞“透支消费”了。至于马克思主义那套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主张,那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遗憾的是,历史证明,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它们在生产过剩压力面前越来越捉襟见肘,应对经济危机的本事越来越乏善可陈。这样,历史把“透支消费”推到了前台,似乎现代市场经济的命脉全系于它了。很多人主张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甚至主张直接“发钱”给老百姓,我举双手赞成。在资本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寄希望于“消费券”、“发红包”,或许能起一些积极作用。但有一点我要提醒大家:“发红包”不比灾荒年“施粥”,搞一锤子买卖。即使不能天天发,至少也得年年发吧?以为“红包”就能搞定一切,恐怕有些天真。因为不到万不得已,市场经济的本性是决不容许给普通百姓“免费午餐”的。何况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不变的前提下,给普通百姓的“免费午餐”很难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资本占统治地位的背景下,除了“透支消费”,我真不知道还能靠什么办法来扩大需求?然而,“透支消费”的悲剧性因素在于,透支消费在扩大需求的同时,它又成为新麻烦的制造者:生产过剩催生了透支消费。透支消费导致了金融危机;把透支消费打压下去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必将浮出水面;一旦社会难以承受生产过剩之重,透支消费又必将春风吹又生。可见,只要市场经济存在一天,“透支,还是过剩”这个难题就不会消失。对于“好的”、“发达的”市场经济而言,哈姆雷特的难题是永恒的:“不透支,吾必死”,“透支了,吾亦死”。换言之,“玩是死,不玩死得更快”——这就是市场经济内生的悲剧之所在。顺便说一句,目前中国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所以尚未面临“透支,还是过剩”这个现代市场经济难题。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遭遇的市场疲软、通货紧缩,还只是市场经济的古典危机,作为现代危机特征的“透支”,在中国还处于萌芽状态。面对古典危机,国人采用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的办法(如公共投资、减税以及降息),尚有应付的余地。但是,随着市场经济逐渐成熟,中国迟早会面临“透支,还是过剩”的痛苦选择。在这里,我不妨作个预测,并等待历史的检验:现代市场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呈现出“生产过剩”与“透支消费”的反复轮回,二者此消彼涨,不断折腾,直至与市场经济同归于尽。
二、次贷危机是虚拟经济引起的吗
最近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认为次贷危机是由虚拟经济引起的,所以虚拟经济才是危机的根源——其推理逻辑是:虚拟经济先出现问题。才导致了后来的危机。这就涉及到对虚拟经济自身的合法性问题的评价了。
按照产业归类,虚拟经济基本上属于第三产业。关于产业结构进化的一般规律,理论界已经有很深入的讨论。如果问:第三产业,甚至将来还可能有第N产业出现和发展的原因何在?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无非两条:(1)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剩余产品的增长;(2)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分工的扩展。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过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
除了以上两条“生产力”的原因之外。还有一条“生产关系”的原因是不容忽视的:为了解决因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过剩”问题。正如英国著名左翼学者克里斯·哈曼所说:“为什么非生产性费用(主要是第三产业——赵注)如此增长,甚至达到抑制利润率使其不能健康增长的程度?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每一个都是它自身对利润率降低的反应(以及企业和政府为了阻止危机所做的努力):资本投入更多的资源以非生产性的方式保护和扩大市场。”回到虚拟经济上来看,结论也是这样的:虚拟经济的坐大和膨胀是必然的,是市场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
其实,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过剩”问题,极大地促进了虚拟经济的发展:正是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才催生了虚拟经济的泡沫,通过虚拟经济的泡沫。来缓解实体经济的问题。换言之,必须把实体经济的问题,转嫁成虚拟经济的问题。在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建造的房屋、生产的汽车卖不出去,才引发了金融机构贷款给人们买房、买车的“透支消费”。本来就是‘实体经济的问题,却表现为虚拟经济的“贪婪”和“膨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危机暴露了虚拟经济的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危机暴露了实体经济的问题。具体而言,对于美国来说,这次危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金融风险和监管上;对于中国来说,这次危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上。为什么经济危机在不同国家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危机不仅仅限于一个国家的范围,而且危机的延伸和扩展也具有了同时性和历时性。
由此可见。危机从虚拟经济开始出现,并不能说明虚拟经济是危机的根源。危机从虚拟经济开始。仅仅是表面现象,正是由于实体经济出现了过剩。才会有虚拟经济的过分膨胀——为了解决实体经济过剩,虚拟经济才会出来替实体经济“擦屁股”、“兜底”、“透支消费”。我们现在越来越看清楚了:虚拟经济的坐大和膨胀,其实正是为了解决实体经济的过剩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问题背了骂名、买了单。
三、如何评价扩大内需政策
现在政府都在陆续推出扩大内需的政策。如果仅从治标的角度看,扩大内需的办法有:投资、加薪、降息、股市(财富效应)、减税等等。其中,大部分办法已经采用,效果怎样,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目前人们对此的评价也不一样。不过,这些办法说到底,就是要用“看得见的手”去纠正市场的缺陷。
扩大内需政策出来以后。有人不以为然。这些年的市场化改革,搞得很多人迷信市场,以为市场能“搞定一切”,经济学术语叫能“自动出清”。其实,没有这回事。为什么次贷危机以后美国政府要搞局部“国有化”?并非美国政府要和市场经济过不去,实在是市场经济太不争气了。现在有人一听见“国有”,就如五雷轰顶,天要塌下来了。问题是,再不国有化,恐怕就不是市场经济“搞定一切了”,而是市场经济要被“搞定了”。所以。不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需要“与时俱进”,而且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也需要“与时俱进”。可一旦面临这样的“与时俱进”,一贯激进的主流学者就突然扭捏起来。比如,中国政府在出台4万亿扩大内需的举措后不久,我看见有一个叫叶檀的“著名女评论家”,在《凤凰卫视》上愤愤不平地质问:“那还要市场经济干什么呢?”其水平之幼稚。让我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晋惠帝。当听到下人报告说,百姓因灾荒“已经没饭吃了”,这个皇帝居然反问:“何不食肉么?”面对“百年一遇”的危机,有人依然不愿接受市场经济失灵的现实,其实这也并不奇怪,这些年的市场化改革,搞得很多人迷信市场,不仅主流经济学有此迷信,甚至某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开始接受这个“洋教条”了。比如,就在次贷危机爆发前不久,胡培兆先生就断言:“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被计划所代替”;“无政府状态已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经济有周期波动是难免的,但又不会再酿成大萧条。”。遗憾的是,胡先生可以蔑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指认。但在次贷危机面前,这种蔑视却显得是那么的滑稽。看来,否定马克思的指认不仅需要“学术勇气”,而且还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今天,资本主义无政府状态是不是已经“被计划所代替”?经济周期波动是否从此“不会再酿成大萧条”了?这恐怕是不会以胡先生的意志为转移的;现成的例子就在眼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断言:“我们眼下已经陷入衰退,我对此没有半点质疑”。对于扩大内需政策,现在人们普遍担心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要保增长,结构调整的任务可能半途而废了;二是可能造成政绩工程的投资低效浪费:三是可能埋下未来通胀的隐患。这些担心有道理,但正如许多学者强调的那样,现在中国的经济,就像一辆在陡坡上快要后滑的汽车,当务之急是什么?是猛轰油门防止下滑。只有进入缓坡路段后,才能考虑平稳运行的问题。这里有一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远期问题和近期问题的关系。当然,扩大内需的政策应当尽可能地注意政策搭配,讲求效率。比如,扩大内需的指向是侧重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就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我认为。长期看,如果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医疗、教育、住房)不除,扩大内需就不会见效;不过短期看,投资仍然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
(责任编辑陈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