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行动研究”从哪开始
2009-09-01陈华忠
陈华忠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人们愈加关注“教师专业成长”问题。为此,教师行动研究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那么,教师的行动研究应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是值得我们教师首先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行动研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始。
从读懂教材开始。读懂教材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源泉。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也才有进一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可能,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读教材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用心去体悟,悟出道理,悟出变化,悟出层次,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为有效的教学思路。教师能否在读教材中悟出教学中每一个细节的孰重孰轻、教材处理方式的孰优孰劣,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教师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读懂教材的设计才是最为现实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过于强求的“攀高”,不符合现实,不负责任的“就低”,也不是可取之道。要实现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以至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要在读懂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智慧,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拓展、外延、知识建构等,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从编写教案开始。一篇好的教案就是一个教研成果,因为它记载着教师的思维过程;它展示了教师认识问题的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理念。因此。要预设一篇好教案是需要时间的,也是很不容易的。编写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练习写作的过程,训练思维的过程,培养能力的过程。在教案中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例子,将深奥的、形式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大众化知识。这一转化过程体现着语言的锤炼与组合,体现着数学知识与人文修养的融合。因此,写一篇好的教案就相当于写一篇好的文章,坚持写好教案,就相当于练习写好文章。特别是一些研究课、公开课、优质课的教案,我们更要精心设计。这些成果凝聚着心血,是智慧的结晶,如果将它精心地整理在教案之中,就是一份很好的教研成果。
从自我反思开始。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通过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来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能力。因此,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注重反思与总结,是中外教育大师共同走过的一条可行之路。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从写教学日记开始成为著名教育家的。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年轻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要实现年轻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倡导他们的反思实践,使每一位年轻教师拥有这种思想、意识、能力、习惯,最终实现年轻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由于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地反思、实践、创新。同时,教学反思还能够促进教师的理论学习,并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各样的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跨越观念与行为之间的鸿沟,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通过反思,年轻教师不断超越经验,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促进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促进自身不断成长。
从身边问题开始。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以及由问题而发生的“惊异”。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出现了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在行动中去解决,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这样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一条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之路。为此,鼓励教师立足于日常教学,在身边找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由于研究的问题来自于教学实际,源自于教师自身,因而更能调动教师参与探究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推动教师积极参与教研工作,学校可在校园网上开辟教学论坛,以学校的骨干教师、教研组成员为主要力量,围绕某个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与问题进行探究与交流,广泛深入地开展讨论,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教师解决问题,处理困惑,加深理解,从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