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个性阅读 构建教学高效
2009-09-02于桂华
于桂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高效。
一、思考后延化
据报载,曾经有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来我国考察。一位特级教师给他们上了一节课,教学设计严谨有度,学生对答精彩纷呈、气氛活跃。我们认为这堂课上得极为成功,可是美国专家却说,既然学生都知道了,那还有什么必要教他们呢?现在的课堂,尤其是各类公开课、观摩课,常常只是优秀学生的活动天地、表演的舞台,而大部分学生成了“听众”或“看客”,存在与否无关紧要。老师只要求学生的答案能配合教案,吻合学案,就算达到了目标要求。
倡导个性化阅读,就应该不期待标准答案,要从期待标准答案中走出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有见地的意见,让创造精神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同时,老师也应该注意到对中下等生的照顾,让每一个个体都参与到思考中来,发挥个性,发展创造力。要给学生尤其是中下等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要学会等待。
二、学习自主化
一节课,如果教师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多采取他们提出的建议,那么也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特级教师魏书生正是采取这样的教法。他上课的时候自己几乎总是“闲”着,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方法,自己只在适当的时候点拨几句,而教学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秦兵马俑》一课时,学生课文读得特别棒,因此在学习三至八自然段时,我采取了同桌合作形式去读书。通过课件出示学习提示;1.这一自然段介绍的是哪一类兵马俑?2.这类兵马俑有什么特点?3.你对其有什么感受?同桌开始练习。在汇报中同学们积极踊跃,个性化的阅读伴随着激励性的评价,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特点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会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本学期在开发区中心小学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教师课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练习;查找有关宋庆龄同志的资料、参观校园的樟树等活动;在课堂上朗读课文,学生自己喜欢哪一自然段,就可以自由选择哪一自然段,这样,学生在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的自学中个性得到了发展,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兴趣需要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三,提问个性化。
学生要具有个性、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有问题而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让学生在个体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古人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个性化的阅读思考,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极有价值,能问在点子上,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如,在学习《莫泊桑拜师》一课时,在学生初步学习课文后,老师说:“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问题也向福楼拜提一提?”同学们有的问“福楼拜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有的问“福楼拜是如何指导莫泊桑写作的?”还有的问“这些指导对我们的学习有无启发?”正是质疑问难使个性的思考在这里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这与教师一步一扶的“问答”、“分析”相比,教学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这就是非同寻常的收获。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发展。
四、表达独特化
有了个性化的思维和知识积累,便会激发表达的欲望,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表达内容和方式。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如《丰碑》一课我原本希望学生能有这样的认识:军需处长为革命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精神是多么可歌可泣。然而一个学生却认为:“军需处长是一位领导,他冻死了不值得。虽然他把棉袄给了别的战士,可能救了别人的命。但是,他对革命军队的领导价值远比他冻死的价值要大得多。”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能力、世界规的局限,学生的答案有一定的偏颇。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想法,而且这种见解和想法并不一定均通过模式化来回答,但此时更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
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地、耐心地去俯下身来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见解、表现自我、展示才华,让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