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后浇带相关问题探讨
2009-09-02吕丽琴
吕丽琴
一、后浇带的概念
后浇带是指在整体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中,施工期间保留临时性温度、收缩、沉降的变形缝,待建筑经历一定时间的变形后,再用比原结构高一级的混凝土填筑密实,成为连续无缝的整体结构,由于变形缝设置处的结构较先成型的周边结构后浇,在立面上呈带状,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后浇带。从后浇带的概念可知,后浇带是施工过程中的一种临时施工缝,其设置目的是为了克服温度变化、砼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它与永久性伸缩缝、沉降缝相比不同,永久性伸缩缝、沉降缝是从基础开始到建筑物顶面垂直断开的,而后浇带是后来浇筑混凝土,将施工过程中临时断开的结构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使建筑物平面、立面完整。
后浇带有如下几种形式:(1)伸缩后浇带:防止结构砼收缩引起开裂设置的后浇施工缝。(2)沉降后浇带:当相邻房屋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大而地基又较弱时,房屋产生不均匀沉降使某些薄弱部位开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缝。(3)温度后浇带:主要是为防止因温度变化使砼结构被拉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缝。(4)收缩后浇带:主要为防止因砼凝结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缝。
二、后浇带的现行规范
我国现行规范及不同版本的建筑结构构造图集中,对后浇带的构造和要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如《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和《高层建筑箱形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及不同版本的建筑结构构造资料图集等。但由于出自不同的规范所编写,对后浇带做法规定有所差异,要求也不尽相同,各有己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后浇带的缝宽选取要求不明确或不一致,未明确在何种情况下设定怎样的缝宽。(2)接缝形式有多种:平直缝、阶梯缝、企口缝、X型缝等,未规定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哪种缝型。(3)后浇带处钢筋的处理有断开搭接的做法,也有贯通不断、增加附加钢筋的做法,没有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何种做法。(4)后浇带的后浇混凝土的浇筑时间,有的规定不少于2周,有的规定不少于6周,也有的要求60天后的,未说明何种情况下取何种时间。(5)关于后浇带的后浇砼强度等级和性能要求的规定不一致。
三、后浇带施工应注意的问题
1.后浇带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问题。后浇带属于刚性接缝,为补偿混凝土收缩徐变,应优先采用膨胀混凝土。目前常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膨胀剂有UEA等。施工过程中,直接将外加膨胀剂掺入搅拌机与混凝土混合均匀即可。配制膨胀混凝土时,除应遵守普通混凝土关于原材料、配合比和拌合等方面的规定之外,还应特别注意:(1)水泥用量必须准确。(2)加强用水量控制。(3)选间断级配骨料。骨料采用间断级配有利于提高膨胀性能。(4)外加剂质量必须过关。所有微膨胀剂和外加剂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及产品技术资料,并符合相应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5)混凝土拌合质量必须控制。混凝土应搅拌均匀,否则会产生局部过大或过小的膨胀,影响混凝土质量。相对来说,水泥用量和用水量更要认真对待,误差不能过大。当然,更不能用普通混凝土代替膨胀混凝土,或采用路拌工艺拌膨胀混凝土。
2.混凝土浇筑及养护问题。施工中必须保证后浇带混凝土浇筑质量,防止漏浆或混凝土疏松,后浇带两侧应采用钢筋支架铅丝网或单层钢板网隔断,钢筋支架的钢筋直径及间距设置,应视构件断面大小而定,以支撑稳定为原则,并应指派专人负责保持后浇带内的清洁,防止后浇带内的钢筋锈蚀,或钢筋被压弯,踩弯。在封闭施工后浇带之前,应将后浇带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并将两侧混凝土凿毛,用水冲洗干净,涂刷界面剂,及时浇筑混凝土。后浇带混凝土应比两侧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大一级,并且采用掺加了微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防止新老混凝土接缝收缩开裂。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宜控制其环境温度低于两侧混凝土浇筑时的环境温度,并应有专人负责。浇筑完毕后,应注意做好养护工作。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N/mm2前,不得在其上踩踏或进行施工作业;在后浇带混凝土初凝后,应在12h内进行养护,养护期间应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其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天。养护措施可采取喷洒混凝土养护剂的方法,此法可有效保持混凝土内水份不蒸发,在不影响后续工序施工的情况下使混凝土得到有效养护,强度不断增长,且有可能避免表面裂缝的产生。
3.后浇带模板支撑问题。应组织选派有经验、技术水平高的木工班组负责支模操作,该部位模板支撑完毕应经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工序。由于设置了后浇带,此区域内的结构在后浇混凝土未达到28天前是处于悬臂受力状态,故其底模必须待后浇混凝土强度达到100%后拆除。后浇混凝土浇注时间与正常施工进度一般是存在矛盾的,下一层底模支架滞后拆除对后序施工有一定影响,因此拆除下一层底模前最好是保留后浇带处模板与支架,防止重复搭设钢管脚手架。绝对杜绝为了拆除脚手架提前浇注后浇带混凝土,为抢工期而随意缩短后浇混凝土应当间隔的规定时间。
参考文献
[1]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