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薇》的主题仅是思乡厌战吗?

2009-09-01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9年6期
关键词:采薇语文教材

朱 平 姜 贺

【摘 要】在中学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关于《采薇》这篇作品的文本解读存在着一些编排的疏漏,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与引文作者韦凤娟老师商榷。

【关键词】语文教材 教学用书 主题研究 《采薇》

教过《采薇》也听过年轻老师上公开课《采薇》,教后反思发现教师教学用书在编排和分析上存在下列问题:

一、前后编排矛盾不统一

编者在34页《采薇》讲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一方面写“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另一方面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可是后面42页《采薇》赏析(韦凤娟)中“从结构上看,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表现思归之情;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章,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从韦凤娟老师的结构分析看,第一章写思归,无可置疑,但是第二部分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表达的是什麽感情呢?《采薇》赏析里仅仅看到了“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而且“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章,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并没有分析第二章所要表达的复杂感情,显然只从结构上分析了所写内容,至于表达了什麽感情,避而不谈,那第一章为何写表达了思归之情,第二章为何不深入分析了呢?这样的赏析过于草率简单,会造成备课的年轻教师仅仅把〈采薇〉的主题仅仅理解为“久戍思归”甚至仅仅理解为厌战不满,失之偏颇。我估计前后编者不是一个人,以至造成这种情况。

二、关于《采薇》的主题的不同理解

主题的复杂性取决于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采薇》以优美而淳朴的意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古老的爱国主义精神.虽然生活枯燥而痛苦,虽然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战争的诅咒,但是,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感从始至终贯穿着整个主题.第一部分前三章,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感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侧重而已。

第二部分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犭严)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其自然的。《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犭严)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如果教者孤立地解读文本,仅仅分析到就是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怀,我以为太狭隘了,而保家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自豪感分析出来,才能使诗歌的意境更为深广。

三、《采薇》为何选进小雅?

《采薇》为何选进“小雅”?如果是“嘲讽苦乐不均”,应该收在“风”里才对呀”?如果按照“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用于贵族宴享的话,那小雅怎会把对战争不满厌战之作收在小雅里加以传唱呢?那不等于自己骂自己吗?片面的狭隘地理解为仅仅是戍卒久戍思归之情,甚至仅仅理解为对“王室靡罟”造成士卒征战之苦的悲剧根源都有其认识上的局限性。《采薇》以优美而淳朴的深广意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古老的爱国主义精神。虽然生活枯燥而痛苦,虽然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战争的诅咒,但是,对祖国的责任和义务感从始至终贯穿着整个主题.

所以,我认为《采薇》的主题正确解读应该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只有这样分析主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才能解释为何统治者把《采薇》收在小雅的原因。

四、关于“靡室靡家”的解读

教师教学用书仅仅说“是(犭严)狁害得他有家难归”,我认为这句话应该翻译为“我没有妻子我还没有成家。”才更准确,“室”查古汉语字典为“房屋”有特指“内室”,而内室我认为就是指的妻子,这戍卒很年轻就出征参战,还没有娶妻生子,还没有自己的家,我在听年轻教师上课时,发现这里被解释为他有家难归,显然有受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此处的解说的影响。

教师教学用书虽然用于教师参考而已,但是还是要慎重编写,少出纰漏为好,百年大计,树人为本,对教材可以引导学生作多元解读,也不要以“名人大家”过去的评论为定论,读书要不唯书,不唯古,不唯上,才能培养更加灵活思维有个性的人。

★作者简介:朱平,辽宁省抚顺一中教师;姜贺,辽宁省抚顺一中教师。

猜你喜欢

采薇语文教材
隐形男友
白桦林
“采薇”意象释疑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
结合教材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