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思考

2009-09-02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纪 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高校图书馆;保护;措施

摘 要:本文在简要介绍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5•12”汶川地震之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现状。指出高校图书馆在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3-0048-03

1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又称为无形文化遗产,根据国发办[2005]l8号文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其范围包括:(1)门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2]。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在文化遗产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相比物质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更为脆弱,也更容易消失。因此,对于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高校图书馆而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更为迫切。

2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我国四川省北部地区是羌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中心,大禹的故里,四川古人类发祥地和红军长征主要途经地,拥有羌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乡村文化和民俗文化。例如:汶川的“释比”文化、羌绣、黄泥雕,北川的大禹文化,蒲溪羌族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等,都属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3]。特别是茂县的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69II—38)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瓦尔俄足节(466IX—18)都被我国2005年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收录并予以编号。

3 “5•12”汶川大地震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羌族文化的核心。“5•12”汶川大地震对羌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族语言、文化均靠年长者, 特别是依靠羌族文化的主要传承者“释比”口传身授来传承,地震导致不少原本就已经为数不多的通晓羌族语言、历史、文化的羌人去世,无疑增大了羌族文化保护的难度[4]。另外,不少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也遇难或受伤,例如北川县文化馆职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族民歌的传承人计学文以及前年曾代表羌族参加全国鼓舞鼓乐大赛,表演羌族特色铃鼓舞的羌人都在地震中遇难。这些稀缺性人才的遇难必将严重影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5]。

地震还导致大量羌族文物和文史资料的遗失和毁坏。例如:羌族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北川县遭遇了全县城毁灭,北川县的图书馆、大禹纪念馆、羌族民俗博物馆、禹羌文化研究中心等文化场馆都在地震中倒塌,羌族文化档案资料、大禹研究史料文献、大量代表羌族民间文化的文化器物被掩埋或严重毁坏。特别是北川图书馆经过多年努力,收集和整理成套的、有极高学术价值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地方文献资料、禹羌文献资料以及包括五卷《石泉县志》在内的珍贵古籍共计3万余册,全部被地震掩埋。这些都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4 高校图书馆在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4.1 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校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

长期以来,收集、整理各类文献,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同时,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又是一个学术研究机构,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收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图书馆一项义不容辞的新任务。

必须强调指出,以往我们也经常说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但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以往所谓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实际上指的是图书馆保存记录有人类知识文化的文献载体的职能,其前提是将文献视为文化遗产的载体。然而,保存文献却不等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而仅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措施或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活的遗产,更注重的是技艺和知识的传承,并在承传中形成流派和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它的载体是活生生的人,它的文化内涵必须要由技艺拥有者个性化的表演或操作才能展现出来[6]。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措施是要培养新的承传者,设法使这种活的遗产得以延传和继承。

4.2 高校图书馆在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优势

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是具有必要的场所。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化信息中心,它设有报告厅、展览厅、大厅或广场等文化场所或设施,可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展示、研究等活动。二是具有丰富的资源。图书馆业务工作中本身就把地方少数民族文献的收集与利用作为其工作任务之一。不少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文献资源,尤其是地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这对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极为有利。三是拥有大量各层次、各类型的读者。无论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都离不开人。而大量的读者是我们的财富,他们一方面接受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为图书馆服务。四是具有自己的网站。高校图书馆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设备[7]。

5 高校图书馆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采取的相关措施

如上所述,高校图书馆既负有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又在这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所以高校图书馆应当在“5•12”汶川地震后,积极投入到挖掘、抢救并传播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去。笔者建议高校图书馆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遭到地震严重破坏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5.1 积极采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5.1.1 高校图书馆应当主动参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调查工作。研究与调查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以及进一步的传承与振兴等方面。尽管高校图书馆不是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但并不意味着图书馆就不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高校图书馆从事研究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系统地了解遗产项目。根据笔者的调查,四川北部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往往有一些对本地区羌族文化比较熟悉的馆员,完全可以组织他们与其他有关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或者协助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确认、立档、记录、整理。

5.1.2 鼓励图书馆员采用非传统的采集方法采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动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学校教师和学生走出图书馆,走出校园,到农民家里去、到那些羌族老艺人家里去、到那些不易发现而深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去,和他们交流,让他们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工作,最终达到广泛、全面采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8]。

5.2 对羌族文化进行抢救整理,建立和完善羌族非物质文化数据库

目前,羌族文化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保护体系。表现为资源本底不清,研究深度不够,只有极少数人掌握了珍贵的羌民族文化和传统技艺,没有建立完善的羌族文化数据库。“5•12”汶川大地震对羌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所以,高校图书馆必须对羌族文化及时地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整理,把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相结合,建设羌族非物质文化数据库。灾后,我们要及时对羌族文化进行全面普查,对传统建筑、民族服饰、民族文学、民间技艺等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对重要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借助现代科技,以影像、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对民族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建设一套易于保存并能永久保存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5.3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培养羌族非物质文化的新的继承者

5.3.1 加强队伍建设,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队伍建设,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必然会增加高校图书馆领导和馆员的工作任务。这就需要图书馆各级领导精选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较好业务素质和能力强的馆员来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为此,高校图书馆要积极进行人员培训,使有潜力的人才成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业务骨干。在培训内容方面,应着重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方式、方法、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创新意识、沟通技能的培养。比如:在收集、整理茂县的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69II—38)方面,应着重培训如何与手工制造者、羌笛演奏艺人及其家人的沟通,如何应用数码像机、摄像机以及计算机等现代设备进行整理等。

5.3.2 促进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化

国际上,随着保护工作的逐渐独立,各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遗产保管机构出现了保护工作者、技术员、保护科学家、保护管理工作者等专业分工。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一系列的专业技术支持,如:信息获取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网络技术、显示技术、海量存储技术等等来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面与立体信息、图像与符号信息、声音与颜色信息、文字与语义信息。同时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领域十分广泛,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学、宗教学、考古学、艺术人类学、民俗学等各门类,极具专业性和综合性。因而要对这些文化形态的历史渊源、内在规律、发展要求、现实状况等等,进行全面科学的考察、清理和研究,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清醒、切实加以保护。专业化原则贯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始终,它能促进高等院校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研究和学科建设[9],还能为政府灾后文化重建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5.3.3 做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工作,培养羌族非物质文化的新的继承者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各缔约国应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社会文化的传播与教育,且已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拥有大批热心的读者及良好的品牌效应。图书馆应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与服务经验,以讲座、展览、图书推荐、知识竞赛、读书活动等形式,帮助读者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此为媒介,增进读者对多元化文化的了解、认同、认识,尊重不同文化的特定价值,特别是增进读者对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引进和传播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介绍和借鉴先进的保护经验。例如:我国2005年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中,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瓦尔俄足节(466IX—18)入围。图书馆可以把羌族瓦尔俄足节的相关内容制作成展板在展览厅展出,还可以请有关专家或当事人来报告厅做专题讲座,让更多的读者了解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培养羌族非物质文化新的继承者,以促进其继承和延传。这种宣传教育形式不仅可以借助图书馆显著的社会影响力来促进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播,而且反过来也可以为图书馆文化意蕴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5.3.4 建立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览室

图书馆应设置特藏阅览室,专门保存所有采集来的有关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资料,并设置专人管理及进行咨询解答,即做到藏、借、阅、查“四合一”。管理人员应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情况比较熟悉,责任心强,热心为广大读者服务,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被保存好、管理好,并弘扬和代代相传。

5.4 引进现代化技术手段和设备,不断改善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条件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数码摄像机、数码录音机等高科技设备已成为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首选器材。四川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在灾后重建的情况下,应在入藏文献的经费使用上适当向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倾斜,以保证有较多的经费用于民族特色馆藏建设。要在努力争取国家级财政经费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引进现代化技术手段和设备,不断改善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条件。

参考文献:

[1] 郝苏民,文化.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 杨泽洲.刍议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大理学院学报,2007,(6).

[3]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 喇明英.汶川地震后对羌族文化的发展性保护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7).

[5] 喇明英.地震后如何保护羌族文化[J].社会纵横,2008,(8).

[6] 康延兴.论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职能[J].图书馆建设,2005,(6).

[7] 张小芳.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J].情报探索,2008,(3).

[8] 吕庆华.地方高校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与管理[J].图书馆建设,2007,(6).

[9] 张红灵.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J].四川大学学报,2008,(1).

猜你喜欢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