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你学习了什么?
2009-09-01董延涛马兆敏
董延涛 马兆敏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先后进入课改实验区。围绕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和学科特点,教育部制定了新的学科课程标准,随后,同一学科不同版本教科书陆续通过教育部的审查,进入课堂。既然是新课改,执行的是新课程标准,用的是新教材,必然与原来的教育教学模式有所区别。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加强学习,在最短的时间内深入领会新课改精神实质,切实把握好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弄清教材编排体系,透彻理解授课内容,从而为按质按量开展好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中,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教材编写、开展教学、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新课改几年来,广大教师学习新课标的情况如何呢?围绕这一主题,笔者进行了深入调查。从调查获得的信息来看,情况并不理想,存在以下现象:
现象一:在所有参与调查的300余名教师中,有83%的教师对新课改“略知一二”,可用几个词来概括,即“合作、自主、探究、小组研讨”,也理解其含义但多是“望文生义”,很少能结合具体的教学说出见解;有17%的教师在已进入新课改的情况下,只是感觉换了新教材,除此之外,新课改新在什么地方则不得而知。对于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调查则更令我们汗颜:有35%的农村教师根本没见过新课程标准,至于学习更是无从谈起,仍旧认为教学是“依钢靠本”“教学大纲一枝独秀”;60%的教师承认自己几年来从未主动学习过新课程标准,认为学习新课标并不是很有必要;38%的教师了解新课程标准,也认为学习新课标很重要,但只是写在教学论文或参加讲课比赛时偶尔翻看,平时则束之高阁。
现象二:对新课改精神领会不深,仅凭“皮相之见”进行教学,曲解了新课标思想。如: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则“放任自流”“信马由缰”,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对待,不能做到“收放适度”;新课改提倡小组合作,则逢上课时间,必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显得过于机械和呆板;新课改强调“尊重学生”,则年头至年尾尽是赏识教育,对学生说的全是鼓励的语言,鲜有一句批评话;语文教学中强调“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则整堂课整堂课地让学生读,只有几个字的一句话也要读上几十遍,耗时十几分钟,而不重视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指导。
现象三:认为新课改好看不好用,新课标可有可无。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尤其是初、高中教师,有60%的教师认为新课改的思想好看不好用。毕业班教师几乎没时间学新课标,教学中根本不用新课标。95%的教师仅在评优质课等讲课活动中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运用一些新思想、新教法、新学法,教学中紧扣新课标,但讲课活动过后还要按照老路子把这节课重来一遍,以弥补“评优课”的不足和缺憾。73%的教师认为新课标可有可无,尤其是一些从教时间长的老教师,更是对新课标不屑一顾,他们认为“经验教学”具有更强的“杀伤力”,更容易出成绩。
通过以上现象可以看出,虽然关于新课改的宣传铺天盖地,新课改也在扎实推进,但新课标并未引起作为教学工作中“教的主体”的教师的重视。部分教师并未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新课标的实行,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变革,是认识的更新和进步,仅仅认为改革就是换了课本,多或少了篇课文,大纲不再叫大纲而叫什么“课程标准”……显然,这是不能和新课改这项大工程相匹配的。披着新课改的外衣,而仍在沿用陈旧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走老路,很明显,这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
把握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来做呢?
加强自主学习,养成自觉学习新课改、新课标书籍的习惯。世人只有不间断地学习,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至“酸腐”,作为“文明播火者”的教师必须坚持读书、读新书,在现阶段,尤其要读一些阐述新课改、新课标的书籍。因为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
加强专业引领,模仿名人名家名课,在实践中领会思想。新课标的落实终究还要靠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要以“行动研究”为主,做到教学、学习、研究三者兼顾,形成体系,要针对具体问题,聚焦课堂,在真实的情境中促进教师发展。
强调自我反思,及时撰写教学心得,开展课题实验,记录自己新课程教学的所思所悟。新课标随时从实践中得来,但在具体的教学实验中,又会遇到多种多样的问题,自己在教学中是怎样落实新课标的,遇到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对于同伴互助,对于指导今后的教学都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