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弃疾词作中的意境美阐微

2009-09-02贾海玲

科教新报·教育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人间词话李泽厚辛弃疾

贾海玲

[摘要]辛弃疾的词作充满了雄奇阔大、细腻雅致、清新秀丽等诸多意境 ,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感受。本文首先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 “境界”理论,包括“有我无我之境”(融大小境于其中)和“炼字之境”(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叠词、语气词)赏析辛词;再以李泽厚的《“意境”杂谈》中对“意境”的阐释,包括“形神统一”和“情理统一”来赏析辛弃疾词作中的意境美。

[关键词]辛弃疾,词,意境,《人间词话》,李泽厚

范开在《稼轩词序》开篇论:“气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知夫声与意之本原,则知歌词之所自出。是盖不容有意于作为,而其发越著见于声音言意之表者,则亦随其所蓄之浅深,有不能不尔者存焉耳。”理解辛弃疾词中意境美,就应了解他身处故国沦陷、国耻未雪的境地,有心报国却屡遭贬谪、英雄无用之恨;更应了解他胸怀天下、英雄侠义、执戈沙场、至死不渝的“器大”和“志高”之坚。历代文人为稼轩词集作序都叹服他英伟磊落的精神,对其词境也有很高的评价。范开评其词:“如张乐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又如春云浮空,卷舒起灭,随所变态无非可观。无它,意不在于作词,而其气之所发词自不能不尔也。”又“其间故有清而丽,婉而妩媚,此又坡词之所无,而公词之所独也。”[1]刘克庄评其词:“公所作之词,大声镗嗒,小声铿訇,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来所无。其浓织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2]刘辰翁评其词:“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古……。”[3]陈模子宏评其词:“岂非万古一清风也哉。”[4]《四库全书》评其词境:“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家,迄今不废。”等等。古人以他们特有的审美角度鉴赏辛词的意境,得出的结论繁繁总总,不以数记。我想从以下三方面来浅析一下我对辛词意境美的感受。

一、 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境界”理论赏析辛词

关于“意境”理论,王国维虽然不是最早提出,却使其有了完整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大多存在于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

(一)有我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即主观诗与客观诗之所由分也。”所谓“有我之境”,是指以我观物所描写的景物或所营的意境带有自我情感色彩。体现在辛词中有诸多表达自我感慨的作品,例如: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烩,尽西风,季鹰未归?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稼轩登楼远眺,长江以北大好河山沦入金人之手,而自己一腔热血、满腹经纶,却不能一展抱负,长期郁积心中的慷慨不平之气不能自已,故作词以舒。上片写景,纵是青葱妩媚远山,也因作者之愁恨,都尽染离国之思,含仇带恨;下片言志感慨,连用典故[5]言己有家难归,不求私利,但求一心报国的壮志。然光阴白白逝去,人也老去,理想终不能实现,纵是英雄垂泪,又有谁能慰?

所谓“无我之境”,是指作者将自己融入客体所构造出来的意境。以物观物,主体处于静观心境,身处境中,又脱于境外,所观之物更现深邃幽远。王国维言:“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非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以辛弃疾的豪气而言,一泻千里,直抒胸臆之词居多,但既是“豪杰”客观之词也倾透其绝妙之处,如下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作表面怀古,实则借古讽今。稼轩凭临古亭,忧愁国事,却以其大胸怀汇入历史之流,“千古兴亡多少事”一国一家、一生一世,瞬息而逝,观照千古,沧海一粟;“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寥寥数字,词人内心无尽怅惘之情跃然纸上,却又洞穿世事,参禅明镜一般,不流于直露。作者感慨之心,需要欣赏者自己揣摩。境为之境,意境的高远让人叹服!

《人间词话》三十六条言:“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而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辛弃疾的词的意境二者兼收并蓄。宏壮,则内容博大精深,议论纵横奔放,其实雄豪壮阔,感情激越昂扬。《人间词话》对此评价有三个条目,且每条都与苏东坡并称,分别是“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东坡、稼轩,词中之狂。”“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6]稼轩的这类词是气宇轩昂、通体豪爽、没有遮拦的。《人间词话》第四十九条:“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非而分高下。‘细雨鱼儿出,微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以这个条目而论,宏壮之词,也可算作大境界之词,我们看下一首词来欣赏辛词的“大”:

永遇乐•京口北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的气魄极宏大,意境却极沉郁。上片观今思古,时空交错描绘,构成雄奇阔大的艺术境界。下片由雄豪转入沉郁,以古思今,抒发自己老年请缨报国的决心。全词爱国激情贯穿始终,通体一气,让人感情犹生云壑。

再来欣赏下面一则优美之词,也即小境界之词: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全词写景流华溢彩极尽绚烂之笔,景中美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各具神韵,在喧哗热闹的动态之中,如神来之笔,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结尾,真正由动归静,笔意宛转曲折,情感不流于俗,雅致而深韵。王国维曾把此句作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更将此诗的意境推向高远丰赡。

(二)炼字之境

《人间词话》第四十七条论:“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王国维注重词的遣派运用,营造意境需要各种词类的承转接合 ,好的词作,炼字之功也是必经的一门,对辛弃疾的词作而言或是精雕细刻,或是信手拈来,都各具神韵,辛词善以文入词,并独创性的用经史子集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扩大了词的境界,下面我们分词类感受一下辛弃疾的词作意境美。

第一类,名词。

如“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鹈鴂鸟,鸣声悲切。鹧鸪鸟,俗传鸣声如“行不得哥哥”。杜鹃鸟,鸣声似“不如归去”传说杜鹃鸟啼叫直到口中出血才停止。三个鸟名连用,以啼鸟凄切的啼叫起兴,将离国别恨衬托到淋漓尽致,给人悲切难抑的凄凉意境。

第二类,动词。

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个“惊”字,一个“鸣”字,赋予大地一片生机。天外星烁,山前落雨,清风徐送稻花香,蛙声此起彼伏,平静的夜因着丰收的喜悦蠢蠢。“忽见”二字更是给读者以豁然开朗的舒畅之境。

第三类,形容词。

如“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瑞鹧鸪)

“疏”说明蝉的数量,“冷”说明蝶的状态,“轻”说明飞的形象,“半开”说明菊开发的程度:因为只有蝉声,才感到林静,几个形容词的运用,秋之景呼之欲出。恰当而准确的表达出所见的景境。

第四类,数词。

如“知我者,二三子。”(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二三子”知者之稀少非此二数字不可表也。

又“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六日归时已是疑,应是望多时。”(武陵春)

“三百里”有“三百里”,五日归期,六日还未必到,游子焦急的心情活脱传神。

第五类,叠词。

如“夜来风,夜来月,夜来云。”

“霎时阴,霎时雨,霎时晴。”(行香子)

“夜来”、“霎时”连用,天气阴晴变幻莫测,作者心绪难宁的情景如在眼前。

又“万万千千恨,前前后后山”(定风波)

“万万千千”衬恨之深;“前前后后”衬途路会面之难。

第六类,语气词。

如“快斟呵!裁诗为稳,得酒良佳。”(玉蝴蝶)

“些底子,误人哪,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

“呵”、“哪”,语气词来源于人民语言,质朴而生动,为词平添生活意趣。

稼轩词语言的表达方式还有许多种,限于篇幅,不一一而足。《人间词话》三十五条:“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谈论的境是景物与感情的统一体。以真感情写真景物,意境才深入人心,意味深长。王国维开此论,现代西方美学入主中国后,60、70年代李泽厚又对“意境”阐发了其独特的观点。

二、以李泽厚《“意境”杂谈》意境理论来赏析辛词

李泽厚1957年发表《“意境”杂谈》一文,这篇文章对意境的构成因素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首次提出了意境对于艺术创作实践和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李泽厚认为“意境”是经艺术家主观把握所创造的艺术存在,即一种“主观统一”的存在。作为标示主客体统一艺术存在的美学范畴,“意境”的“境”可以用来标示客观方面,“意”可以用来标示主观方面,李泽厚对“境”和“意”两个方面又作了深入分析:“境”与“意”本身又是两对范畴的统一。在情、理、形、神的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关系中或可窥破“意境”形成的秘密。

(一)形神统一

形神统一是艺术客观形象的要求,包含“形似”与“神似”的问题。“形似”指艺术形象的外部造型基本上忠实于生活原型,符合近似生活本来面目。“神似”指在“形似”基础上,传达出艺术形象的精神意蕴,表现生活中更内在更深刻的东西。来看一首稼轩的词,体味“意境”之“境”:

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这首词通篇写江南初春的农村图景,语言朴素疏淡,通俗浅近。初春的柔桑、幼蚕细草、黄犊,一片生机勃勃。山路、人家、桃李、花,这是“神似”。结尾以富有生命力溪畔开放的荠菜花与城中脆弱娇艳、愁风畏雨的桃李作对照,自然环境的喜爱与城中官场险恶的厌恶被传神表达。以形写神,意在有限中发觉无限,领悟“景外之景,象外之象”。

(二)情理统一

情理统一,指在情感的抒发中表现生活的内在本质真实,上升到思想哲理高度,也就构成“意境”之“意”,再来看一首稼轩的词: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 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全词笼罩在凄迷感伤的暮春晚景之中,惜春、留春、怨春,春终究是匆匆逝去,遍地残红徒惹人伤情。词人将身处南宋国势危殆,而自己壮志难酬的怅惋忧愤的心境,化作对春的感情生动的描写,可谓“摧钢为柔,潜在内转,肝肠如火,色笑如花”,缠绵哀婉到让人动容。这首词不只表达了词人家国身世之感,还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时间流逝的无可挽回性及生命有限性给人启迪。梁启超称赞这首词:“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是毫不过分的。

文学意境的特征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这些特征都在辛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我们阅读辛词的过程中,有我无我之境,炼字之境,形、神、情、理统一是在一起,前人说读词不如品词,品词就要时时感照心灵,甚至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上的感受词作之美。

[注释]

[1] 范开.稼轩词序

[2] 刘克庄.辛稼轩集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八)

[3] 刘辰瓮.辛稼轩词序(须溪集卷六)

猜你喜欢

人间词话李泽厚辛弃疾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辛弃疾作词限酒
《人间词话》视角下的聊斋词
论《人间词话》境界说“真”之蕴涵
李泽厚老师升级太快?
李泽厚 思想者归来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
辛弃疾:做不成英雄,只好当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