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德育目标的落实
2009-09-02吴文华
吴文华
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他们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道德理念和政治理论,在品德发展中,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来自成人,他们对道德的认识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表面性,并易受情境的暗示。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的目标要求,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以促进德育目标的落实。
一、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幼儿
良好的教育环境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暗示和感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首先要重视环境的创设,每学期开学,都应根据学期的德育工作计划和目标,绘制品德教育的壁画,内容主要有: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洗小手绢、擦桌子等,以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春天来了,在种植园地里种上番茄、红薯、蔬菜、花生、玉米,并对植物进行观察、护理,为蔬菜浇水、施肥等。在爱家乡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周围的社会环境,带领幼儿参观文化广场和街道两边的路灯标志及认识家乡的土特产,收集有关图片让幼儿了解家乡的美丽风光,并为幼儿开展社会性活动等等,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强烈情感。
在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的同时,还应十分重视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在幼儿园里,幼儿总是把教师视为“对”的化身,凡是教师所言所行全是好的、对的。因此,在工作中每个老师都要注重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提供一个可模仿的表率。如:早上带班教师在教室门口热情地向小朋友问好、问早,教育孩子和爸爸或妈妈说再见,平时轻拿轻放物品,发现纸屑马上拾起扔进纸篓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幼儿。
二、有针对性地设计德育活动,使德育目标得到具体的落实
幼儿园品德教育除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起到教育作用外,它还可以通过游戏活动、体育活动、生活活动等各种教育活动得到落实。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把德育目标安排到每月、每周的教学中,再结合节日、季节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德育活动,把德育教育与认知活动融为一体,使德育目标得以落实。如:针对幼儿卫生习惯较差,不尊重成人劳动成果等现象,教师开展幼儿欣赏古诗“锄禾”的教学活动,并在用餐时随时提醒幼儿要讲卫生、不掉饭粒,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从小爱惜粮食。
三、在生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凡而琐碎的,但却日复一日地出现,幼儿吃饭、上厕所、洗手、睡觉、整理日常生活用品等要占去一半以上的时间。因此,应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时机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幼儿一天的生活中,洗手是经常出现的生活环节,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幼儿洗手之后,水龙头没关好,洗手间湿漉漉的。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老师可在班上开展“水龙头哭了”的讨论活动,引导幼儿洗手时互相观察,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在生活活动中,幼儿不仅受到了德育教育,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动员家长参与活动,促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协调一致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家长一起度过的,家长是孩子最亲切、最信赖的人,在家长那里,幼儿可获得知识、扩充经验,形成道德是非标准,因此,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幼儿园每年都举办家长学校学习班,让家长参加培训学习,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品德工作的目标。此外,还要办好家园联系栏,重点向家长宣传德育知识,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
针对幼儿多为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可经常组织各种游戏竞赛活动。比如穿脱衣服比赛等,并邀请家长参与活动,使家长也受到教育,尽可能地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注重幼儿的个别教育,促进德育目标的全面落实
相同年龄的幼儿都有着他们共同的特点,由于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幼儿个体差异。如大三班幼儿刘群鑫,由于父母只顾做生意,平时由奶奶接送,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入园后为了引起老师和同伴的注意,经常欺负同伴,全班幼儿见他就躲,老师针对这种情况,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办法。针对他好动的特点,让他做值日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当他有进步的时候,就在小朋友的面前表扬他,夸他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同时指出他打小朋友是不对的。通过老师的教育,刘群鑫小朋友又回到了同伴中间。可见注重幼儿的个别教育,可以促进德育目标的全面落实。
培养幼儿品德行为习惯,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而是要长期坚持的。我们幼儿教师只有采取具体形象的方法,以发展幼儿的情感为主,坚持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和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才能促进德育目标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