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低数课堂教学中的“三对”与“三变”
2009-09-02倪苏平
倪苏平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法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什么样的教学法能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呢?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用心寻找,发现孩子们喜欢愉悦的情境,故事般的情节,游戏化的活动……一句话,他们希望在“玩”中学数学。以下是笔者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中的“三时”与“三变”。
一、课始、变“直接告诉”为“律动引入”
小学生爱听音乐,爱表演。通过律动引入新课,把无声的教材配上优美的乐曲,使枯燥的学习内容以活泼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学习过程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到紧张、有趣的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教学《线段》一课,开始时,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线段有两个端点,中间的一部分是直的线,而是用优美的乐曲《请你跟我这样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出示两张圆纸片,请小朋友一边听音乐,一边拍手和老师一起做制作摇偶小猫的动作。一分钟后,一只可爱的摇偶小猫立于讲台之上,小朋友的心情特别愉快。这时,我以大朋友的身份对小朋友说:“这只摇偶小猫不会捉老鼠,她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毛线,你们愿意吗?”小朋友们本来就高兴,现在要和他们喜爱的小猫一起玩毛线,没有一个不乐意的——孩子们的天性就爱玩。我让小朋友们把毛线随便放在课桌上,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说:弯的,弯弯曲曲的像条小蛇……这时我放录音:谁能将自己手中的毛线变直了,我就跟谁做朋友。小朋友兴趣来了,这样拉,那样拉,终于发现用两手捏住线的两头,稍用力拉紧,毛线就变直了。这时我就势揭示:像这样,两手之间那一段直的线是线段。在我宣布课题之前,小朋友们已在玩中不知不觉地观察、比较,轻松地认识了线段。
二、课中、变“一味地训导”为“宽松的活动”
小学生不仅好奇,而且好动。科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能持久,单一而持久地刺激容易引起学习的疲劳,使他们倦于参与,更谈不上自主学习。而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植物神经,使大脑得到休息,从而帮助人们解除疲劳,同时还有益于大脑思维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在课中设计了两分钟的配乐小活动,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协调,使小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智力氛围”之中。
例如,教学《线段》课中,学生对线段的特征辨别以及找线段、画线段的方法已基本掌握,再持续练下去学生就感到乏味。这时我不像以前那样训导学生:大家都坐好啦,注意听,谁做小动作就罚谁站!而是根据学生好动、好玩、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两分钟的看图表演——宽松的小活动来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耳”听音乐,用“眼”看图片,用“口”编儿歌,用“手”表演《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耳朵,真奇怪。
通过这样的变式活动,学生的身心完全沉浸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之中,各种感官协调一致,从而诱发学生从《两只老虎》图中找线段的学习兴趣。
三、课尾、变“做作业”为“做游戏”
小学生爱玩,上课时总坚持不到下课,他们就不由自主地玩起来。特别是低年级的小朋友,在幼儿园里习惯了在游戏中玩耍的习惯,乍入小学班学习,有许多不适应,他们难以端坐40分钟,不愿意接受单一的说教,极易产生厌学心理。所以,我在低数课堂教学的课尾,也就是学生学习感到疲倦、接近下课的前三分钟,安排一个趣味游戏,让他们的天性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显露,让他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表现自己、改变自己,体验成功的乐趣。
例如,教学(线段》到课尾,我不是简单地布置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画线段,而是设计了一个三分钟的趣味游戏——《猫捉老鼠》。小朋友们特别高兴,他们在音乐声中,两两结对,找端点(猫和老鼠)画线段,借助学具连线(捉老鼠)。他们人人参与,争先恐后展示,就连平时最不爱举手、最不愿说话、最不愿与人合作的学生也积极行动起来,走到黑板前画线段(捉老鼠)。课堂上掌声想起,小朋友学习信心十足,他们的好奇、好动、好胜心理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他们玩得特别开心,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在游戏中发展了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
研究表明,课始,变“直接告诉”为“律动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课中,变“一味地训导”为“宽松的活动”,能和谐学生的身心发展,消除大脑疲劳;课尾,变“做作业”为“做游戏”,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整个课堂教学寓教于乐,学生的素质就能在活动中提高,在欢乐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