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力探究

2009-09-02徐怀科王国聘

关键词:消费力生产力

徐怀科 王国聘

摘要: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交换力和消费力的发展速度和能力超越了生态力的规定,人作为自然过程中的一个有限存在却凭借其技术能力在一定发展历史阶段出现超自然的发展趋势。因此,解决人和生态环境之间现实的和长期的问题必须从正确认识生态力开始。本文认为生态力可进一步细分为狭义生态力和广义生态力两种,两者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如此之区分能更明确地界定人对生态力发展的能力、责任和义务,要求人同时服从生态对人的选择和人对生态的选择的规律,从而为正确处理人和生态的关系、建立生态文明确立一个基本标识。

关键词:生态力;生产力;交换力;消费力;有限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09)02-0025-07

随着科技和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利用自然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对自然破坏的范围逐渐扩大,破坏的程度不断加剧。自然在呻吟之中继续其自我求原的恢复力,并疯狂地报复人类对自然的不理智行为。人,在其类属性极度张扬之后,发现自己并不是自然之外的独立存在。人也在痛苦之中反思人和自然的本质关系。在没有别的出路的情况下,人开始向自己的历史溯源,寻求本质的回归自然之路。当然,这种回归不可能是原始的回归,而是人的自然观的自我修正和持续生存实践的回归。从实践的角度看,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交换力和消费力的发展速度和能力超越了生态力的规定。人作为自然过程中的一个有限存在,却凭借其技术能力和社会组织能力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出现超自然的发展趋势;从意识的角度看,人在生存的必要条件满足之后,其精神需要仍然在膨胀,无限的精神需要已逐渐成为促使人类发展的单独动力,其目标和过程对自然生态都具有超越性。这既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又是人类退化的原因,生态危机与环境污染就是这个因果报应。解决人和生态环境之间现实的和长期的问题必须从正确认识生态力开始,用生态力来界定人的有限性存在和无限性需要之间的平衡。

生态力是指在一定时空尺度上,生态系统中所有要素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相互作用,实现整体性功能的能力。生产力、交换力和消费力是一切生物生存过程中必备的能力。“三力”相互作用,决定生态力的强弱,构成生态力的机制。生态力跨越非生物界、生物界和人类三大系统与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主要内容及生产、交换和消费三种过程,是实现生态整体性而相互作用的能力和机制。

一、国内外生态力概念的研究现状及简评

(一)国外生态力研究综述

国外有关“生态力”这个概念的资料很少,直接使用“生态力”这个词的作者在文章中都没有定义生态力概念。但从文中的语境和内容上来解读,他们使用“生态力”这个词的概念:一是指自然力,主要是指自然要素对生物进化的胁迫作用[;二是指伤害生态平衡和进化能力的暴力;三是指由种内相互竞争而产生的对种内密度依赖的影响力。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其他多数都是有关种群动力学和生态动力学方面的内容。可见,西方生态力要么泛指自然界对生态的宏观影响力,要么就是具体科学所研究的具有完全线性特征的生态力学。

(二)国内生态力研究简述

在我国,生态力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较少直接讨论生态力方面的文章。这说明生态力与生态环境的直接关系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目前,国内有关生态力的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用生态力指代农业生态力。叶谦吉教授认为“生态力是指生态农业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内聚力,即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紧密联系共同完成一定功能的能力”。他还定义了生态关系。

(2)从生物与环境之间生产关系定义生态力。熊文愈教授等人认为生态力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驱动力,它以输送、转化物质、能量的多少来度量。根据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他们把生态力分为生态内力和生态外力。环境对生物输送物质、能量的力量为生态外力;单位时间生物把输入的物质、能量转化为自身的生物量和生物能,并把部分内在的物、能输出体外的力量或能力为生态内力。1999年王汉杰教授利用生态边界层物质能量交换和流动的规律进一步分析和发展了此生态力概念。

(3)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生态力。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认为生态力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并对生态力进行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和以经济学意义为主的价值评估,建立了相关模型。它从经济价值的角度出发,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自然生产力性质的生态力研究。高铭仁教授等认为“自然生态力是与社会生产力相对应的、标志人类社会的整个自然环境,即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作用的能力的哲学范畴,包括与社会生产力相对应的、对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作用的一切自然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系统的作用能力”。

(5)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探讨生态力。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张继清认为生态力是第三个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形式,即采用“生态力”一词替换“生产力”的称谓。

(6)从美学角度探讨生态力。陈望衡教授认为自然物、自然物的平衡机理和自然生命的运动中存在着人类的审美潜能,促成这种潜能的力就是生态力,即推动生态运动的力就是生态力,调节这种力的作用叫“生态意志”。两者均为“自然创化”。

(7)从资源的角度探讨生态力。包庆德教授认为“生态力是指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的丰度、生态演化的频度和环境质量的程度等在内的生态系统综合发挥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改善的基础力。生态力与生态演化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关系,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生态力作为资源即与生产力建立了一定的联系条件,两者既是统一的,也是矛盾的。

(8)从生物生存的竞争性探讨生态力。健修先生在其《生态力——竞争中的生存哲学》一书中将生物的适应性、成长性、进攻性、防御性、多样性和群体性归结为生态性,进而把生物的这些特性与企业管理联系起来,提出企业的经营策略。所以这个生态力是生态“六性”结合而成的生存竞争力,而非生态力的本质内容。

由以上简单分类可知,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生态力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研究者对生态力的内容有不同的规定与假设,各有侧重点,但又不能完整地反映生态整体性。显然对生态力进行准确的定义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然而,生态力的客观存在并对生态整体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是事实。

首先,力是表达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已成功地证明了这一点。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要素之间不仅有食物链这一直接的相互作用形式,还有其他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次,目

前,自然力的概念已十分清楚,社会力的概念逐渐完善,那么,介于两者之间的生态系统同样有自己的要素、系统、运动和更强的相互作用关系,理应有力的表现。自然力一生态力一社会力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力的梯度,也体现了力的自然表现形式向社会表现形式过渡和演变的特征。第三,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其相应的行为是生产、交换和消费,且在其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相应的力度。所以必然会存在着一个具有共性的生态力。

生态系统与非生物自然存在相互作用关系,与人类社会也有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促使生物界、非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连成一个整体。所以表现生态系统运动能力和特征的生态力必须同时包含三个系统(非生物自然、生物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的三种交换内容(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三种作用方式(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相互作用力和关系机制。实质上,人也是生态力的重要载体,所以必须把人的活动直接放在生态力的框架中来讨论才能在本质上反映生态整体性的特征。没有明确的载体,就没有分析生态力的工具,否则,都是对生态有机性和整体性的部分认识。对生态整体性的认识必须有主体间生产、交换和消费三个环节规律的认识,其中生产规律和消费规律比较明确,交换规律涉及较少,但它是生态整体性机制的本质内容。

二、生态力概念及其发展路径分析

生态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生态哲学方面有浅层生态学和深层生态学之分,在自然生态学方面有传统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之分,相应地,生态力可进一步细分为狭义生态力与广义生态力。狭义生态力是指在一定时空尺度上,生态系统中所有自然生态要素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相互作用,实现自然生态整体性的能力,即自然生态系统为了共容共育,其中所有生物种群之间及其与自然资源之间通过彼此的生产力、交换力、消费力实现自我维持、自我调节,相互维育适当承载量,维持健康生态功能和进化潜力的能力。狭义生态力揭示了生态系统维持自然生态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延续性的条件。所以,狭义生态力是只与自然要素直接相关的多维数量和质量关系,是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所有驱动力的合力,其主体是非人的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它以生产、交换、消费和储存的物质、能量的数量多少和质量优劣来度量,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狭义生态力受生物的数量和质量及其相关的环境质量的直接约束,相应的生物数量适当,其质量与环境质量均较为优良,则生态力越强,反之,则较弱。狭义生态力是一种自然循环生长的生态合力,这种力越强,生态系统一般处于较为安全和健康状态;反之,则处于不健康或危机之中。狭义生态力强调了以上几种生态能力的制约机制及其与生态系统平衡和健康发展的历史关系,强调了生态系统维持自我更新的能力,维持生物间协进的能力,维持生态多样性和稳定性的能力,这是对熊文愈和高铭仁教授等所提生态力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扩展。

广义生态力是指在一定时空尺度上,包括人在内的生态系统中所有生态要素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相互作用,实现生态整体性功能的能力,即在人类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生态系统为了共容共育,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种群之间及其与自然资源之间通过彼此的生产力、交换力、消费力实现自我维持、自我调节,相互维育适当承载量、维持健康生态功能和进化潜力的能力。广义生态力揭示了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方式的选择和影响程度的确定,以及这些力相互转化的机制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交换力和消费力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并通过这种作用维持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把人直接作为生态力的核心要素来讨论生态力,就不可能实质性地认识和解决当今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广义生态力将人和人类的活动本身作为自然生态要素和自然生态过程来对待,研究人与生态直接相关的多维数量和质量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发挥作用的特点。广义生态力的主体是包括人的一切生物及其环境,它同样以生产、交换、消费的物质和能量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来度量,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存在与发展的动力,是人和生物之间及人、生物与环境之间所有驱动力的合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广义生态力除了受人和生物的数量和质量及其相关的环境质量的直接约束之外,还受人可变化的生产力、交换力及消费力的影响,当人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相应的人和生物数量适当,其质量与环境质量均较为优良,则生态力越强,反之,则较弱。广义生态力也是一种包括非生物自然、生物自然和人类社会三个主体圈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生态综合力,其强弱与生态健康和安全呈正相关关系。如此则可以消解这样的矛盾:人类的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交换力和消费力越来越强,但生态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三、狭义生态力和广义生态力的关系

狭义生态力与广义生态力之间只有两种关系,一是两者具有一致性;一是两者具有矛盾性,这两种关系在生态发展历史上都出现过。从一致性过渡到矛盾性的关键是人的作用,从矛盾性向一致性转化的关键同样是人的作用。所以,人既是生态力中必然的客观要素,又是生态力中必然的主观要素,同时是生态力社会意义形成的依据。

狭义生态力与广义生态力的一致性关系。狭义生态力是广义生态力的原型,广义生态力是狭义生态力向社会的延伸。当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交换力、消费力完全包容在并从属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自然生产力、交换力、消费力之中,也就是说,广义生态力没有溢出狭义生态力的生态限制,即人还没有作为特殊能力的生物从生态中列出时,人的活动结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对生态健康与安全没有构成任何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则广义生态力与狭义生态力处于一致状态。这是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前期阶段的生态力状况。这个阶段的人类以农业活动为主,手工业活动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基本上都是直接来自生物和环境,其结果能够直接回归生物和环境,这种对自然有限力度和有限量的作用本质上无异于自然生态环境过程。广义生态力与狭义生态力的一致性要求人对生态的作用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人是生态力的要素和主体之一;(2)人类活动的内容和强度必须在生态力可包容的范围之内;(3)人类活动的结果必须与生态具有同质性,即其结果能在生态过程中原质地或无害地被生态力消融;(4)适度发挥人对生态力的恢复和促进作用。当生态力因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衰退或遭到破坏时,人类能通过自己的活动对其进行促进或恢复,以维持旺盛的生态力生长机制。

狭义生态力与广义生态力的矛盾性关系。由于狭义生态力和广义生态力所涉及的主体、内容

和过程的不同,狭义生态力向广义生态力延伸的过程正是矛盾产生的过程。当人以特殊能力的主体参与到自然生态之中时,狭义生态力的相关部分就演变成为广义生态力。随着科技发展和人的类属性不断张扬,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出现不对称现象,这为狭义生态力和广义生态力之间铸就了必然的矛盾。在广义生态力中,人往往不满足于狭义生态力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方式,并试图改变狭义生态力的结构和功能,将不断扩大的人的类需求和目的注入这一过程,将自己演化为自然生态中异化的主体,于是自然原始的目的性和结·果被人为地改变了。尤其是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狭义生态力的基础作用遭到破坏,力的体系被打破,使生态负担不堪其重,广义生态力和狭义生态力之间关系出现了破缺。问题在于:(1)自然对人口数量的增长失去了生态控制。狭义生态力是生态平衡的核心控制力之一,它通过食物配给、生物相克等自限制机制控制其中一切生物的进化速度、方向和生产数量。而人在劳动实践中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认识能力的提高,突破了这种限制机制,使自己的进化速度、方向和生产数量脱离了生态逻辑的规定,成为生态中特殊的生物,其生产数量除自控制外,生态自身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已无能为力,人的数量暴增是当今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之一。(2)人的消费形式和人均消费量超越了生态约束。其他生物的消费内容和消费量以基本生存为前提,消费形式和消费对象都比较固定,它们以有限的能力满足有限的需求;而人则不止于此,人能够改变自己的消费形式,扩大自己的消费对象和消费量。人类无限的精神需求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当然包括生态资源,其中很多东西具有不可还原性,成为生态的沉重负担。(3)人以不断进步的科技为工具划清自己与自然的本质联系,对自然生态要素进行大范围的重组,局部改变生物及生物和环境的生产力、交换力和消费力,使其超负荷地创造更多的物质和能量。首先,人类通过外在技术片面地改变部分物种的生长环境,提高它们的生产力,所生产的物质和能量过多地流向人类,而非生态的自然流向和流量,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生产力、交换力和消费力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机制遭到破坏。其次,人类通过技术修饰或改变物种的特征或属性,使技术生物的自然生产力、交换力和消费力与原生物发生偏离,使生物的自然生态目的性转向了人的目的性,人为地撕裂了狭义生态力的形成机制和作用形式,不利于健康生态力的形成。由此,狭义生态力和广义生态力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

四、生态力讨论的主要目的——人对生态力的作用

狭义生态力是其中非人生物自主行为的结果,其经济效果通过各种生物最大化生产来表现,往往会造成各种浪费和牺牲。在广义生态力中,除一般生物的自主行为外,人作为特殊主体经常发挥特殊的作用,使狭义生态力的产生方式和作用过程在人类的参与下呈现许多新特征,这对生态力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首先,在消极作用方面。狭义生态力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自身力的体系将物和能不断聚合,形成生命过程,发挥生态力的作用。而在广义生态力中,人的作用方向与此有相反的地方。为了使生态的物质和能量更多地转向人,人对部分生态力的产物进行物、能分离,对生态力的体系进行人为地拆分和截取;或者通过技术改变生物之间或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选择和调整生态力的结构,结果使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同时出现,这是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普遍现象。其次,在积极作用方面。“生态系统方法把人类也包括在内,……它明白无误地把人类的需求与生态系统满足这些需求的生物学能力联系起来。虽然它所注重的是生态系统过程和生物学极限,但它也认识到应当给人类对生态系统的改造留下适当的空间。”作为理性的生态要素和生态主体,在发现自己对生态环境的错误行为之后,人逐渐转换自己的生态角色,从人与其他生态要素的对等实体到对立实体向一体转变,从生态的立法者向守法者转变,由过度利用和破坏者转向适度利用和保护者,开始了人本质的自然回归路程。具体表现为:(1)人开始自我控制人口生产和消费的增长,使人的生产和消费在量上与生态需求相一致。(2)将人类从自然生态力中剥夺的权利部分地归还给自然生态,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等就是有效的方法。(3)逐渐实现人类技术活动的生态转向。在传统工业技术中,经济价值占据核心地位,这是造成当今生态环境危机的直接原因之一;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价值体系中,生态价值逐渐占据核心地位。(4)促进生态力的生产。自然生态力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但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为生态力的自然提高创造条件,这对人类来说是个大有可为的事业。第一,当生态遭到环境灾害的威胁时,人类可适当地控制其受灾的范围和程度,比如,沙漠化对草原生态的危害,可以通过人为干预,减缓沙漠化的速度,并人工绿化沙漠,提高其相应的生态力;第二,通过技术或人工环境挽救濒危动植物,缓解生态退化速度;第三,对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通过现代技术为特定生态环境培植新特征的生物体系,以促进生态力的恢复和发展,比如,培植耐旱耐盐碱植物体系以促进生态力的生长等;第四,在有生态力潜力的地区,人工增加相应物种或资源补偿,以提高生态力的梯度;第五,人工投放天敌,减轻过度物种对生态的破坏;第六,提倡节约,制约人类对生态量的过度消费。这些都是当今人类提高生态力比较直接的行为。当然,其他社会行为对保护和促进生态力的增长同样有重要意义。

之所以把生态力区分为狭义生态力和广义生态力,就是要研究人在生态力中的作用及其后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确定人类对生态力利用的限度。笔者认为维持全球或区域最强大的自然生态力是一定地域内人类利用生态力的底线,超过这个界度,自然生态力就会衰退,并随着时间的延续,甚至会出现崩溃。此时,人类的技术再先进也无法挽回这个局面。部分地区的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就是一个例证。当前全球生态意识的觉醒正是这种危机对人类的呼唤。其次,人类改造自然生态力的限度。美国现代存在主义哲学家巴雷特说过:“人的弱点只是钱币的一面,他的力量则是另一面。唯一能防止力量由于冲昏头脑而崩溃的,也许就是对有限性、界限的认识。”自然生态力的形成过程和发生作用的体系十分复杂,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其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限度,人类社会的技术不可能无限量地创造自然生态力,也就是说,广义生态力也是有质量限制的,它不是一个能够满足人类无限要求的无限能力的制造者,它的客观尺度就是自然生态力。其三,人类如何在自然许可的范围内去改造或创造生态力以改变人的生存环境。人具有认识过程的主体性和存在过程的客体性,人为了生存要不断地发挥他的能动性,对自然生态进行社会化改造,迫使其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但是,对自然生态来说,人的能动性永远不可能完全置换人的客体性,所以人的客体性决定了其能动性的质与量的界度。这就要求人类只有明确知道自己对生态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何种程度可为,何种程度不可为,才能做到人与生态的一体化存在。人类必须面对这个二重矛盾,同时服从生态对人的选择和人对生态的选择,这是人类解决这个二重矛盾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标识。

笛卡儿曾宣称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人,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大自然对人类只具工具性价值。这种信念源自古希腊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和基督教义,成为近代西方社会的主流世界观。这是人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分离导致人的自然价值丢失的结果。经验已告诉人类,人的能力可以创造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但人类不能创造一个完整的自然世界。在后现代社会,人的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在经历了颠覆之后又重新开始恢复,并进一步突显了人的自然价值的首要地位,这自然而然地确定了人对生态力发展的能力、责任和义务。广义生态力和狭义生态力之区分能更明确地界定人对生态力发展的能力、责任和义务,从而为正确处理人和生态的关系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

猜你喜欢

消费力生产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我国消费力不足的多维判断标准
解读“资本论”开拓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不足的主要症结及其矫治
消费需求、消费力、消费经济和经济增长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提高消费力扩大消费需求的收入理论和政策研究
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