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科学的角度谈创新
2009-09-02肖剑南
肖剑南
【摘要】 我们的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的的作用。然而,如果没有对科学的信仰和对真理的追求,创新很可能流于形式。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科学创新的本质。
【关键词】 创新;经济学;科学;真理
一、科学中创新的本质
科学从其本质来说,不是不容置疑的一系列结果或知识,而是我们理解实在事物或现象的一种方式。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少,科学是其中的一种(从某种意义上讲,宗教也是其中一种而且也重要,但它不是科学),而且它的结果(表现为知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科学的目的在于获得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更多的理性认识。自然地、科学的最重要工作就是解释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现象,现象的后面隐藏着规律,找到普遍适用的原理或假设或假说(这些理论可以对已发生现象中蕴含的因果关系提出一种合理阐释,而且往往还能推断未来可能发生的现象),这就是科学。在目前总共61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中,有24名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有关(截止2007年)。芝加哥(经济)学派之所以成为芝加哥学派,不是因为他们反对政府干预或支持自由市场,而是因为长久以来,那里有一些顶尖的思想人物,对真实世界深感兴趣,客观地要多知一点。
科学和技术相比,粗略地说,前者侧重于系统的理论,后者偏向于实际的操作。例如,假设一位经济学家的学术观点认为轻微的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生产。如果目标是增加生产,他提出的调控建议可能就包括在经济体中制造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可操作的技术手段可能就是扩大货币供给(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奠基人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永远而且处处是一种货币现象”,其起因无一例外是政府印制了过多的货币)。这是对于科学与技术的内在逻辑要求。
现在说创新。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很多人似乎忽略了创新背后的东西——追求真理。有人大谈创新,有人甚至为创新而创新。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对科学的信仰和对真理的追求,创新很可能流于形式,创新根源和归属于对真理的追求,而创新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只是通向真理的一种手段。事实上手段可能被错误地当作目的。阿尔钦的“半点创见也没有”的评语看似不易理解,然则其涵义无疑是:追求真理、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创新才能推动科学的进步。
对真理的追求是创新的源动力。科学家永远处于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而不是达到真理。爱因斯坦说:“科学上没有永恒的理论。”为探索关于经济现实的真理,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概念体系及理论假说。它们实际上是经济学家的智力创造,并不是自然存在的或者完全由现实世界所决定的。例如,供求决定价格的理论拥有很强的解释能力。但我们可以设想,可能创造出另外一套概念结构和理论,它能解释更多的经济现象。世界很复杂,而且我们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现象,新角度的发现可能引发科学的革命,这才是科学上的创新。
对于经济学上“外部性”问题的典型——化工厂生产对工厂邻居造成污染的问题,人们认为政府应该干预。但科斯提倡独立思考,探寻真知。他的理论认为:污染问题的本质是产权不清(权利划分不清)。他指出只要有明确的产权,属于“市场失灵”范围的污染问题可能通过市场的力量得到解决,科斯的创新改变了经济学的版图。
二、大学的创新与追求真理
在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中,大学的创新举足轻重。学者丁学良曾说:“好的大学是创新之源”。在中国,近年来不少大学也纷纷提出创建“研究型大学”以推进创新,这个方向是正确的。需要强调,大学需要给研究者充分的自由,需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需要弘扬追求真理的精神。
对真理的信仰和追求涉及一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而现今这个问题对有着悠久道德和人文传统的中国来说可能尤为重要。在严复先生的译作《原富》(即《国富论》)之前,曾经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中国有经济而无经济学。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学也是处于引进和推广的层次。我们的传统是注重实用技术和其它经验的传承而少有系统理论的构建,思维方式偏向笼统、模糊和直觉而非分析、定量和逻辑。爱因斯坦曾评价“西方科学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的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圣哲没有走这两步……”。在几乎人人谈“创新”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记追求真理。
在当今世界和可预见的未来,一国的科学技术实力必定为一国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从科学的意义上对“创新”的本质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问题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五常.《学术上的老人与海》之《博士论文是怎样写成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
[2]张五常.《凭阑集》之《我所知道的科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