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和反思

2009-09-01

中州学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研究范式本土化反思

赵 君

摘 要:中国人类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性的变革过程。从西方人类学家的研究开始,中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过程,人类学研究中的中国范式也在逐步确立和完善。在这种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不断理解之中,对中国社会的“文化自觉”得到了注重,人类学理论得到了升华,本土人类学理论在逐渐成熟和完善。

关键词:研究范式;反思;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4—0119—04

一、中国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史

1.初期本土人类学社区研究的范式

半个世纪以前的人类学者认为,以简单的社区研究的民族志方法就可以找到中国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路径,可以对中国进行很好的探究。而在此后,汉学人类学者已经逐渐意识到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以及在对简单社会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传统民族志方法的局限性。于是,越来越多的汉学人类学者试图在民族志和田野工作的基础上考察中国社会和文化,也就是在社区中考察当地的社会文化与超当地的社会文化,并力图理解二者的互动关系。这种人类学方法受到英国功能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中国本土研究功不可没。

在对中国的研究之中,本土人类学的研究应该说是相对较早的,费孝通、林耀华、田汝康等一批学者首先开始运用功能主义的民族志与田野调查的方法对中国少数民族和乡村地区进行研究,对经济制度、家族制度和信仰儀式等各方面运用民族志的方法进行了描述。费孝通首先接受了功能主义人类学的影响,他从村落调查开始,通过小城镇到区域经济的研究,再到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模式研究,构造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基础上,他提出了中国本土化的“差序格局”、“文化自觉”等研究范式。另外,他非常注重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认为知识要学以致用,志在富民。林耀华也接受了当时功能主义的分析思路,对中国的亲属和家族制度做了详细的民族志描述,他的作品《金翼》以小说的方式,以自己的家族为背景,深刻全面地反映了闽中山区一个大家族的兴衰荣辱。田汝康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的研究,为田野调查的研究开辟了另一种视野,他通过对村落的总体运作和社会活动的研究来考察社会的交换,他的研究不仅具有方法论的价值,也是一份珍贵的文献。早期的人类学家走出了一条宽广的村庄民族志的道路。

2.中国研究中的宗族范式

中国基本上是由血缘和地缘关系组织起来的社区,其中血缘关系占据主要的地位,这决定了农村早期的基本社会结构。这种结构一直影响到今天。因此宗族研究的进入模式是中国社会研究必不可缺的,也是后来人类学研究的重点和田野调查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关于中国社会的宗族研究,弗里德曼对中国本土研究影响颇大。他将非洲世系群模式转换到中国汉人社会的宗族研究之中,在社会人类学关于非洲的“宗族范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中国宗族的范式。虽然在中国的研究中体现了一些文化的本土特色,但他没有摆脱当时人类学主流理论的限制,依然把宗族的发展看做是脱离国家之外的一个社会共同体组织。弗里德曼认为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发展较之北方更为勃兴,是因为中国东南作为一个“边陲地区”远离中央集权中心,从而使宗族组织的发展获得了广阔的制度空间。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宗族在一些地区开始复兴,吸引了很多研究者的目光,其中汉学人类学家也在不断地挑战弗里德曼的宗族研究范式。对于改革开放后农村宗族组织重建的原因,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讨论。王铭铭从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出发,认为宗族的复兴是因为宗族能够满足农民在生产、生活及精神上的某些需求。钱杭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分析了宗族构建起农民的共同价值源泉。肖唐镖从国家—社会的视角描述宗族对乡村政权的危害等。从目前对宗族的研究看,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较为传统的政治史论,将宗族看做是封建统治的基础,视族权与政权、神权、夫权同为压迫农民的工具。二是受西方人类学宗族模式和国家与社会理论框架的影响,将宗族看做是政治国家之外的自生的社会共同体。这两种看法都是在国家和社会之下来看待宗族的,其研究以宗族对社会的影响和宗族与国家政权的互动关系为主。弗里德曼的研究在无形之中给宗族研究制定了一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宗族研究展开了一系列的再研究。

3.施坚雅为代表的区域市场体系理论

施坚雅运用经济地理模式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以基层市场共同体作为分析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试图突破对社区和村落的研究,从连接村落和大型社区组织的市场入手,用一种形式主义的研究取代了实体主义的以村落为单位的研究。施坚雅将农村集市层级概括为“市场共同体”及地理学的正六边形结构,这一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影响,被区域社会经济的研究者广泛运用。其关于中国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的专论,重点论述了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农村集市、乡镇和中心城市三级市场的发展、变迁和现代化过程,分析了市场与社会结构、市场与社会习俗、市场与交通、市场与地理状况的内在关系。在此范式下,学术界在对中国民间基层商业社会进行的各方面研究中开拓了视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如樊铧对同官县的个案研究,郭锦超对近代中国市场的特征的研究,都受到了施坚雅区域市场体系理论的影响。施坚雅的三级市场理论尽管有诸多缺陷,但在探寻农村社会发展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时,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解释模式。姚兆余回顾20世纪中国农村社会史研究时,认为此范式对于中国学者从事农村社会史研究,无疑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模式”。施坚雅对中国社会的研究突破了小型社区的村史研究范式,从一个更宏观的层面研究中国社会,这种宏观层面的研究给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视角。

区域市场体系理论运用的是西方理性经济人假设和地理经济学理论,以此解释中国乡村市场体系网络。而在中国社会,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是影响经济的有效因素,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否能够解释中国社会,很多学者对这一模式的可用性表示了怀疑。在不断的质疑中,这一理论的影响力犹存。它以集市为切入口,不只是注重小型社区的研究,而是利用小型社区向宏观推广,以消除社区研究范式的空间局限。以集市为突破口,就要注重集市所在的镇的研究,这样很容易以镇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市镇直接扎根于乡土社会,与地方宗族、庙宇相互交错、相互影响,是乡村经济组织单位和基层社会结构。因此从市镇入手可以很好地解读整个乡土社会。此后这些模式在受到人类学本土化趋向的冲击后,开始向新的研究方向转变。

二、范式和结构的超越:理论创新与再研究的突破

1.人类学的史学转向

在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研究中出现了人类学的历史化,历史学和人类学在后现代思潮对学科体系和规范进行反思的情况下,形成了史无前例的“亲和”状况。人类学家对历史学家发现的大量文献陈述和说明感兴趣,历史学家对人类学的方法论感兴趣,于是人类学和历史学结合了起来。人类学从地域上来寻找他者,历史人类学则开始从时间上寻找历史的他者。

历史人类学注重研究民俗习惯的历史变迁,以揭示人的行为所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其研究取向决定了研究者必须扩大史料来源,注意民间资料,特别是利用非文本的资料。人类学家在研究民族的社会文化时,必须研究民族的过去,在解读过去的时候,就会去找回大量的史料。在这一点上,人类学和历史学得以结合,这种结合不仅有利于史学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人类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历史人类学不仅是针对过去的人类学研究,而且也是针对现实的历史研究。史学方法的运用有效回应了后现代人类学对研究中的历时性不足的批判,在民族众多和文化悠久的社会中,这一研究取向带有明显的本土特色,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取向与中国实际相切合。尤其是在乡村社会学占据主导地位的大背景下,乡村史料的获取和运用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动力。与此同时,中国乡村发生的历史性转型,使田野工作者自然对农村和农民生活产生兴趣。黄宗智运用日本“满铁”调查资料和费孝通前期的研究资料,分别对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和华北的小农经济社会变迁进行了分析,提出用“农业内卷化”的概念分析小农经济的解体和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农村、农民为主体的研究不断出现。陈吉元运用大量史料文献对各个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经济变迁进行了描述,曹幸穗和孙达人的研究从历时态的角度描述了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状况。人类学的史料研究开创了中国人类学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与中国的历史与国情有效结合,形成以文本文献来解读中国社会的范式并开始推广开来。

2.人类学的再研究

再研究是在他人原先的调研点做田野工作,或是人类学者对自身田野工作点所做的重新调查称为再研究。这种再研究一方面是对以前研究的再深入,另一方面在理论方法上也期待一个突破。因此再研究不只是在方法论和实际描述中有深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人类学本土理论的进展。

自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出版以后,江村一直被看做是理解中国农村的一个窗口,成为回访和追踪研究的焦点。对江村的再研究为建立本土化的比较法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日本“满铁”曾于1940—1942年间对华北的六个村落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形成了《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的详实资料。“满铁”调查资料关于华北六村的研究对学者产生了极大影响。杜赞奇依据此资料详细分析了20世纪前半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政权建设对华北农村的社会权力结构的影响,通过国家权力与乡村政权之间的互动,提出国家建设与传统文化网络整合的问题。杜氏的研究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研究中国社会,注重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对韦伯和施坚雅提出的中国乡村社会完全在国家政权和中国士绅控制之中的理论进行了详细论证,并做出了否定的论断。此外,凤凰村、抬头村等都成为再研究的典型代表。这些对中国人类学的追踪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民族志的不足,挽回了后现代人类学所批评的“历时性不足”的缺陷。而在田野工作的再研究之中,有本土特色的人类学工作方法和理论概念不断被提出,激励着人类学本土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人类学不断进行自我改善和方法充实的情况下,本土化呼声越来越强烈。

三、中国人类学的进一步反思与本土化展望

伴随人类学本土化回归的潮流,中国本土学者开始反思中国人类学的本土化理论,开始从本文化的关怀中重新塑造自身的研究范式。吴文藻首先提出了建立人类学中国学派的口号,有了一些人类学本土化的看法。后来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进一步实践了这种口号。中国人类学者运用西方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状况,在人类学本土化进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是开创性和经典性的。总的来看,人类学的本土化发展与反思有几个历史性突破。

首先,中国人类学发展到今天,由于人类学本土化的需要,田野调查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对中国社会进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一向是人类学家们看重的研究方法,人类学家只有深入基层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摒弃“摇椅上人类学家”的做法,才能突破他们过去所坚持的理论,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新型理论框架。

其次,把对中国历史文献的解读与对中国社会进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研究中国社会的新理论范式。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悠久文明的国家,考察中国社会就不得不以历史资料为历时性文献,以田野调查为共时性文献,将两者结合起来,突破民族志研究历时性的局限,这是实现人类学本土化的一个重要方法。

再次,中国人类学研究中的再研究和重访,成功地发展了人类学的传统,并不断地突破传统。人类学的再研究取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路径,并具有多方面的学术意义:一是著名田野工作点对于样本选择具有意义,可以直接延续田野工作点的学术生命;二是先行研究者的田野素材即民族志文本成为接续研究者的起点;三是接续研究者与学术名家之间的学术对话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捷径;四是人类学的再研究取向具有文化变迁研究的重要视角。再研究对具有长时段特色的中国社会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因中国社会处于一个不断的转型时期,这种追踪研究,可以有效地弥补时间断裂造成的研究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延伸历史方向,掌握好乡村社会发展中的变化。

中国的人类学研究在本土化研究基础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具体的研究包括村落中国家和社会关系问题的研究以及在这一视角下的乡村运作逻辑的研究。在社会转型时期国家逐渐退出后,研究又把视角转变到村民内部的生活逻辑和村庄自生文化层面上,中国人类学的研究在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转向了本文化,人类学本土化的理论方法有效回应了后现代人类学的批判,并在后现代的批判下开始反思,在突破原有范式的情况下不断进行本土化创新。在中国人类学发展的艰辛道路上,人类学家的足迹是艰深的,并且带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关怀。应该坚信,我们最终一定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道路。

参考文献

[1]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林耀华.金翼[M].北京:三联书店,1989.

[4]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

[5]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7.

[7]钱杭,谢维扬.传统与转型:江西秦和农村宗族形态——一项社会人类学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8]肖唐镖.江西农村宗族情况考察[J].社会学研究,1997,(4).

[9]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樊铧.民国时期陕北高原与渭河谷地过渡地带商业社会初探——陕西同官县的个案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1).

[11]郭锦超.中国近代区域市场发育特征分析[J].学术论坛,2003,(2).

[12]姚兆余.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农史,2002,(3).

[13]周建新.客家研究的文化人类学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4).

[14]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M].北京:中華书局出版,2004.

[15]陈吉元.中国农村经济变迁(1949—1989)[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

[16]曹幸穗.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7]孙达人.中国农民变迁论——试探我国历史发展周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8]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9]韦伯.儒教与道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0]庄孔韶.回访的非人类学视角和人类学传统——回访和人类学再研究的意义之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

[21]庄孔韶.回访和人类学再研究的专题述评——回访和人类学再研究的意义之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22]庄孔韶.南部中国乡村都市过程及动力——回访和人类学再研究的意义之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3).

[23]庄孔韶.金翼家族沉浮的解说——回访和人类学再研究的意义之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责任编辑:随 园

猜你喜欢

研究范式本土化反思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
困惑·解疑·感悟——评《嘀哩嘀哩》兼及奥尔夫教学法“本土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