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2009-09-02邵建云
邵建云
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学生的作文,同样离不开想象,同时从中还可以看到想象能力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前提之一,是学生作文创新的翅膀。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收益颇丰。
一、广拓视野,唤起想象
想象力来源于客观现实,来源于生活实践。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可以为作者提供展开想象翅翼的广阔天地,表象越丰富,想象内容也就越丰富。作文教学要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如组织学生郊游、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脑中储存的表象越多他们的想象越丰富、越开阔,创造性思维就越能得到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中,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想象、思考。要指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熟悉我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地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这样才能够积累生活素材,创造出新的形象。
二、广泛阅读,活跃想象
想象力同人的知识结构密切相关,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内认真学习教材,在课外浏览各门知识,学习鉴赏诗歌。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与现实生活中的多种事物进行鉴别、比较,才会有所发现,产生深刻的见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想象,才可能新颖、独特。相反孤陋寡闻,缺乏知识,其想象力必然就是流于一般或是胡思乱想,所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和发展想象能力的必要条件。
三、广开联想,锻炼想象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横向、纵向、逆向的思维形式,广开联想,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从而形成思维上的飞跃,产生写作灵感。如:
(1)单词联想。教师先说一词,学生讲出有关联意义的词,依次扩大词群,成为一种组词方式。如山—水—河—鱼—桥—人—汽车—公路—商店……这种方法可以发展学生扩散、集中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逐渐形成词群,提高以词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2)立体造句。教师给学生两个以上互不相关的词语(主要是名、动、形容词),要求学生目睹选定的词语,连造三句。学生不断变化词语排列、组合的结构,再用想象和联想过程中的合理成分作为媒介物,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思索,从而提高创造性作文所必备的敏捷的构思能力。比如,用“棒冰、青蛙”造句,学生会说:“我喜欢吃棒冰,青蛙喜欢吃害虫,不知青蛙喜不喜欢吃棒冰?”“我用买青蛙的钱买了一只青蛙,然后把青蛙放回了自然。”等等。
(3)图形联想。一个普通的0,在学生笔下可以是太阳、月亮;也可以是翠湖、绿潭;还可以是一口井、一顶帽子……
(4)自由联想。比如人是什么?引导学生自由联想,答案就多了。如人是花(“姑娘美如花”),人是草(“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人是松(“他像大松树冬夏常青”),人是山(“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人是狗(“走狗”),人是蛇(“她是一条美女蛇”),人是虫(“小爬虫”),人是虎(“虎将”)……,这种发散性联想能使学生走出作文内容干瘪、认识肤浅、底蕴不足、表达单一的误区。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坚持多维启思、培养灵感,学生笔下会出现“雪化了变成了春天”的美丽意境。
四、广辟蹊径,提高想象
想象分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两种。而在有意想象中,又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在作文教学中可采取以下三个方法:
1.借题发挥。如用“和尚”与“扫地”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组合想象。这就要通过借题发挥的想象这座桥梁。有位同学由三个和尚联想到三个同学,写了三个同学在扫地互相推托的事,反映了现代学生的素质。这样写法使文章合情合理,又有创意。
2.小题大做。即在原文情节所允许,与内容情调相符合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添枝加叶,充实原文的内容,并剖开材料的表象,挖掘出生活的本质。例如课文《云雀的心愿》,文末小云雀把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打动了孩子们的心灵,也激活了他们说的欲望。借此,我让学生想想来年春天小云雀和他的伙伴们做了些什么?他们的心愿有没有实现?然后以《续<云雀的心愿>)》为题,编写故事。
这些想象是在原文情节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不但充实了原文的内容,而且挖掘出了生活的本质。
3.无中生有。同学们对未经历过的、未曾体察过的事情,本是无言可发,无情可抒的,这时我们可假设一定的条件以点燃起想象的火花,激发自己想象的情绪。不妨采取时间假设、地点假设、环境假设、事件假设,情况假设等等,如《二十年后回母校》(时间假设)、《太空漫游记》(事件假设)。这种想象可调动自己思维的积极性,唤起美好的感情和对美好前景的憧憬。这种想象不是凭空臆造的空中楼阁,而是对现实生活感受的移植和深化,是自己崇高思想的表露和升华。
4.“故事新编”。即在话题作文中,根据古典名著、民间故事或名人名作中的人物等,重新演绎故事,反映社会生活。“故事新编”,好就好在它翻了花样,出了新意,令人耳目一新。如《狐假虎威新传》、《现代将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