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古城保护 彰显城市特色
2009-09-02季建业
摘要:加强古城保护,彰显城市个性,激发古城活力,促进古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品质与市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城市管理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课题。本文以扬州为例,探讨了古城保护的主要途径和古城保护的基本内涵及原则。
关键词:古城保护;可持续发展;扬州
Abstract: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meaning and profou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city, demonstrate its particularity, inspire its vitality,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ts economy and improve its quality as well as the living standards of the citizens. It is a subject of common interest for city supervisors and all walks of life of the society. With Yangzhou as the example,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main methods of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and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principles of ancient city protection.
Key words:ancient city prote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Yangzhou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8-04(6)
作者简介:季建业中共扬州市委书记法学博士
加强古城保护,彰显古城特色,激发古城活力,促进古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城市管理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课题。
然而,对古城是保护形式还是保护内涵,是局部保护还是整体保护,是静态保护还是活态保护,多年来一直争论不止、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古城作为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是城市历史文明的内核和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历史禀赋、稀有资源和宝贵财富。只有保护好古城历史遗存、建筑风貌和文化符号、民俗风情,才能延续历史文脉,传承古代文明,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古城作为市民生活的空间、经济发展的载体,加强对古城的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既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能促进城市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古城既有文化韵味又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坚持古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方针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2500年前,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公元前486年),扬州成为中国唯一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1200多年前,扬州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最大都会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四大港口之一,当时在扬外商达1万多人,连接唐代中国与西亚(波斯等)、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扬州扬帆起航。唐代扬州鉴真大和尚六次东渡,最后一次成功抵达日本,将律宗佛法和中国的科技、建筑、雕塑、医药学等传播到日本。700多年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意大利马可·波罗在扬州生活、为官三年,称“扬州城颇强盛”。那一时期还有不少阿拉伯人来扬州从事商业和传教活动。200多年前,扬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拥有50万人口的十大城市之一,达到鼎盛。深厚的历史积淀,既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又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扬州古城——13.1平方公里的唐宋城遗址和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使得扬州成为一座通史式、东西方文化有机融合的历史文化名城。
进入新的世纪,如何进一步彰显城市的个性与特色,使古城充满生机与活力?如何在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并进的过程中,高品位、高标准、高质量打造一个“人文、生态、宜居”的文化名城、旅游名城,从而实现古城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品质与市民生活品质提高的“多赢”?近几年来,面对祖先的“馈赠”,我们始终怀着对历史敬畏、对文化崇敬、对先人感恩、对古城呵护的心情和热情,以推进“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申遗为主线,按照《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联合国《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规定的世界级标准,博采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持之以恒地加强古城保护,不断凸现城市的文化性、原真性、自然性和生态性,古城保护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成绩。2006年,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已被列入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进一步坚定和丰富了扬州古城保护复兴的方针与理念:
1.坚持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方针
(1)保护是前提。我们坚持保护第一、整体保护、全面保护,努力“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
(2)利用是关键。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利用也是保护,合理利用是最大的保护。古城除用于市民居住外,还通过盐商住宅、会馆、名人故居等文保单位展示盐商文化、中医文化、美食文化等古城历史文化,将历史街区、老街的古建筑恢复成老字号商铺、传统工艺品店铺。
(3)改造是手段。“异地重建再好只是建筑,原地保护的才是文物。”我们谨慎确定改造目标,像给小姑娘开双眼皮一样小心翼翼地进行修复和改善。为保护好古城的空间和尺度,保存文物古迹的“历史形态”,我们专门制订了《古城区房屋修缮技术规范》,强化指导和控制,推进保护性修复。在改造过程中,既注意对古城建筑、街景的整体改造,又注意保护文物周围的历史性环境,改造古城区内的街景,保持整体的和谐;在保持建筑风貌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持原来居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小心改造地下管网,翻修整治小街巷,在古城街巷逐步实施水、气、电等管道改造工程。
(4)复兴是目的。“古城应当是古而不破、古而不死,古要古得经典”,我们在保护古城、传承历史的基础上,把现代的一些功能、元素渗透进去,通过功能的转换推动古城复兴。
2.坚持挖掘城市内涵、彰显城市特色
我们致力于挖掘整理城市内涵,传承城市文明内核,展现城市个性文化,不与其他城市比规模、比高楼、比洋气,而是比特色、比文化、比内涵、比秀气,着力彰显扬州“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质与个性魅力,努力打造散发着书卷气和人文精神的秀美城市。
3.坚持整体保护、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护古城风貌的原真性和整体性
坚决防止“建设性破坏”、“保护性破坏”。具体做到五个“保护”,五个“不”,即:保护古城的历史街巷体系、保护古城的建筑风貌、保护古宅名园、保护古城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建筑风貌。
4.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是居民生活的空间,古城保护不能破坏居民生活状态和民俗风情,我们不断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同时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古城,增加老百姓财富积累,努力使古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成果惠及民众。
5.坚持古城新区协调发展
跳出古城建新城,腾出空间,让“古城古得经典、新城新得现代”,推动古城新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互动双赢、共同繁荣。
二、扬州古城保护的主要途径探索
国内外古城保护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整体保护古城,另建新城,新旧分开。古城的全部格局得以保留,但是往往旧城基础设施不配套,居民住房越住越破,生活质量下降。老年人因留恋旧的生活方式愿意留在古城,而年轻人逐步离开。二是局部保护,保留古城格局,留下部分历史街区,其余进行更新改造。虽然在局部地区基本保护了古城的传统风貌,但是整个城市风貌并不连续,基础设施改善的矛盾也较为突出,且随着古城地价升值,不少地方被不断开发“蚕食”。三是单体保护,即只保护文物古迹点,其余加以改造、开发,基本上是拆旧建新,有的文物荡然无存,城市的历史文脉无以为继。一些古城要么在战火中湮灭,要么在“建设”中破坏,要么在领导的无知中倒下。关于古城保护模式,在扬州多年来也有争议。2003年,扬州确立了全面、整体、原址保护古城,另辟新址建新城的思路,同时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坚持每年实施一批重点工程,使得古城面貌得到持续恢复与改善。2007年,我们出台了《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大了对瘦西湖景区和扬州历史城区的保护力度。实践中,我们主要实施了五大工程。
1.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
我们编制老城区12个街坊控制性详规,出台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实施办法》,从点到线,再到面,逐步由单体保护、局部保护向整体保护、全面保护转变,彰显古城的文化魅力与活力。保护古城遗址。先后发掘宋大城、西门、东门、北门和唐罗城南门遗址,规划建设遗址公园,使唐城、宋城、明清古城遗址得以重见天日。保护古宅名园。扬州自古“以园亭胜”。这几年,我们先后修缮了个园南部住宅,整治了汪氏小苑、吴道台宅第、卢氏、华氏园、逸圃、汪鲁门盐商住宅等一批园林和古宅。保护古城的建筑风貌。扬州传统建筑青砖黛瓦,雄浑古朴,同时兼具南秀北雄之美。为此,我们把握古城建筑的整体风貌,对散布在全城各处的文物保护建筑进行维修和恢复,对老城区与古城风貌不协调的沿街建筑进行整治。保护古城的历史街巷体系。保持街巷的原名、走向与格局,维护原有尺度和空间布局,体现富有传统特色的“鱼骨状”街巷体系,兼顾街巷两侧的传统建筑、古树名木、古井等传统要素。严格禁止在老城区新建办公楼和大型设施。通过全面保护历史街区,再现了扬州这座千年古城的独特风韵。保护非物质形态文化。强化对古城内的百年老字号等非物质形态文化的活态保护与传承创新。
2.文化博览城建设工程
文化是扬州的最大优势,也是扬州城的根、扬州城的魂、扬州城的脉。2003年,扬州响亮提出打造“文化扬州”,2006年又作出建设扬州文化博览城的决定,随后出台了《扬州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2006~2020)》。为集中挖掘、提升和展示古城“文化含量”,打造文化名城,我们以文化博览城建设为重点,全面推动了文化建设保护工程。对古城古建筑古巷古宅进行名城解读。对古城300多处文物古迹、名人故居、名人名园、古树名木、特色街巷,通过标牌、立碑等方法对其历史史实、文化特点和审美价值进行诠释,增强历史文化的可读性,唤起市民对古城历史的记忆,增强了外地游客对古城历史的认同感。兴建了一批博物馆。制定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加强对各类文博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到2020年,高水平地修建100多个充分体现扬州地方特色的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和古文化遗址广场等文化博览场所。政府重点投资建设公益性博物馆,社会力量主要开办行业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目前扬州已有近40座博物场馆。保护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兴盛于汉,繁盛于唐,鼎盛于清。悠久的历史和盛世的繁华,也为扬州积淀了深厚灿烂、独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如扬州学派、扬州画派、扬州戏曲、扬州工艺、扬州“三把刀”、扬派盆景、广陵琴派、雕版印刷、淮扬美食等,这些不仅在中国文化领域独树一帜,也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扬州已有15个项目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3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年来,我们注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展示和以保护文化传承人为主的活态保护。尤其在扬州工艺方面通过设立大师工作室,兴建扬州工艺美术馆、玉景苑、工艺坊(百艺村),推动工艺企业“反向改革”(民转公)、政府制度化奖励“师带徒”等方式,给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扬州工艺精品不仅经常成为“国礼”,有的甚至成为永久珍存的“国宝”。最近,扬州还承办了全国第44届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交易会。
3.蜀冈—瘦西湖景区综合保护扩容工程
2004年,我们划定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并出台保护规划,主要包括瘦西湖风景区、蜀冈风景区、唐子城风景区、笔架山风景区,规划范围总面积12.22平方公里。2006年以来,我们成立蜀冈—瘦西湖景区工委、管委会,有序搬迁了300多家工厂、2000多户居民,先后完成瘦西湖活水工程,万花园、傍花村、宋夹城生态湿地的建设和保护,群芳争艳、石壁流淙、锦泉花屿、四相簪花、醉月飞琼、风泉清听等历史景点恢复重建。在原瘦西湖核心景区1.1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将景区面积扩大了5倍,构建了融人文、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公园,全景式展现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胜境。前不久,蜀冈—瘦西湖景区成为我省首家“全国文明景区”。
4.“绿杨城郭新扬州”建设工程
我们在古城保护中,注重人的亲绿性、亲水性,强化了以“绿”和“水”为主的古城生态保护。首先,绿色是扬州古城的底色。我们制订了“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内外构建绿色屏障,营造“绿肺系统”;在沿路、滨河、环城构建风光带,百姓出门300-500米就有绿地“小游园”,基本实现了“漫步扬州”目标。每年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6年新增城市绿地1000多万平方米,目前,扬州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我们首创了“城市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并以市人大决议形式将制度“固化”下来,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到目前,我们已圈定了10块城市永久性绿地。其次,水是古城扬州的华彩,也是扬州城灵动之气的所在。扬州是一座“因水得名、因水而发、缘水而兴、水写历史”的城市。水已成为建设实力扬州、文化扬州、生态扬州的不竭源泉。近几年来,扬州投入30多亿元推动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景观建设,实施了瘦西湖“活水工程”及古运河整治等工程,扬州城河没有黑水、没有臭味,河边能垂钓,主要河道能行船,河两侧建起亲水步道,再现了扬城“水城共生”、“人水和谐”的独特城市形态。
5.城市文明提升工程
近几年来,我们结合古城保护,弘扬城市传统精神,塑造“开放包容、创新创业、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的新时期扬州城市精神,倡导文明行为,树立文明形象,弘扬文明新风,营造文明环境,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开展“我爱我家,共建美好家园”活动,举办“市民日”、“邻里节”、“四项服务进社区”等,着力促进市民交流交融,改善邻里关系,增强广大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提升城市的凝聚力。鼓励弘扬老城居民“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涌现了一大批以“凡人善举”为特征的“扬州好人”群体,“一群典型,满城新风”,形成了与古城传统文化、古城保护成就交相辉映的现代文明靓丽风景线。
三、古城保护的几点体会
1.必须充分认识古城价值
“眼光决定财富”,保护古城,必须看到和利用古城的价值。事实证明,古城不是包袱,而是蒙尘的珠宝,拂去灰尘就绽放光芒;是陈年老酒,揭开一点点缝隙就会香气四溢;是能够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美丽基因”;是可以“引爆”城市价值裂变增值的“核元素”。古城保护好了,整个城市升值了、品牌树立了、品质提升了,有了财富集聚效应,创业、就业、商业机会增加了,就连老百姓的房子也增值了。当然,保护古城,更要利用好古城,才能激活古城,这也是对古城的一种活态保护。历史上、世界上有很多古城因为只强调静态保护、看护,结果反而难以为继,成了“死城”、“破城”。我们认为,只有把古城当资源,把历史当优势,把古城、古河、古景保护好了,扬州古城的知名度、美誉度,扬州的品牌价值、城市无形资产才能升值,国内外游客才能络绎不断前来旅游,这相当于在城市中造了一台“印钞机”,一代人辛苦,代代人受益。近几年来,扬州古城的保护、瘦西湖景区的扩容,大幅提升了城市形象、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质、提升了城市价值、提升了扬州的吸引力和竞争力。2003年,我们建成的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新馆(简称“双博馆”),集中展示扬州古代文明成果,已成为扬州旅游新亮点,来扬的中外游客、国内外领导人,都感叹扬州悠久灿烂的文化、深厚丰富的底蕴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我们现在对包括双博馆在内的各类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不仅增强了扬州市民归属感、认同感,而且增强了海内外扬州人的自豪感。
2.必须妥善处理古城保护中的矛盾
古城保护是一项“受益于无形”、“见效于长远”的系统工程。作为城市管理者,要有远见、有胆量,算大账、算整体账、算长远账、算无形账。要重点妥善处理好以下矛盾:
(1)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病”与古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扬州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和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城市化对古城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都提出了挑战。
(2)行政操作可能出现的随意性与城市规划权威性的矛盾。
(3)推进城市现代化与继承传统、保护历史资源、维护城市个性的矛盾。
(4)古城保护进程中保障私人利益与维护公共利益的矛盾,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不求一时一个地块的升值平衡,而追求城市整体升值。
(5)政府保护与发挥非政府组织、民众参与积极性的矛盾。
我们在实践中努力妥善处理好这些矛盾。尤其令人感动的是,绝大多数老城区的居民怀着对文化的敬仰,对政府的支持,舍小家顾大家,全力支持古城保护。古城居民既看到了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也从古城保护中直接受益。我们在保护古城,包括历史街区改造中,不仅没有一户居民因为拆迁而变贫困,反而因拆迁而改善了生活品质与居住环境,搬进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的新住宅楼,而且增加了财富积累。
3.必须加强对古城的规划控制
城市领导者的眼界往往决定一个城市的规划层次,同样也决定古城的保护水平与风貌恢复情况。城市领导者要有“全球化视野”、“世界级眼光”,更要站在城市的土上,根植于城市的文化资源,并渗透到古城保护规划和实践中。多年来,一些古城在大拆大建的推土机声中湮没,一些则在“威严无言”的法规和规划指引下得到有序有力有效的保护改造与复兴利用。我市在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中,集中各方面专家和民众的意见,相应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明确老城区是“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的核心区域,城市重要的(传统)文化旅游商业地区,具有传统风貌的居住场所”的功能定位,坚持以“抢救古建、保护风貌、解读内涵、完善功能、改善民生”为抓手,逐步展开古城保护建设的各项工作,形成了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老城区控制性规划大纲、分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完整的多层次规划保护体系,并细化完善各项子规划,严格实施规划,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实践中,我们还探索出通过“放气球”监控规划和保护古城天际线的方法,即古城及瘦西湖周边搞建设,都要放气球,如果从瘦西湖主要景点看到“楼高”的气球,那么这幢楼的设计高度就要降低,否则就不能通过规划审批。如今,从瘦西湖到老城区、古运河,这种“放气球”的古城保护理念被扩展到扬州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这条天际线,也被誉为人与自然在城市里和谐包容的文化视线、扬州人对古城文化尊重的保护线。瘦西湖景区天际线几十年不变,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国内没有视觉污染的景区”。
4.必须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对古城进行成片保护、原貌修缮、功能完善、街景美化等,需要大量的改造资金,产生的是社会效益多,经济效益少,难以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回报机制,居民参与修缮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诸多难题使得政府难以承受保护的成本压力。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多元投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社会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例如,扬州古城文化里的改造,政府根据古城保护规划的要求,对可保留、需修缮的私房逐家逐户确定方案、核定成本,在不改变房产权的前提下,政府出资30%、个人出资70%进行修缮。此外,组建名城公司、城建控股公司,打造古城保护融资新平台,以优质的古城旅游资源争取到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支持。目前,我们正积极探索城市资产债券融资新渠道。
5.必须坚持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文化的统一保护
古城保护,既要保护古城的形式,也要保护古城的内涵。富有浓郁扬州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扬州城的“美丽胎记”和“闪亮名片”。近几年来,我们在注重全面保护古城有形风貌即物质文化遗存的同时,强化了对古城无形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积极寻找和挖掘扬州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强化两类文化资源组合,实现相互借势,相互保护,形成相得益彰的优势叠加效应,也进一步促进了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与有效整合。如我市利用已建或在建的各类文博馆、纪念馆或“百年老店”,集中展示相关的非物质文化,使得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
(责任编辑:高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