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平碉楼与村落
2009-09-04黄金源
黄金源
摘要:碉楼是集建筑学、力学、工艺美术、园林环保于一身的中西方文明的结晶体。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对其进行保护和挖掘,对研究华侨历史和建筑艺术、工艺美术、对开发旅游资源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都具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跨越历史;中西合璧;前人血汗;后人财富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2-0184-02
一、什么是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它是一种多层塔楼。过去当地人通称它为“楼仔”或“众人楼”,一直不为外人所知,当它成功被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它才让世人所了解。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新西兰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这是开平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华人的骄傲。因为这是开平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受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的历史见证,也是当地人民在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这一座座碉楼,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走进碉楼,感受文化遗产带来的独特魅力。这里吸引着各个科目的专家,包括建筑、考古文物、美术工作者和摄影发烧友前来这个被冠予“碉楼海洋”的开平“拾贝”,更多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到开平旅游探宝。
二、碉楼建造的历史背景
开平人的祖先,很多是中原地区的移民,在开平的乡镇村子里面,还能见到珠肌巷的影子,如村口的门楼,巷子,房子样式。开平建县以前,此地是一个三不管的地方,且山多,河流多,是土匪、盗贼聚集的地方,为了将此地治理好,公元1638年(崇祯十一年),钦定建开平县(引自开平县志)。
开平建县以后,人们寄望“开平建县天下太平”,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统治下,这个愿望又怎能实现呢?开平属于亚热带,气候潮湿,且地势低洼,特别是由于当时水利不发达,潭江经常泛滥而导致洪涝。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都希望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但建造碉楼造价很高,以一家之财力很难完成。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由于中国人被称作“东亚病夫”,开平的劳工在国外只能做二等公民,特别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政策,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劳工只能将自己一生的希望寄托在家乡。他们把建房、买田、娶亲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标,不断将自己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把国内紧缺的开平人称“红毛泥”的水泥、钢材等建材从国外购买回来,从而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和材料基础。于是多家集资兴建和独资兴建碉楼的景象出现了。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随之而来的机器生产,引起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产生了现代工艺,所以,建造坚固、粗犷、富有西方特色的精美的碉楼成为可能,这就是今天我们见到遍布开平各乡镇的碉楼群,它们在村落里错落有致、布局和谐地矗立着,好像在诉说各自的传奇;它们风格各异、造型独特,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多种风格,星罗其布在开平的每一角落。
三、工艺美术在碉楼的应用
战国以来,我国城镇建筑有很大的发展,相应的建筑中的一部分构件是经过一定的美术加工,这些东西成为我国建筑装饰史上最早的一页。开平碉楼里,不但构件上加工修饰,如立园的砖、琉璃瓦,而且在墙壁和天花板甚至地板上也大面积使用装饰。立园是中国绝无仅有的华侨私人园林,既有中国园林的韵味,又吸收欧美建筑的西洋情调,将其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在中国华侨私人建造的园林中堪称一流,也是中国目前发现较为完整的中西方结合的名园。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平人民跟所有的中国人一样,遭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与剥削,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在18、19世纪许多先民被“卖猪仔”到了南洋、北美或欧洲等地,及后来开平人漂洋过海去美国旧金山“淘金”作劳工,在劳作中他们吸取西方文化,将西方文明带回中国,把西方文化跟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运用到建筑上,从碉楼的外貌造型和楼内布局及装饰就可见一斑。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开平人在工艺美术的艺术形式上,非常重视“朴实明晓”,面向大众,在创作中“仰视府察”,去观察生活。如碉楼里和村落中的房子大门及门厅所绘画的或雕塑的内容,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如花草、植物、动物(鸟、猪、狗、牛、马、鸡、鸭、鱼),等等,还有山水、河流以及西方国家的城镇、轮船、码头。工匠们经过艺术加工,或用模印、浮雕、浅浮雕、线雕、或用矿石颜料描绘;外墙窗台、阳台、楼顶装饰,采用古典风格花边或高雅花边图案装饰;正厅或祖宗神位装饰中国民间图案或节庆装饰图案,如龙凤呈祥、福禄寿、多子图,等等,抒发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有些作品的题材是劳工们飘洋过海时所见所闻,通过壁画形式记录下来,可以说,这些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得相当完美。
四、碉楼的经济价值与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碉楼的经济价值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了空前发展,以前居住的碉楼渐渐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要,有些人移民海外,更多的人则是向城镇、城市移居,上公寓,住别墅,原来赖以生存的碉楼变成人们口中的“旧楼”而被遗弃,有一些农户把碉楼当牛棚,当稻草干柴的仓库。难道说它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经没有原来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它只能在开阔田野上,在绿树成荫的山脚下,在茂盛竹林的包围中孤伶独处;它风雨飘摇,破烂不堪。“申遗”之前,或者说政策没有下来之前,由于产权的问题,人们对它的命运无权过问,对它只能望楼兴叹。一些聪明才睿之士对此产生了忧虑,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保护祖辈遗传下来的“宝贝”,怀古的悠思油然而生。于是他们提出把开平碉楼向联合国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个消息像把一块小石投入静寂湖面,引起层层涟漪,沉静多年的碉楼苏醒了,随着“申遗”不断深入,2001年6月25日,政府通过立法,把碉楼定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一方面,政府投资,并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维修,另一方面和已移民海外的楼主人联系,请他们把物业托负给政府,让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碉楼成为开平市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大家的努力,被遗弃的碉楼又重新焕发青春!碉楼的经济价值又显现出来。
(二)碉楼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如我国青岛市;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并在实践中将传统的工艺美术运用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那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但他们又不是全盘接受,他们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民,自己的家还是农家。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农家的使用功能,融合在碉楼上,使之成为留置于故土的一片精神守望地。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经济实力,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所以,它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
(三)碉楼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
在开平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门类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所以,它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
(四)碉楼是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
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交融和碰撞是华侨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随便造访一座碉楼或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开平碉楼与村落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所以,它是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
(五)碉楼是人才的摇篮
碉楼的建造为开平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建筑工人、建筑设计人才和美术界的优才,为开平成为“建筑之乡”和“美术之乡”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碉楼是开平的名片和商标。
五、碉楼的保护与维修
开平一共有碉楼1800多座,很大一部分非常破旧,特别是楼内结构。有些依然让农户存放稻草。碉楼许多建造模式,它不一定是用青砖砌外墙,有些外墙是用模板固定后填充混凝土的方式建造;外墙完成后再在已设计预备的墙洞安放木横梁或者工字钢材,组装木板楼层和木板楼梯,再一层层盖上去,这样设计施工成本节省很多,其代表作如百合镇潮元里潮元楼。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楼板或受潮,或白蚁侵害,已经是“空中楼阁”,继续在这种碉楼存贮稻草杂物,更是雪上加霜!有些碉楼门窗早已不复存在,在没有人管理的情况下若有游客闯入,或者不小心将火种带进碉楼,后果将不堪设想;有些碉楼已严重倾斜,最著名的是蚬冈镇春一村委会南兴里,那座于苍桑岁月中屹立不倒的斜碉楼。据了解,该楼的倾斜角度达15度,楼的中心线偏离2米多,倾斜程度远远超过了大名鼎鼎的比萨斜塔。让人惊讶的是,这座向东南倾斜的碉楼,人走得越近越觉得倾斜,走到碉楼边更觉得好像它快要倒塌下来一般。尽管斜碉楼建成已有百年,并历经了台风地震,但却依然安然无恙,毫无倒塌之虞。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能掉以轻心,虽然开平碉楼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但由于碉楼遍布面广,管理上难免存有漏洞。
已经开发利用的碉楼或村落,如立园、自力村、马降龙和锦江里,这种情节或者不会发生,但在没有被开发,没有门票收入的地方,它们的命运将是如何。碉楼已经是旧东西,破烂是肯定的,如何保养使用,把它变回原有样子,将是一个科学的课题;我们不能只着眼几个收门票的景点,忽视了其它同等重要的碉楼。我在百合镇的一些村落里听到一些村民的说法,认为只有在已开发的景点的碉楼才算有保护价值,其他的碉楼不在乎保护或不保护。所以政府应加大对全市所有碉楼的宣传,让全市人民都知道,自家或自村的碉楼一样重要,同样要保护。维修方面,一定要修旧如旧,不要把现代的东西强加进去,只有科学地合理开发利用,祖辈遗留下来的财富才代代流传。
回顾开平碉楼的发展历程,我们感慨万千:碉楼是祖辈留给我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作为后人,我们要好好爱护它,研究它,读懂它。让开平碉楼这个建筑艺术园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让我们在碉楼海洋里驾舟飞渡,把开平带向未来,让碉楼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