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009-09-02蔡宗岩
蔡宗岩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能促进师生的教学相长,为此,教师应树立新的“人才观”,注重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一、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合作学习是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与学生之间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采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它既可让学生通过共同的努力达到共同的目的从而获得知识,又可通过合作的过程发现别人的优点及认识自身的弱点,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之一。
1.合作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与同学、与老师的关系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参与在解决问题中,在这个特定的氛围中他们共同学习、共同参与,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整个学习氛围是和谐、轻松的,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培养了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2.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个人所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人往往不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等方面有明显差异的班级。通过合作学习,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分工中因人而异、因才而异,学生可以在这种特殊的学习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又可以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达到“三人行必有我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顾及全体学生。
3.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合作学习中,人人都必须参与,每人都有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只有完成了自己那部分的任务才能使小组完成活动任务,让学生有使命感,能主动思考、发表意见,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者,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的态度,调动主观能动性。
二、课内课外同步,增强合作意识
1.课内培养合作意识。合作是在个人的意愿、情感、态度、感觉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的一种行为,只有当它与个人的成功荣耀、与集体的成功荣耀息息相关时,合作行为才是一种有意义的行为。学生学习中的合作行为不能是形式上的合作,不能是无意义的合作,不能是可有可无的合作。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所设计的合作学习不能让学生感觉合作学习只是小组中个别同学的事情,或者是学生一个人也能把这件事情完成等。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合作意识。
2.课外增强合作意识。把课堂拓展到生活中,使课堂成为现实社会的一个真实的组成部分,这是新课程理念下老师面临的新挑战。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走出课本,走出课堂的机会,去找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部分,让课堂上的知识真正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课堂上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生活方式。
三、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1.在合作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开始出现合作学习时就应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合作”的意义,知道“合作”的方法,并形成技能,使“合作学习”成为真正的名符其实的合作学习。
2.在合作中引导学生体会乐趣。教师设计合作学习活动,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计成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活动,提出合作要求,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具有趣味性的活动,让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再觉得合作学习只是老师的“要求”,而是充满乐趣的,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3.在合作中引导学生养成习惯。在合作学习中经常可看到的是:学生各说各的、各做各的,不尊重同学,没人在意同学的想法及同学需要什么帮助,相互之间不善于配合,活动结束后学生获得的也只是知识的结果,彼此之间的情感、尊重他人、交流能力等方面还保持在原来的基础。要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刚开始出现“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个人操作没法完成的,一定需要别人的合作方能完成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合作,理解合作是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而且是互相配合才能圆满完成任务,从而慢慢地养成合作习惯。
4.在合作中引导学生体会作用。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判断,体会到合作对活动效果的重要性,知道如何正确进行合作,知道每一次的合作与以前都不太一样,知道什么时间应该进行合作,知道每一次的合作应该要几个人来完成,不能每一次都按惯例去进行,要根据不同的活动任务制订不同的活动计划。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努力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滋生积极向上情感,增强合作意识,形成良好的合作态度,才能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