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图书馆公共艺术创作的转型思路
2009-09-02陈光华
陈光华
关键词:图书馆;公共艺术创作;转型原则
摘 要:本文介绍了公共艺术在当代的角色和任务,论述了国内大学图书馆公共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其转型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以安徽工业大学图书馆新馆为例,提出并详细论证了当代大学图书馆公共艺术创作转型应遵循的原则。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3-0091-03
Principles of Public Art Transmission in University Library
——taking the new library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ChenGuang-hua
(Library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China)
Key words:library;public art;transmission principles
Abstract:This thesis simply narrates what role the public art should play and the tasks it should achieve,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transmission necessity of the public art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On basis of the above, taking the new library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thesis gives out and demonstrates the five principles that modern university libraries should follow for their public art creation.
1 公共艺术在当代的角色和任务: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人们对“艺术”常怀敬慕之心。她,高贵典雅,超尘脱俗,似乎只适合静止于博物馆、美术馆接受顶礼膜拜,使人感觉被拒千里。久之,艺术离人们的生活也就越来越远。此即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
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种公共艺术。它是开放的、贴近公众的,它更是互动的,不像博物馆、美术馆典藏艺术那样高贵得不可被触摸。它常陈设于街头巷尾、广场车站,如城市雕塑、景观墙、建筑壁画等即属此类。
此种公共艺术与博物馆静态公共艺术在对人的教育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在诸如街道这样完全开放的环境中,对于艺术的感知也是完全开放的、放松的,人们总能在街头漫步的不经意间,受到多角度的文化熏陶和艺术享受,从而使自身的审美素质得以提升。这也正是公共艺术在当代的角色和任务,即让艺术就在身边发生,不再高不可攀;让艺术品很自然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所谓的“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2 大学图书馆公共艺术创作转型的必要性
2.1 国内大学图书馆公共艺术创作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在新馆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已开始有了公共艺术创作的理念。学校规模越大,经济实力越强,公共艺术创作的表达愿望就越强烈。但总体说来,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公共艺术创作还不成气候,大多还停留在基础文化建设的层面,停留在单纯写实的层面,停留在门厅雕像、走廊镜画的层面。这样的艺术形式是封闭静态的,顶多起着纪念与装饰的作用,根本无法融入图书馆的整体环境。读者只能作欣赏着的、无法参与的看客。
少数规模较大、经济实力相对厚实的高校已开始有意识地在新馆设计之初组织专业人士进行配套动态艺术设计。但由于基础建筑的经费优先使用,艺术设想便往往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已大打折扣,其结果自然亦难逃“门雕廊画”之嫌。
2.2 当代大学生的艺术诉求
当代大学生,参与意识浓,认知水平高。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的就是生活之美。他们早已司空见惯了博物馆高雅艺术,因而渴望着灵动跳跃的开放艺术。他们需要洗去课堂的沉闷,渴望抹去生活的狂燥。对于艺术,年轻的心灵渴求却又懵懂着。
传统的艺术很难与对象产生共鸣,那种静止的形式已根本无法满足学子们的艺术诉求。动态的图书馆公共艺术恰好可以为其提供一个互动的平台。
2.3 国际大势之冲击
互动的公共艺术在发达国家已日臻成熟,早已越过广场街头登堂入室,大学图书馆理所当然成其重要一站。受此影响,目前,国内图书馆正经历一场观念的变革。大学图书馆坐拥地域人才优势,理应在这场变革中先行一步。
3 大学图书馆公共艺术创作的转型思路——让动态公共艺术登堂入室
2008年3月,安徽工业大学新图书馆投入使用。馆舍设计伊始,专家学者便就新馆内部公共艺术创作提出了诸多方案,并详细论证、遴选、综合,最终完成了一套最实用的方案。新馆自投入使用以来,省内外访问者甚众,皆赞誉有加,尤其是其内部公共艺术创作,更是好评如潮。
现就安徽工业大学新图书馆公共艺术创作的指导原则,摘要结合实例以述。
3.1 凸现文化内涵,彰显精神特质
传统的公共艺术,讲求造型,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能美化环境,还具有浓厚的纪念意义。但囿于时代,并无更深的文化内涵,无法激发观者的想象,纵然价值不菲,也只是一名贵摆设而已。
动态的公共艺术则不然,而是基于以上功能,凸现文化内涵、彰显精神特质。它与对象浑然一体,或者已不存在对象。它折射出中国文化的博大,并因博大激发对象的知识欲求。它具有强烈的象征特质,会因此带给对象无穷想象。
马鞍山,滨江小城,其文化源自牛渚(采石),大多又与李白相关。谪仙流连皖江数载,留下诗篇五十余首。可以说马鞍山的地方文化,就是一部咏李白的文化。安徽工业大学地处诗城马鞍山,恰逢新图书馆待建,于是就借着地域文化优势,在公共艺术创作上,顺手打了一张李白牌:诗仙门。
沿着宽大的台阶拾级而上,诗仙身影渐入眼帘。左手捋美髯,右手执书卷,长衫舞秋风,飘逸天地间。诗仙与墙壁融为一体,轩昂于馆门一侧,馆门随其曲线而张弛。书则做了门楣,平添了一个左高右低斜倾着的写意。这不是一幅毫无诗意的画像,诗仙体表错落有致的凹凸明确地昭示,这是雕塑。李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以其饰门,某种意义上是以中国文化之精深示人。莘莘学子若要诗仙面前过,必听其敦敦教诲、忆其铁杵磨针,再悟其豪情满怀、自信人生之洒脱,终不至岁月轻掷、年华虚度。
走过“诗仙门”,便见“书径梯”。每一阶踏步都由钢化玻璃仿成了线装古籍,且不裁边角,就那么漫不经心地旋叠至五层。竹牍卷卷相接,则成了扶手。梯内配设不同灯光,显得古色古香、通透富丽。无论从梯外观赏,还是在梯内流连,读者都定会在脑中涌出“书至极处”、“铁鞋踏破”之类的勤学名句。循书而上,学子们承袭的就是“书径梯”营造的这样一种精神特质:书山有路、奋勇攀登。
3.2摒弃平铺直叙,激发抽象思维
平铺直叙的公共艺术就是写实的艺术。大多国内图书馆的公共艺术形式是这样。一个个大写意被平铺直叙在门厅走廊,因是毫无生机的对生活的模仿,人们总会在最初的匆匆一瞥后即在心底做出客观的结论:高明或拙劣。真实的表象遏制了人们探寻作者意图的欲望,手段愈高明,遏制愈甚,甚或艺术家的意图无需任何审视就能感受到。让这样的公共艺术去美教大学生确实有些勉为其难。
抽象的公共艺术,远离了对于生活的简单模仿,线条简单、形态单纯,既简练精至又内涵深厚,不能粗暴地被冠以像与不像的标准。面对抽象的公共艺术,人们唯一能做的只有想象、再想象。
现代大学生,伴着动漫长大,流连虚拟空间。他们热爱抽象,抽象的概念、抽象的创造总能使其深深思考。那些被夸大、被抽象、远离生活却又透着生活影像的艺术常常震颤其心灵,它们总在不经意间跳进他们的心底,甚至如影随形,而他们则赋于这些艺术以思想、以人格、以个性,这便是人与艺术的互动,主角当然是动态的抽象公共艺术,传统的公共艺术无法担当此任。
再以安徽工业大学图书馆新馆为例。自二楼大厅仰望,三楼休闲厅廊边上的雕像就耀入眼底。作品为阴雕,即所有线条皆因直接腐蚀大理石背景而成,凹陷入理,不可分割。作品为四组,分别以“谐、索、勤、拓”为名。虽表现的是人,形式却极抽象,内涵亦很深刻,读者长期目染,终会从懵懂到欣赏,丰富抽象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及审美情趣。
3.3 消弥纯粹看客,使其感同身受
传统的图书馆公共艺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特点一用来点缀环境,二供人观赏,与博物馆公共艺术别无二致。人们或许会以赏梅之情对其吟哦,亦或以观荷之意对其颔首,但终归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没有互动参与的审美过程,必定苍白乏力,最多算做审视。视觉需求固然重要,但参悟的过程却更让人感动。感同身受是一种享受,对艺术的感同身受则是一种境界。
当代大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追求平等、参与意识强烈。与之相匹配,图书馆的公共艺术亦应当是欢畅的、热烈的、流动的,让人想抚摸,想拥抱,情不自禁地想拥有。大学生浸淫其中,会逐渐感悟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彰显的精神特质。
为了表现感同身受的公共艺术,安徽工业大学新图书馆在三楼休闲区的一角,放了一只雕塑,名曰磨杵。亚光色不锈钢的石凳,澄黄不规则的铁杵,只消一眼,人的思绪便立时飞入“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悠远意境。只是独不见了磨杵的老妪。看似留有缺憾,实则深埋伏笔。学子勤学之余,尽可于石凳小歇,感时忆昔,或权充磨杵之人,体味求索之艰辛。当此时,人杵合一,早已没有了陌生的看客,只有于自家书屋吟哦般的享受者。
四楼大厅正中,静立着一只方鼎,“劝学鼎”,寓殷殷劝学之意。其三维皆数米,体形巨硕。三足不高,四周设门,人可入内。静观其表,仿腐蚀的青铜肌肤透着荒凉的古韵,仿佛亘古老人正向学子们述说着一个个“黑发白首”的故事。观其内壁,则倚墙而凿的书架与规学劝进的名篇互相交替。学子流连其间,赋鼎以灵性,感受着那份从容;鼎则催人奋进,以励志文章授学子一份急迫。鼎内外倚壁设凳,古拙而不规则。常见学子或骑座而读,或倚鼎静思,此时人鼎交融,颇有些堪比肩“落霞孤骛、秋水长天”之默契。人对艺术的感同身受此时已然极至。
3.4 融入建筑环境,绝不单打独斗
国内大学图书馆公共艺术,大多呆板、简单。它们孤芳自赏般静止着,根本无力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所处位置也似乎并不重要,甚至常常因需被随意移运。与其说是公共艺术,倒不如说是家具。
公共艺术倘若与建筑环境不能平等对话,必然成为馆舍的傀儡。建筑环境难容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亦无法融于建筑环境,如此造就的文化环境肯定难以让人亲近,顶多算是差强人意。
动态的公共艺术不再是环境的附庸,而是合作伙伴,它们相辅相成、荣枯相携。这适合当代大学生在建筑与艺术设计上的审美情趣,对提升其整体艺术素养,意义非凡。
如前所述之“诗仙门”,虽为雕塑,却绝不是独立门前迎宾弄巧之类,而是嵌融于壁的浑然天成: “谐、索、勤、拓”组合干脆就是凿墙而成的天衣无缝。即使是“磨杵图”、“劝学鼎”,亦是虽表象独立,实则与周遭环境相携而生,不可或分。周遭环境烘托了磨杵、劝学之意境,使其更具诱惑;磨杵、劝学之意境则丰泽了周遭环境之内涵,使其更显高雅,二者互相融入,相映生辉。此时,老旧的思维模式已然被打破,艺术的内涵被延展至环境,读者能轻松融入艺术并与之交流。此际的艺术与其周遭环境,早已互为唯一,无论从何角度彼此都互为“除却巫山”之美。 3.5 载质不拘一格,表现形式丰富
传统写实的图书馆公共艺术,表现形式单一,用料缺少新意。读者艺术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必然伴着公共艺术所应承载的期望值的提高。现代读者,尤其是大学生读者,知识广博,见解丰富,艺术诉求五彩杂陈,已非几年前堪比。与之匹配的公共艺术,应当表现形式多元,媒材不拘一格,而传统的公共艺术对此已力不从心。
受国际艺术发展大势驱使,现代公共艺术外延不断拓展,内涵日渐丰富。大理石、青铜等传统材质已不再长袖独舞,纤维、陶瓷、玻璃、竹木等纷纷登场,在特定的场合,甚至灯光亦会抛头露面。这一方面有助于国内大学图书馆在公共艺术创作上获得必不可少的信心去打碎禁锢,冲出樊篱,另一方面也较好地为其转型提供了可能的外部条件,使其能平和、开朗、大胆、自信地寻求适合自身的艺术媒质及表现形式。
用多姿多彩来描述安徽工业大学图书馆的公共艺术载质,一点也不为过。以“书径梯”为例,亚光不秀钢弯梁、透明钢化玻璃踏步、沉褐斑竹扶手,各自都被赋予动感的造型,再被诗意地整合在一起。整个“书径梯”显得贞姿劲质,意境高远。“谐、索、勤、拓”半入青墙,自然粗犷的石景被勾勒出模糊的图案,图中人率真懵懂,只待你一声轻唤,又或一个眼神,将其轻轻点化。“劝学鼎”以生铁为三足,青铜为鼎身,显得古朴苍劲,梧桐木的上下饰边上无厘头的镂空图案则又平添了几分亲和。鼎内壁文字为玻璃纤维,灵动跳跃,倚壁设陶瓷小凳,古色古香。每当夜晚,马赛克灯光洒满地面,鼎内则温馨柔润,清婉富艳。
综上所述,大学图书馆背负育人之使命,理应做图书馆公共艺术创作转型的领头羊,且其拥有大学人才及专业优势,当能不辱使命。
参考文献:
[1] 陈惠婷.公共艺术在台湾[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黄健敏.生活中的公共艺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