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人体科学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考
2009-09-02邸力争
邸力争
摘要:大学体育专业人体科学基础课程的教材建设,对于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关系很大。应将各门人体科学基础课程的教材整体设计,统一安排;突出新观念、新内容;精简内容、突出重点。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体科学;教材;建设
在我国大学体育专业的体育理论课程中,人体科学部分是重要的系统的基础理论。人体科学基础课程中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这三门课程,是专业教学的主干课程、学科基础。它们在整个教学构成中,占有的比重大,基础作用强。在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在人才将来工作时的知识构成和实际应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在这一系统课程的教学及教材建设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奠定了发展的坚实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又取得了全面、突出的进展。目前,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的更高要求和人体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体育专业人体科学课程的教材建设问题仍具有突出的位置。其主要标志是,这三类教材有的经过重新编写,有的经过重新修订,在质量上有了明显提高。如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同时出版的李世昌主编的《运动解剖学》、王瑞元主编的《运动生理学》、姚洪恩主编的《体育保健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根据对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新现实,结合历年教学实践的体会,依据所见的新旧教材,提出关于教材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进一步将各门教材整体设计,统一安排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都是人体科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门学科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们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可能是学习下一学科知识的基础。如果缺少这一基础,就没法进行科学学习、整体掌握。各科之间的知识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各科教材之间的分散与互不联系,直接影响该系统各科学习的整体理解。在教学实践中,“体育保健学”的课程往往安排在后面,就经常有学生按“运动生理学”中的概念(由于编写者的不同,常常有概念的定义差异)来回答问题,不能从“体育保健学”课程的知识角度来理解问题,影响了新知识的接受。这表明,各门教材之间,缺乏科学的良性的相互衔接,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前面学习的知识水平上,而对新课程的知识淡化,影响了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妨碍了学习的深入。
以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心脏”为例,有的《运动解剖学》教材,对这部分是按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的顺序结构,来单独地、静止地讲授。学生了解人体“心脏”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美术专业学生学习的静态图谱。而有的《运动生理学》教材中,这部分是从生理功能的角度按血流的顺序,加以系统地、动态地讲授(这是正确的)。如果孤立地看,也可能不是什么问题。可是,作为需要全面了解人体运动科学、先后上这几门课程的学生来说,问题就突出了。学生面对不同的教材、相同的知识,先后理解和掌握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必须先用一种思维去思考,而后再困难地建立两门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果开始在《运动解剖学》的教材中“心脏”部分的学习,便能够考虑到《运动生理学》的学习,使用动态的讲授,就会明显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在人体科学课程教学系统中,许多相关的知识内容应该是连贯性的,应该作为整体来进行设计。人体科学课程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应注意各门教材相关联的结构、功能及对运动产生的影响,对运动所发生的作用(良好的作用与不良作用)的完整性结合。让学生由浅入深,从基础到实践,产生系列、完整的知识框架。也可以考虑将学科知识分为两个类别:一个是人体科学基础知识,一个是人体科学的运动知识。人体科学基础知识集中、完整的学习,可以避免过多的重复,也节约了教学的精力与时间。人体科学的运动知识更加深厚,有利于专业的发展。这样,也可以相应避免以往在教材中出现的某些知识分布不够合理,同一事物术语不同,概念出现突然无序,相关内容重复过多等问题。
二、进一步突出新观念、新内容
目前体育界获得的共识是“健康第一”和“健身体育”。“健康第一”是体育运动特别是体育教育及大众体育的核心思想。而人体科学学科教育的中心目标就是“健康第一”。体育界也正由“应赛体育”向“健身体育”的转化。教材应该促进大众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更好地贯彻“体育健身,健康第一”的方针,树立相关的新观念,增加相关的新内容。但是,在21世纪初编写、出版的一些人体科学教材,还是沿袭着原有的竞技运动为基础框架,缺少大众体育、健身体育的重要内容。而现在体育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数人不是去从事竞技运动,而是去从事学校体育、大众体育或其他方面的工作。现行教材的内容偏重于竞技能力的阐述,这使学生对体育与人体科学的认识,局限于竞技体育的范围。这对学生认识的思路和体育活动的方式,必然产生片面影响,不利于参加、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及大众体育的开展。
随着大众健身运动的开展,运动伤病事故时有发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在《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理学》教材中,应该在相关章节,增加运动伤病事故的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保健意识。《体育保健学》教材中,应增加预防“现代疾病”的体育运动与保健知识,扩大医疗体育的内容,与全民健身的现代要求相适应,避免一些运动伤害事故,有效预防运动猝死的发生。
在大力开展全民体育活动的今天,如果体育工作者,因其运动技能和运动理论,作为运动指导现有的知识相对充足,而因其健康知识的拥有量甚少,明显不适应于多数普通人群(非运动员)的运动指导。在现实中,参加运动的大量普通人群,健康状况及运动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其中一些人身患各种疾病。而对常见的一般身体健康知识的掌握,应该是体育院校学生必须具各的,才能充分发挥在社会中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进一步精简内容、突出重点
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人体科学知识,主要目的是为自身和他人参与体育运动提供科学的指导。“运动解剖学”是以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运动后的结构变化为主要内容。“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及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机能为主的学科。“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保健规律与措施的科学,它是从卫生保健的角度,对不同人群、健康、体质、环境、运动能力等各方面去研究运动的影响,主要是区分运动与健康和运动与疾病界限。不同学科的差异,在教学中所要求的也有所不同,应该在教材中体现各自的主次和重点。
在整体的教材建设中,应该突出各门学科的重点,对各学科的基本内容进行重点论述,进一步简化已经在其他学科中学习过的内容。教材应以人体的运动系统为重点,以与运动系统关系密切的其他系统为次重点,其他部分则尽可能简略。在整体上突出对人体运动部分的论述。“运动解剖学”的重点在于人体器官、系统的分布与构成。它是“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学习的重要基础。“运动生理学”重点在于人体器官、系统的机能与运动的关系。它是“运动解剖学”知识的深化与延伸。“体育保健学”的重点在于运动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综合应用。
现有的人体科学各科教材中,存在内容重复过多的明显问题。比如,在《运动解剖学》的呼吸系统中,最后一节是体育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该节中所论述的内容是《运动生理学》呼吸部分相同内容的简化、缩写。
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中,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内容是较为难学的,而体育学生实际应用的内容又较少,应该只要求对其大致结构、位置、功能,有一般的了解和掌握,就可以达到实际需要的目的。现在的教材内容过多过细。“运动解剖学”主要是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主要侧重于体育运动与正常人体解剖两者的关系,重在结构、形态学上的变化。但目前所通用的许多教材却是面面俱到。在同一教材中,常常同时包括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的许多内容。
《运动解剖学》中的消化、泌尿、生殖、呼吸、内分泌和感觉器官的大部分知识,可以依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做大幅度的精简,减少教材的容量。对《运动生理学》中的物质代谢体系中的许多内容,也同样可以做大幅度精简,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主编,学校体育教学的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李世昌主编,运动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姚洪恩主编,体育保健学(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