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访范园

2009-09-03徐宜发

中国铁路文艺 2009年7期
关键词:邓州滕子京岳阳楼记

徐宜发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乘汽车行驶在郑州经少林寺到洛阳的高速公路上,看到路旁有一尊塑像,车速放缓,我认真辨认,才知道那是历史名人范仲淹的塑像,苍松翠柏间,高高矗立的两个“范园”大字隐约可见。从那时起,我想有机会是要看个明白。

带着这个疑问,前几天我和我的伙伴刘晓勇又一次路过这里,我决定采访范园。

40多年前我在中学读书就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早已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2007年初我去南阳检查工作,忽听早年从邓州一中毕业的肖鹏讲,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并非在岳阳写成而是出自邓州,现在的邓州一中就是当年范仲淹在邓州出任知州时办学任教的花洲书院。我工作之余便专门走进邓州一中,看到了镌刻在屏风墙上的时任巴陵郡(今岳阳)知州滕子京,当年恳请好友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的亲笔信,字字情真意切,发自肺腑。范仲淹与滕子京同属有志之士,品学兼优,为同榜进士。滕子京深知范仲淹的文才过人,写好这样的文章非他莫属。庆历6年(1046年)6月15日,滕子京派人千里迢迢从岳阳送来一封“求记信”,请求范仲淹为整修一新的岳阳楼“作记”,称“文章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并附《洞庭晚秋图》作参考,可见滕子京对范仲淹的学识佩服至极。范仲淹接到老友滕子京的亲笔信件,仔细阅读,百感交集,反复考虑这篇文章的结构及寓意,联想到他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坎坷坷,忧国忧民的情怀奔涌心间,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于9月15日范仲淹奋笔疾书,为我们留下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范园就在高速公路旁边,看似很近却不好走。还是刘晓勇有经验,凭着他多年汽车司机职业的敏感,驶过沟沟坎坎,穿过岭岭洼洼,总算到了范园。范园门前坐着二位老人,他们是守护园子的,其中之一是范仲淹第29世孙69岁的范钦诚,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说起话来铿锵有力。说明来由,老人陪我们一同进园,讲述他知道的那些事情……。

范仲淹出生在江苏苏州,两岁时其父不幸去世,母亲谢氏为求生存不得不带着年幼的他远离家乡。范仲淹自幼聪明好学,23岁就读河南淮阳天府书院,寒窗苦读,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的人,1015年,他26岁考中进士步入仕途。范仲淹为人正派,忠于职守,敢于直言,可他的仕途并不平坦,虽曾被朝廷委以过重任,但也因皇帝听信小人谗言他被贬受到不公待遇。范仲淹在京城任职期间老母病重与世长辞,由于世俗的偏见,母亲病故无法葬入范家祖坟,只得葬于他乡,这事在范仲淹心里一直是一块心病,常常闷闷不乐,想到母亲辛劳一生,死后连块安身之地都没有,痛苦至极,酿成大病。当朝丞相王延龄听说后前往家中探望,得知详情后说,当朝皇帝宋真宗曾看中一块墓地,后来又发现一个更好的地方,先前看中的那块地就不用了,试看能否让皇帝恩赐于他。真宗皇帝看到王延龄的奏章之后,有感于范仲淹的孝心,就将伊川县境内天平山下这块坟地御赐给了范仲淹,范仲淹随即将老母迁葬于此,这块宝地便成了范仲淹的范家墓地。

1043年,时任宋朝参政知事(相当于副宰相)的范仲淹,对当时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并陆续实施推行,史称“庆历新政”。遗憾的是这些推动社会进步的改革很快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范仲淹因而被贬,后来到邓州做了知州,1052年。在赴颖州任职途中溘然长逝。范仲淹去世后其儿子遵照他的遗愿,把他葬在天平山下陪伴老母。北宋时期大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亲自撰写碑文,高度赞扬范仲淹不平凡的一生。之后,范仲淹的长子范纯佑过世后也葬在这块墓地,日夜陪伴着自己的亲人直到今天。

我与范钦诚交流,话题当然要谈到范仲淹的那篇经典之作《岳阳楼记》。范老告诉我:“范仲淹没有到过岳阳,《岳阳楼记》是他在邓州任知州时所写……”范仲淹生在苏州,幼年时期就远离家乡到山东、河南读书,中举后步入仕途有很长一个时期在宋朝古都开封和河南邓州等地度过,对中原大地有很深的感情,他的后裔第14世孙也由江苏迁居到现在的伊川县一带,扎根中原。

其实,范仲淹是否去过岳阳倒不重要,去过也罢,没去过也罢,重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岳阳楼记》的确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记文短小精悍,全篇仅有300多字。就把当时巴陵郡的盛况、洞庭湖的浩瀚和岳阳楼的雄姿,描述得活灵活现。给人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大家共享大自然的恩赐和劳动人民创造的古代艺术成果。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抒发了作者的真实思想情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从一个普通百姓踏入政界走上仕途,成为北宋时期的一个高级领导,既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广大民众的艰难体会,又有身居高位的切身感触,深知国家处在各种矛盾之中,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极力倡导为官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多为老百姓解忧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是各级为官者首先应该想到和做到的。人类社会处在各种矛盾之中,旧的矛盾化解了,新的矛盾又要产生,老百姓也要理解国家的难处。一个国家也和家庭居家过日子一样,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不易,都有不测之忧。大家要相互理解,为国分忧,营造一个好的气氛和环境。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更需要这种精神吗?!理解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理解哪来的和谐!倘若大家都站在各自的角度片面地看问题,没有沟通。没有理解,岂不矛盾越来越多,谈何和谐。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和谐。只有大家互相理解社会才能充满爱,充满和谐。范仲淹正是有了那段_出任参政理事力主改革而受挫的经历,思想上的忧虑和痛苦终日缠身,在万般无奈地情况下愤然辞去朝廷职务,才有了“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受。文章的绝妙之处是他借助自己的笔,描述不同人士登上岳阳楼的不同感情。登上岳阳楼的人不计其数,而他们的身份、职业、素质、地位、家庭、事业以及心情等各不相同,因而登岳阳楼的感受也不会一样。他认为,天下人都应该以国家为重,心想民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要计较个人得失,都要以国家为重,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一生中的代表作,他把自己社会实践的感性认识,锤炼升华为一种理性认识,“为民解愁,为国分忧”,以散文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给人以启迪。他的“忧乐观”,也表现出作者心有民众的博大胸怀。

采访范园,让我心灵上又受到一次洗礼,对范仲淹的一生又有新的认识,对他写作《岳阳楼记》的背景又有更多的了解,对《岳阳楼记》这篇传世佳作的寓意又有更深的理解,不由地心目中更加敬佩这位古代老人。

猜你喜欢

邓州滕子京岳阳楼记
河南邓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解锁乡村治理有了“金钥匙”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拥有一种“超能力”
“中国·邓州第四届《红楼梦》读书竞赛总决赛”综述
滕子京“欠条”建成岳阳楼
远在江湖
“欺世盗名”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对清代越南使节岳阳楼诗文的影响
让雷锋精神的接力棒代代相传——南阳市邓州“编外雷锋团”学雷锋纪实
八面观音 色相俱足——天一阁藏文徽明小楷《岳阳楼记》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