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喽喽》课堂实录

2009-09-03黄美华

江苏教育 2009年13期
关键词:对歌小节彝族

黄美华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一首歌,这首歌曲运用了我国一个少数民族的民歌音调,叫《花儿朵朵》。现在听老师来唱一唱。

(老师唱)

唱起来,跳起来,大家多愉快。

手拉手儿转起来,好像花儿朵朵开。

师:会唱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唱。边唱边想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曲。(师生一起唱歌)

生:(摇头表示已经忘了是哪个少数民族)

师:(点击出示彝族姑娘的服饰)你们看,这就是歌中所唱的彝族姑娘,她们的裙子多漂亮啊!

生1:彝族姑娘的裙子很有特色,颜色十分绚丽。

生2:姑娘的裙摆越往下越大。

生3:当她们跳舞的时候,裙子就像花儿在开放。

师:(点击出示彝族小伙子的服饰,板书“彝”字)彝族男子的服饰也很有特色。前面顶着高高的“英雄结”,后面留着长长的“天菩萨”,身上披着一件大大的斗篷,吃着香喷喷的米饭,穿着用丝线绣花的衣服。彝族人能歌善舞,你们看,他们将腿跷得高高的,正在跳舞呢!

生:(看着老师边说边写出一个“彝”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学唱一首彝族歌曲《阿喽喽》,从歌曲中感受彝族独特的民族风情。

[设计意图]——选择与本课教学有关的文化,并有机融入音乐教学中

著名学者洛秦说:“音符是记录音乐的符号,曲式调性是建构音乐的手段,声音也只是音乐的载体。音乐的真正源泉是人和他的文化。”本课所教唱的歌曲《阿喽喽》是一首彝族儿歌。彝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和学生的距离比较遥远。让学生适当了解彝族文化,能使他们更好地感悟歌曲内涵,表现歌曲意境。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有着灿烂而丰富的音乐文化。音乐的情境性更多源自音乐本身,教师从一首学生曾经学过的歌曲《花儿朵朵》导入。当师生一同歌唱的时候,仿佛置身于歌舞海洋,和彝族同胞一起载歌载舞,尽情欢乐。

彝族拥有众多支系,服饰更是丰富多彩,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本课选用了最具特色的“三色裙”让学生初步了解,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转向彝族文化。

教师将对彝族男子服饰的介绍,非常巧妙地藏在“彝”字中。教师边说边写,上面的字头就像彝族男子头上的“英雄结”和脑后的“天菩萨”,中间的一横就像彝族人爱穿的大斗篷,中间有彝族人爱吃的“米饭”和绣花用的“丝线”,下面的“竖”和“竖撇”就像彝族人跷着腿在跳舞呢!

从学生专注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被深深吸引。这种“充满文化意蕴”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期待。

二、音乐活动

师:(点击出示一张彝族村落图)彝族人居住在美丽的大山里面,《阿喽喽》是那里的孩子最喜欢唱的童谣。跟老师来学一学,阿喽喽——生:(跟老师模唱。节奏拉宽,速度放慢)

师:唱准时值,注意中间有一个任意延长记号,我们应该唱得怎样呢?

生:要长一些。

师:好,看着老师的指挥来唱这个延长音。让我们的歌声在山谷间回荡。(老师指挥学生演唱,并作延长处理)

师:彝族人居住在美丽的大山里,我们站在这边山头唱歌,如何让对面的小伙伴听见呢?

生1:将手放在嘴边,帮助声音传得更远。

生2:像在远处喊人一样。

师:对!想象自己站在高高的山头上向对面的小伙伴唱歌。将眉毛抬高,嘴巴张圆,深深吸一口气,做好准备,向远处唱歌——(唱)阿喽喽——

师:(点击幻灯片,在最后一小节加上附点)师:你发现歌谱中有了怎样的变化?

生1:在最后一小节加了一个附点。

生2:这个音应该唱3拍。

师:它的拍号还是2/4拍吗?

生:不是。

师:是几几拍呢?

生:3/4拍。

师:(老师点击,在第三小节加上拍号3/4)

师:在一首歌曲中,同时出现两种拍号,称为混合拍子。

生:(齐读)混合拍子。

师:指挥学生再唱“阿喽喽”,并唱准时值变化,同时用动作引导学生用高位置的声音将歌声传得很远。

[设计意图]——为音乐文化寻找一个恰当的承载方式:情境

“阿喽喽”是歌曲的名字,也是歌中的衬词,在歌曲一开始就出现,非常富有特色。在这个环节,教师安排了一些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彝族人的生活方式,学习音乐知识。

彝族人生活在大山里。学生跟老师放慢速度、拉宽节奏模唱歌曲第一乐句“阿喽喽”,“想象自己站在高高的山头上向对面的小伙伴唱歌”。这种情境模唱,让学生初步体验了彝族人在大山里唱歌的感觉,在情感的驱动下,学生自然而然地调整歌唱的姿态、呼吸和位置,将自己的声音送出很远。在唱唱说说中,很快理解了这个衬词,并带着很好的发声状态唱了出来。

在乐句的中间加入一个任意延长记号,引导学生关注并演唱出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音乐感受。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用悠长的声音,恰当地表现了歌声在山谷间回荡的情景。

在最后一小节加入附点,让学生观察节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巧妙地引出3/4拍的概念,形象地感悟了由2/4拍向3/4拍的转化,引出“混合拍子”的概念,可谓一举多得。

“音乐蕴含着文化,文化孕育着音乐。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专业技术层面的特殊训练,这是区别于他种文化的重要特色。”学习音乐应该以“音乐为本”,学好音乐本身的技能与技巧,让嗓音和乐器发出“漂亮”的声音,才能准确地表现音乐。这是“音乐表现”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是如果片面地强调技能技巧的重要,忽略音乐中的文化内涵,就会扼杀学生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制约他们文化素养的提升,音乐也会因此显得干涩、空洞,缺乏生命的活力。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音乐知识和音乐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音乐情境中感受文化,在文化情境中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三、学唱《阿喽喽》

师:请大家完整欣赏歌曲《阿喽喽》。注意聆听歌曲中“阿喽喽”出现了几次,和我们的发声练习有什么关系。(范唱歌曲)

生1:出现了一次。

生2:在歌曲的开头就出现了。

生3:和我们唱的有点相似。

师:老师将第一句再唱一遍,你们再对比一下。(老师范唱第一乐句)

生1:没有延长音了。

生2:速度变快了。

生3:前面的“阿喽喽”和我们唱的差不多,后面还有一个“喽啊喽”。

师:你的耳朵真灵!将音乐的变化都听出来了。现在跟着老师的钢琴将第一句轻声唱一唱。

生:(跟琴唱)

师:前面的“阿喽喽”唱得很准确。后面的衬词变密集了,出现了十六分音符,注意唱清楚。跟老师再唱一唱。

生:(模唱)

师:我们将开始的发声练习用较慢的速度加在前面唱,然后再用稍快的速度将歌曲的第一句接在后面唱。边唱边体会,歌曲让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情景。

生:(在老师的指挥下演唱)

生l:慢速演唱的“阿喽喽”加在前面,就像是在呼

唤对面的小伙伴和我们一起唱歌。

生2:速度快了,情绪变得更加热烈,好像所有的小朋友在一起唱歌了。

师:说得真好!我们再来唱一唱,把体会到的意境表现出来。

生:(在老师指挥下再唱)

[设计意图]——文化背景下的唱歌教学1

《阿喽喽》是一首填词的新民歌。山区建起了水电站,流水被引到山上灌溉农田,儿童们喜笑颜开,编了新歌词来歌颂家乡面貌的变化。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说歌词的加入“束缚”了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但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歌词的内容,从文化的角度重新阐释音乐作品。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

第二个环节使用的发声练习“阿喽喽”,源自歌曲的第一乐句。拉宽节奏,放在歌曲前面演唱,既让学生再次熟悉了旋律,又用音乐营造了一种氛围——呼唤小伙伴来对歌,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山歌式”的呼唤。

上海音乐学院的杨燕迪教授说:“仅仅感受音乐而不思索音乐就会失去音乐的真髓:仅仅思索音乐而不感受音乐便丢掉了音乐的灵魂。”在这个环节,我将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对音乐作品的文化阐释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变得更强了。

师:(老师在学生后面接唱下一句)歌中唱了什么?

生1:流水上山坡。

生2:它听我的话。

师:我们都知道,水是往低处流的,这儿的流水却会上山坡,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儿啊,彝族孩子该怎样表现这种神奇呢?

生:(跟琴唱,自由表现)

师:神奇的感觉应该用怎样的力度来表现呢?

生1:弱一点儿。

生2:神秘一点。

师:你们就是那个彝族孩子,用对歌的形式将这种神奇而有趣的事情唱出来。

生:(看着老师的指挥再练习)

[设计意图]——文化背景下的唱歌教学2

“音乐和诗是天然契合的艺术。”歌词流动着音乐的韵律。歌曲就是可以唱的诗,歌曲中的歌词和旋律是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首歌曲的歌词,非常富有童趣。通过彝族儿童的视角,将彝族村寨发生的新变化——“引水上山灌溉”唱了出来。“水往高处流”、“水听我的话”,在彝族孩子的眼里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啊,教师通过歌词的“解读”,让学生担当角色,唱出神奇的感觉。接着,教师又引导孩子:用怎样的力度才能表现出神奇的感觉呢?在教师用语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演唱力度,同时也注入了热烈的情感来表现。

在唱歌教学中,常常听到教师用“再欢快些”、“慢一点”、“柔和一些”等词语来要求孩子唱出“音乐的变化”。为什么要这样变化,孩子并不理解,他们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地歌唱,被动地变化,显得很无奈。因为没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歌声缺乏灵性,感情也非常淡漠。长此以往,孩子对在音乐课上学唱歌失去了热情。文化背景下的唱歌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关注歌曲本身蕴含的美,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歌词,通过歌词帮助学生理解歌中表现的文化元素。“对歌”是老百姓喜欢的一种音乐生活,他们通过音乐交流思想。增长智慧。通过创设在山区对歌的情境,让学生很好地感悟了彝族这一独特的音乐文化。

师:在这句的后面(第13~14小节),有一个长长的延长音,要延长几拍?

生1:3拍半。

生2:还有半拍要休止。

师:是啊,我们在山上唱歌。歌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我们再唱一唱。

生:(跟琴将延长音的时值唱足)

师:山谷间传来了——回声(学生回答),请大家分组尝试在歌曲的13~14小节处加上一个回音的效果。

生:(分组练习,然后汇报展示。师生共同评价,评选出优秀创意,全班一起练习)

[设计意图]——文化背景下的唱歌教学3

文化背景下的唱歌教学,不是将歌曲和文化简单相加,而是两者的相互融合。作为教师要反复聆听、吟唱歌曲,深入挖掘和民族文化有关的音乐元素,引导学生关注、感悟、表现。彝族人生活在大山里,歌声高远悠长,这个“特质”在歌曲的第13、14小节得到了体现。此处也是一个难点,音区较高,时值较长,后面的15小节又开始变换节拍,增加了学习难度。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安排了一个学生自主创作的环节——学生分组在乐句最后延长音处加伴唱,模拟回声的效果,很好地表现了彝族人在大山里歌唱的意境,解决了延长音的时值问题,以及下一句开头不能准确进入的难点。

师:在歌曲的后半段出现了混合拍子,我将拍号遮起来了。你能猜出被遮住的是几几拍吗?

生:第一个是2/4拍。

师:哪个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这个小节只有一个音符,这个音符唱两拍,是2/4拍。

师:我们来唱一唱,注意两拍后接下一句。

生:(在老师带领下练习演唱,特别注意2拍子与3拍子的衔接)

师:其他三个拍号用同样的方法。(具体方法略)

师: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这首歌曲。现在请大家来唱一唱歌谱,边唱边找出歌曲中相同的乐句。

生:(跟老师轻声唱谱,找到相同乐句后举手示意)

生1:7、8小节和9、10小节一样。

生2:19、20小节用了反复记号,同样的旋律唱两遍。

师:请你们分成两组,一组唱一句,进行对歌。比一比,赛一赛,哪一组的歌声更优美,更能表达彝族孩子的情感。

生:(将身体稍微侧过来,面对面而坐,开始对歌)

师:请你们分组演唱这两句,说说用怎样的力度和情感来演唱。

生:应该稍微轻一些。

师:为什么?

生1:歌词表现的是彝族孩子在问话,要唱出话的感觉。

生2:彝族孩子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们是故意这样问。

生3:他们很自豪。

师:歌中蕴含的情感非常丰富,你们要努力表现。(指挥学生练习。学生自学第二段歌词,然后完整演唱歌曲)

师:这首歌曲用对歌的形式,表现了彝族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歌声把对歌的过程表现出来?在歌曲的开头加上引子,呼唤小朋友来对歌。中间我们开始对歌,最后加上尾声,很热烈地结束。

[设计意图]——文化背景下的唱歌教学4

在学会歌曲之后,教师又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感悟富有特色的音乐文化——对歌。根据歌词内容,应该是一半同学扮演彝族孩子先问。到第二段的时候,由另一半的孩子回答,这样平均分割,显得非常呆板。因此老师结合读谱教学,让学生寻找相同的乐句,然后分别请两组同学变化座位——相向而坐,进行对歌。带着对歌词的理解,学生体会到歌曲蕴含着的丰富情感,神秘的、自豪的……并自己设计动作,进行对歌。在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唱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接着,教师又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歌声表现“对歌”的过程。首先,用发声练习的曲调,放慢速度演唱,呼唤小伙伴来参加“对歌”;接着,分角色演唱歌曲,表现彝族孩子对歌的情景;最后,用悠长和渐慢渐弱的声音唱出“阿喽喽”,用最热烈的情绪发出一声响亮的“嗨”,表现对歌活动圆满结束。

四、拓展延伸

师: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经常用歌、用舞表达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彝族人最喜欢跳的舞蹈是《阿细跳月》,我们来欣赏一个片段,感受一下这段舞曲是几几拍子的。

生:(聆听主题,随着音乐拍手感受节拍)

师:每小节有几拍?

生:(迟疑地)好像是5拍。

师:这首乐曲是5/4拍的。我们学过2/4拍、3/4拍,也了解了它们的含义,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5/4拍吗?

师:5/4拍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5拍。

师:彝族人在舞蹈的时候,常常要加上拍手和“嗨嗨”的呐喊声,请你们自己在音乐声中加入。

生:(跟着音乐创作练习,然后分组展示,师生评价)

师:彝族人最隆重的节日就是火把节了,几千人甚至几万人围着火把一起跳舞。那是多么壮观啊!让我们一起去参加他们的火把节吧!(在音乐声中,师生围成圆圈边歌边舞,用音乐表达欢乐的心情)

[设计意图]——在音乐中感受彝族文化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有着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彝族文化是纷繁的。最终有望成为课程内容的只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优选和设计。在本课的最后,我精心选择了最具彝族特色的民乐合奏《阿细跳月》,作为主题性文化情境课程资源让学生欣赏。从歌曲中的2/4拍、3/4拍,过渡到《阿细跳月》中的5/4拍,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我还选择了最富特色且简单易学的彝族舞蹈《跳月舞》让学生学跳,在歌舞中加入激越的拍手和呐喊,让学生感受彝族独特的音乐文化,拓宽了他们的音乐视野。

猜你喜欢

对歌小节彝族
对歌趁年青
快把我哥带走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民俗活动中的“聚戏”对非遗保护的思考
对歌
跳跳龙失踪
节节草的秘密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