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管理策略之“分段发现问题法”
2009-09-01许学波金钧
许学波 金 钧
丁达尔灭菌法或称之为分段灭菌法是一种常压下的灭菌方法,适宜于不耐热培养基的灭菌。芽孢是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通过降低新陈代谢,减弱对不良环境的敏感性而产生的一种休眠体,能使细菌度过不良环境,一旦环境适宜,芽孢重新成为营养细胞,所以灭菌的关键在于杀死芽孢。丁达尔灭菌法是通过分段灭菌来达到杀死芽孢的目的。具体过程:将待灭菌的培养基放在80-100摄氏度下蒸煮15-60分钟,以杀死其中所有微生物的营养细胞。但不能杀死芽孢。然后置室温下(28-37)保温过夜,诱导残留的芽孢发芽,重新成为营养细胞。如此连续重复该过程3次以上,即可在较低灭菌温度下达到彻底灭菌的良好效果。从丁达尔灭菌的过程来看,关键在于如何来诱杀芽孢这种细菌的休眠体,而又不破坏培养基的养分。如果采用高温高压的方法,虽然也能起到彻底杀死芽孢的目的,但许多营养物质也将破坏,失去其价值。重复出现相对较低的高温和适宜细菌生长的温度,使大量的芽孢在回复到细菌营养细胞的过程中又被杀死,每重复一次都能减少芽孢的数量,直至全部被杀死,而营养物质的养分又能得以保存。
丁达尔灭菌法是控制有害微生物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重复出现相对不适环境和适宜环境来控制其数量。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可将丁达尔灭菌法的原理和过程,运用在具体的工作中,对发现学生不良行为、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和正确引导学生,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学生的不良行为有其思想基础,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班主任虽然可通过许多途径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但是许多学生往往慑于班主任的威严和学校的校纪校规,将其不良行为隐蔽得很深。学生何种情景下最易使其不良行为行动化?当然是在他认为的一个适宜环境下,不自觉地将不良行为表现出来。借鉴丁达尔灭菌法的原理,班主任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妨通过以下过程来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第一阶段,在新学期之初,班主任刚接任时,应给学生留下比较严格的印象,使其许多不良行为有所收敛,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一个良好班风的建立,在新学期之初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许多学生往往会有一种尝试心理。在新学期之初不断地试探班主任的心理和作风,给今后在班级中如何学习和生活做准备。如果在新学期之初对学生放任自流,就很难再收回学生的心,给今后的班级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班主任在新学期之初应营造一个相对严格的氛围,使大部分学生能快速地静下心来,而不让其在假期的生活习惯如惯性般在新学期之初起作用。
第二阶段,在整个班级平稳后,班主任应营造一个相对民主的氛围。一方面,让大部分学生感到班主任的亲和,使学生能主动和班主任交流,而不是开学之初那样使学生感到威慑,不可亲近。另一方面新学期之初一些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特别是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环境下,少数学生会回归到原来的样子,使许多不良行为再次发生。班主任在这段时间内,应“形散而神不散”,仔细观察班级中学生的行为,并加以记录。
第三阶段,一段时间的相对宽松氛围后,针对班级中发生的问题,在班会课时具体地、有根据地加以指出,然后对一些问题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该训导的训导,该惩罚的惩罚(不是体罚)。让学生明白,原来班主任并没有放任,而是每天都在观察他们的行为变化,在发现、寻找他们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到班级中民主的氛围是要大家共同努力来营造的,必须在学生能遵守各种制度下才能有民主,违反纪律要受到处理甚至惩罚,让学生感受遵守班级纪律是建立优秀班集体的基础条件。当然班主任的工作不是仅为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发现问题来正确引导学生,切忌本末倒置。
第四阶段,重复以上步骤,不断地发现学生尚未改正的问题,并不断加以正确、细心地引导,使整个班级的氛围不断地向良性方向发展,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断减少,从而最终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但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是需要在学生遵守学校制度的前提下达成的。
对于以上分步骤来发现学生问题并引导学生的方法可称之为“分段发现问题法”,但班主任在运用时不能把重心放在如何发现问题上,应是发现问题后如何来引导学生向良性方向发展,所以在运用“分段发现问题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追求教学完美的过程中,要能容许学生问题的存在,能宽容学生的过错。当然容许学生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放纵学生。现实中不可能存在完美的学生和班级,班主任管理班级和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无限地追求完美,但班主任要明确地意识到完美是不可能达到的。意识到这一点有利于班主任正确地面对学生所犯的过错,甚至是个别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当然学生可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过错,但并不是意味着会一直犯错,正如赫尔巴特所言:“教育学是以学生的可塑性作为基本概念。”学生只要有正确的引导,他的思想和行为是可以变化的,除非你不想教育他。
第二,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在不断发现学生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应细心分析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根由,对症下药。发现问题不是目的,而是方法,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并能改正,以实现“教育即改造”的理念。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养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第三,操作过程中要掌握好度。班主任应营造一个适宜于学生不良行为发生的环境,应注意要能在控制的范围内,而不能让其环境成为学生不良行为泛滥的温床,以至于一发而不可收。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动态,把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因为学生的不良行为很容易在群体内蔓延,一旦个别行为成为群体行为,就很难再对症下药。一种不良行为成为班级中大多数学生的习惯,它就成为一种势力,一旦进入固有的行为习惯的转盘,真的难以解脱。所以班主任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形散而神不散”,否则后果是严重的。
第四,保护学生的个性。“分段发现问题法”以发现学生问题为原点,正确地引导学生。班主任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并能适度张扬。教师应正确认识个性与学生问题的差别,切忌把个别个性问题当作不良问题来处理。班主任工作往往会强调学生的共性而忽视学生个性,这是不可取的。杜威说过:“人们不是无视自然的本能,就是把它们看作讨厌的东西——看作应该受压制、或者无论如何应该遵守外部标准的可憎的特性。因为把遵守看作目的,所以青年人的个性都被忽视,或被看作调皮捣蛋、搞无政府主义的根源。同时,又把遵守等同于一律。从而导致青年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对进步表示反感,害怕不确定和未知的事情。”
班主任的工作应对学生起着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个别班主任有这样的意识:只要在他所管理的班级中,学生不出什么问题就万事大吉,对学生的未来却很少考虑,班主任需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教育不是着眼于现在,而是未来”,从这一理念出发,发现学生潜在的问题或不良行为,就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也是班主任工作不可或缺的责任。班主任应切记不是没有发生问题就是没有问题。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言:“教师的任务将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所以班主任不仅要对学生负责,更要对学生的未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