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
2009-09-02范永宏
范永宏
课堂瞬间
学习《三顾茅庐》课文后,我让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对人物刘备做分析总结,以便概括人物的性格。因为同学看过电视剧或书本的《三国演义》,同学们对诸葛亮有了很深刻的印象,概括比较贴切。比如说,诸葛亮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富有才华、学识渊博、关心时政、淡泊名利等。我准备小结本课,便例行询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意见?如果没有,我们就请同学来做本课的小结。”
这时,平时思维活跃,见解总是另类的“智多星”顾秋实,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有不同看法。”我暗皱眉头,不知他又钻哪个死胡同了。但总得请他发言呀。顾秋实说:“我觉得诸葛亮不是淡泊名利,而是沽名钓誉。”我一惊,暗想:沽名钓誉?印象中可从没听说对诸葛亮有此种评价,便问他:“那你能谈谈你的理由吗?”顾秋实说:“诸葛亮生活的那个时代信息不发达,消息闭塞。诸葛亮研究天下形势,肯定费了很多的功夫。如果他真淡泊名利,有必要研究那么深刻、细致吗?还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能飞黄腾达?况且他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和名人比较,不也是借名人的名气提高自己的名声,让别人知道自己吗?这不正是沽名钓誉吗?”
我听后不觉为他独到的见解感到有些惊讶,虽然感觉更有点像歪理,可我也无法一下子驳倒他。我只有问:“对于他的看法,大家有什么见解吗?”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也觉得诸葛亮不是淡泊名利。他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有点故意炒作。比方说,刘备去拜访他,他故意躲着不见,直到刘备三次拜访才现身,并大谈治国之道,使刘备佩服之极。他要是真的淡泊名利,那就应该不见刘备,或者不表现他的才气。因为以他的聪明才智,他肯定明白,一旦出山,肯定被刘备重用,和名利就扯上了关系。他不一直是蜀国的宰相吗?”
听着他们的讨论,我觉得他们说的有一定的道理。虽然听起来和正统的评价不一样,在心理上有点难以接受,可对于人物的评价,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肯定了他们的讨论并表扬说:“大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好,课堂上鼓励大家在讨论时各抒己见,这样我们的思路才能开阔,思维才能活跃,学习能力也才能逐渐提高。”
课后反思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种思维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时时感到语文教师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独特体验的尊重。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定型;他们的思维取向也没有受过多的约束,还处于天马行空的境界。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没有顾忌,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我们的传统教育则习惯于把不符合传统的思维都扼杀在萌芽状态,把不符合现实的奇思妙想都视为妄想。其实,在越来越彰显个性,突出自我的时代,应该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也应该宽容那些不和谐的音符。毕竟,每个人的思维都是独立的,由于生活环境、社会阅历的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课堂是学生自己的舞台,在这里,他们应能自由地展示自己的风采。不拘泥、不限制、不训斥,这应是我们教师秉承的原则。哪怕是错误的思路,只要不涉及到大是大非、大原则,我们都应持宽容的态度;哪怕他们的见解思路不符合我们的预期,不符合我们的标准答案,不符合我们的理想、口味,也不要老是挑剔压制,不要再扑灭那些别致的思维火花,要让他们在讨论中碰撞,也许那些火花能绽放绚烂的色彩,创造性的思维就从此发展。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应总是求统一,求标准答案。答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教育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培养那些独特的思维,还要鼓励那些求异思维。正是这些独特的思维,才使语文课堂出了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甚至使他们的智慧胜过了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谁说学生不如老师?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显出教育的真谛,唯有真正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不唯书、不唯师,让学生自由发挥,尽情展示,给他们一方阳光明媚的天空,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高效的,才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才是学生创造的舞台,这样的课堂才更精彩。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只有百花齐放,才会春色满园。真正爱花之人,都懂得欣赏与珍惜,而不是随意采摘。哪怕是最微小的野花,也愿意在风中自由地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