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对话交流是有效科学探究的关键

2009-09-02蔡晶淼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09年8期
关键词:计划交流科学

蔡晶淼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告诉我们“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课堂的多向对话是探究活动的一个过程,直接影响着探究的进程,决定着探究的深度与效果,能够引发真正的学习活动。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对话交流使计划更周密

为了使探究活动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制订合理、可操作的探究活动计划是实施有效探究的关键。当学生对探究问题确定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调动已有的知识,结合实际的生活经验,设计出具体的研究方案,然后教师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与学生一同讨论完善,特别在涉及实验的变量和不变量的控制时,做好必要的交流引导,以保证探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将学生的思维悄悄引上科学的轨道。

如教学《种子发芽实验》,可组织学生先开展撰写实验计划,接着开展交流,然后按计划开展实验探究。为了让实验计划能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可采用“放手讨论——筛选问题——确定重点问题”展开交流。首先师出示绿豆,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芽的条件,接着重点交流怎样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步骤,边交流边明确:(1)确 (4)实验时应注意什么呢(相同的条件,不同的条件)?(5)实验如何开展?其中(4)、(5)步骤开展主题探究式的交流,交流得越细越好,力求把可能会遇到的困难都说出来,根据经验共同假想解决。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交流撰写实验计划。最后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计划交流,让彼此的想法在此交流、碰撞,做到相互补充、修改自己的不足,使之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

二、对话交流使操作更规范

21世纪是细节决定成败的世纪,注重细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学习大多探究的“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想“为什么”。教学时,要把课堂的探究目标放在落实科学概念上,对课堂教学的细节倾注无限的关注,培养学生学会规范、科学地有效探究。

如在教《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课时,做一张探究表,如下:

怎样来界定短时间、较长时间、长时间咀嚼这三个时间呢?这是此处有效探究的重点。为使学生之间的表达交流有一个统一,在具体探究前,应组织学生对具体操作展开交流,引导形成正确、科学的概念。交流中学生有的说用时间,有的说用咬的次数来开展。经过交流,最后统一以数量来区分,确定短时间咀嚼为5次、较长时间咀嚼为15次、长时间咀嚼为30次,这样数字化的确定,使学生的探究具有可操作性,达到有效探究的目的。

三、对话交流使思想得到渗透

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留下的其实是人们一种很重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思想,这是教育的一种最终目的。小学生由于思维活跃,教师应该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开展头脑风暴,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尽可能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然后开展分组测量实验,最后得出科学概念。

如《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课对“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的探究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交流,然后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至与地面水平、垂直,与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看看哪个升温快。每隔两分钟测量一下纸袋的温度,看看温度变化的趋势怎样。告诉学生“猜想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学习的思维方法,以后遇到一些类似的探究问题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多提几种可能的想法”。接着,让学生明白,这些猜想都是科学实验前的预测,到底如何,我们需要实际测一测,根据实验数据,想想哪种意见是正确的。分组实验并填写下表:

在此过程中学生经历“猜想——交流——实验——交流——找规律”的过程,明白了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基本程序,渗透了科学探究中一种很重要的思想——归纳思想。为了让有效性探究活动能扎实地开展,教师应重视探究过程中的多向交流,将交流过程做细、做实、做到位,让科学探究的乐趣美美地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求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计划交流科学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科学拔牙
“交流”等5幅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