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中兴趣盎然
2009-09-01李海霞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能对语文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一定能促进其学习的效果。本文从教师的价格魅力、教态、教学技巧、教学艺术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学习兴趣 教学艺术 教师 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让学生对语文长期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请大家赐教。
一、做学生喜欢的老师
教学效果与师生关系的密度成正比。一位受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是一个知识渊博,有学问的人。一个通晓古今、引经据典、侃侃而谈的语文老师,其背后该有多少的“粉丝”;而一个孤陋寡闻、照本宣科、结结巴巴的语文老师,又会留下几多笑柄。一个语文老师对天文、地理、美学等都有研究,学生上他的课,就觉如坐春风,好不畅快,一定会兴趣盎然,劲头十足。
我们有知识,有学问,我们就有底气,就会受到学生的崇拜,我们就会得到学生的喜欢。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台戏,那么老师就是那戏中的导演。高明的导演,对自己的戏胸有成竹,布景、灯光、音响、演员、台词经他一弄,就会生动有趣而叫座。一位语文老师要经营好一堂课,他就得高屋建瓴、统观全局、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变“苦学”为“乐学”。
有人说,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往往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而这种人格魅力,首先表现为师是否有爱心。高尔基说:不爱孩子,就不配教育孩子。教师不只是教书,还担有育人的重任,爱心是甘露,能滋润学生心田,老师对学生的爱,应表现在多方面的关心上,要用全部的感情爱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一个微笑,一次抚摸,几声问候,几句鼓励,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爱心能架起师生友谊的桥梁;爱心能构建师生和谐的关系;爱心一定能铸造师生共同的辉煌。
以知识为核心,以组织为手段,以爱心为主题,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发挥教师特长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拥有并善于发挥特长的教师容易赢得学生的敬佩、爱戴,也就容易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教师要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吸引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善于煽情,那就充分地引导学生与你一起随课文的内容而喜,而怒,而哀,而乐;有的教师擅长写作,那就不妨常常下下水,多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大作,你优美的文笔,精妙的构思,细腻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定会激起学生的赞叹而跃跃欲试;有的教师板书设计匠心独运,或言简意赅,或形象直观,甚至有较强的审美价值,你就一定要利用它来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有的教师善于言谈,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在你身上就闪烁着语言艺术的魅力,怎不引起学生“心向往之”。
三、精彩绝伦的课堂导入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质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振奋状态。每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应巧设情境,渲染一种乐学的氛围,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要让学生意想不到,出其不意,“先发制人”。导入的方式方法可灵活多样,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文体、不同课文内容安排设计,故事、歌谣、音乐、游戏、幻灯等等都可随机使用。例如,教学《孔雀东南飞》,就讲一讲梁山伯与祝英台或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教学《雨中登泰山》,先讲徐霞客及其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提问学生有关五岳知识引出泰山,进而介绍杜甫《望岳》诗,点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引入正文;教学《谭嗣同》,也可先由他的《狱中题壁》谈起;教学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可以先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教学“成语的识记与应用”复习课时,可先来一段“成语联珠”的游戏。总之,导入可千变万化,但都不离其宗,即激情、激趣、激学。
四、引其他艺术进入语文教学
一般的文学作品教学,常常是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来达到教学目的。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因为文学所凭据的语言不过是传达思想感情。塑造形象的符号,而非客观事物本身,因而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因此单靠语文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很难将文学之美传授给学生,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此,必需打破单一的口授常规,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创设和谐良好的教学情境。我国古代早就认为“诗、书、乐、画本是一体”,一幅泼墨写意山水画必配以诗词,诗画相映成趣,一首词作也是入韵能歌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让其他艺术走进课堂。
(一)借用音乐
1.以“乐”衬文
采用背景音乐是颇为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抒情散文而言,若能恰到好处地配以情调一致的背景音乐,学生很快便会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与作者同悲同喜,从而也就对作品的主题、情感理解得更深一些。例如,教授朱自清《荷塘月色》,便选用一首恬静柔美略带感伤色彩的吉他独奏《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很快便随乐声和朗读声沉浸到亦真亦幻的朦胧月夜中去。教授《孔雀东南飞》便选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哀转凄婉的乐声里去体会焦仲卿和刘兰芝的不幸。
2.以乐“赏”文
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音乐作品都是以文学作品作为蓝本而创作的,音乐作品本身即是对文学作品内在意蕴的阐释,因此在学习完文学作品之后,再听一听相关的音乐作品,那么,对于文学作品的内涵可能会理解得更深入细致。比如,教授白居易《琵琶行》就可以听听琵琶协奏曲《琵琶行》;教授《木兰辞》,也可以听听琵琶协奏曲《花木兰》。
(二)借用书法、电影
“字如其人”,书法家的书法作品体现了其与众不同的情操和个性,这与众不同的情操和个性正是他的风格,这种风格同时也浸润在他的文学作品之中,因而不妨在教学时把某些书法作品引入课堂,一则激发学生兴趣,二则又能透过他的书法作品的风格来理解文学作品的风格。比如教授王羲之《兰亭集序》,则可以介绍他的这一“天下第一行书”,体会它的“蛟若游龙,飘若浮云”,体会王羲之的潇洒俊逸;教授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可以介绍他的《苏州寒山寺帖》,体会苏词的豪放风格。
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也可以引入教学,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拍摄成电影,对文学原著的主题作了适当的理解和阐释,把电影引入教学,除了能激发学生兴趣之外,还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原著的蕴味。比如,教授鲁迅《阿Q正传》就可以在电教室边看影片边讨论分析,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投入到阿Q的人物悲喜命运之中。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文学是人学,是以情铸成的,教师讲课而情注其中,文字就不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的东西了。教师充分调动自己情感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把课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带着浓烈的感情去教,那么学生的心田必定能得到滋润,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就会增加,学习自然就成为学生乐意接受的事情了。
★作者简介:李海霞,河南省信阳市第六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