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涓涓而始流
2009-09-01牟艳
牟 艳
江之滨,湖之畔,花都水城武进宛若翠绿的宝石,镶嵌在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上。岁月流转,沧海桑田。今天,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绽放着一朵职教奇葩,这就是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沫浴着5000多年的吴越文明,武职人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奇迹,用汗水和热情编织着梦想……这些,让我们和历史一起见证。
翻开日历,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即将迎来她一岁的生日。也许,你会感慨她的生命如此年轻;然而,熟悉她的人却深知她教育文化底蕴的厚重。
2008年7月,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势整合。常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学校由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武进西林职业高级中学、江苏省武进职业高级中学、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常州市武进高级技工学校、江苏省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常州市武进区剑湖职业高级中学、江苏省级示范性成人中专校常州市武进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等五所学校整合组建。
现实的选择、庄严的使命使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开始了一段破蛹化蝶的嬗变之路,由五所职业学校整合而成的新学校,原来各个学校均已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较鲜明的办学风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这些岁月的沉积并非简单的一个“整合”二字就可以包容。要让这个新生儿聚集各校的力量,实现短时间内办学资源的配置最优化,从而获得最大的规模效益,实现共同繁荣,最终求得可持续的和谐发展,学校领导班子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之路。
寻找“心有灵犀的默契”
整合讲究“恋爱的感觉”。讲究“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种工作上的默契是整合后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恋人之间”需要共同语言,学校的发展需要建立共识。建立共识,即建立全校上下认同并遵守的共同理念和评判标准。它是学校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思想引领、组织保障、制度约束、机制激励缺一不可。
古人云: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对于学校整合而言,无精无气无神,无论少了哪个,都会使整合寸步难行。
“精”是学校整合的精华,是学校发展的使命感和价值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学校把“争创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综合性、品牌化、高水平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作为全校上下共同奋斗的办学目标。整合的道路荆棘密布,但是“新生”的希望依然在前方。只要有目标,凭着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武职精神;凭着求真求实、拼搏献身的科学精神;凭着知恩报恩、善于团结的合作精神,不管前路多么难走,也将如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那样。狭路相逢,亮剑向前。
“气”是学校整合后团队的士气。是整个团队对事业的认同感。学校坚信,管理的根本是“经营”人心。只有凝聚人心,才能众志成城。武进区委区政府对武进职业教育进行布局调整、资源整合,这是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的有力保障。在这个基础上,学校遵循“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原则,创设和谐环境,注重情感渗透,搭建成才平台,不仅鼓舞了士气,也激活了潜力。在整合一年中,全体教职工一鼓作气,以优质高分通过了常州市人民政府组织的校企合作专项督导并获一等奖。在江苏省四星级职业学校验收中,全校教职员工优良的精神风貌、兢兢业业的无私付出获得了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学校的良好状态为江苏省首批课程改革学校的取得奠定了基础。这就是这股“气”最有力的体现。
“神”是学校整合后团队的神采,是外界对学校的评价和认可。整合是为了解决学校发展的“瓶颈”,是为了提高办学效益而合,但内部的整合须赢得外界的认可,才能实现整合的价值。这需要包装,也需要事实的证明。“神”,自内而外方为“神”,生源的扩大,师资的膨胀,学校的建设,这只是外在的神采;内在的神采源于学校整合后团队所表现的“技高一筹”的竞争力。学校不断强化品牌效应。内优:以“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引,建成“定位科学、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发展和谐”的综合性、品牌化、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高水平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学校。明确“常规管理需做实、做细、做精,教育改革要创先、创优、创特”的工作要求,坚持德育为首和教学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成人成才教育。外显:协调关系优化环境,树立质量至上观念,注重学校形象设计,办好一报一网一台,不断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构建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家庭良好的公共关系,让社会了解武进职教中心的“神”。学校坚信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才能进一步进发发展的活力。
力行“大刀阔斧的体制改革”
整合是创新,是发展,是升华,是一子活而全盘皆活的“妙招”。
2008年7月,学校整合之初就确立了一定的管理标准,建立了大家行动一致的准则。从“统一管理、统一制度和统一评价”的管理思路人手。实现了各专业部“一条龙”管理。在运行中,这种模式有了许多新的变化,随着整合时间的推进,这种模式也在实践中不断变化,为了适应整合后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增加了新的发展内涵。最突出的表现即学校实行校部二级管理制度。
所谓校部二级管理制度,即各专业部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负责本专业部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学校各中层党政处室在学校党委和校长领导下。主要做好统筹协调、咨询服务、督导评价等工作。对应学校和专业部两级管理制度的建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也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创新,人事和分配制度是改革的重点方向。
“聘任分开”改变人浮于事。学校对教职工实行人事聘用,专业部及相关部门对教职工实行岗位聘任,真正搬走人事制度上的“铁交椅”,增进全体教职工的职业危机意识,使全体教职工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各项工作。
“绩效考评”尽显公正公平。加强对专业部的常规管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基地运行、师资建设、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绩效考核。以“注重实绩、看重实效”为原则,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改进评价方法,让教职工收入与其工作业绩真正挂钩、拉开经济收入差距、彻底打破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真正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树立“深入民心的良好口碑”
口碑决定机会。这是商界众所周知的谚语。放之于职业学校的经营发展同样适用。为了赢得学校发展的机会,从整合之初,校领导班子就把“口碑”的树立作为一件大工程来抓。全校上下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口碑不是炒作得来的虚名,而是老百姓对学校教育教学实绩的认可。而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所学校的脱颖而出又必须依靠这所学校的名特工程和品牌项目。
“五名”工程以实施“五名”工程来树立品牌形象,即名学校工程、名专业建设工程、名教师培养工程、名课
程开发工程、名学生工程。名学校工程——学校以名学校为指引,推名专业、树名课程、促名师、育名生,推动学校发展。名专业建设工程——全力打造品牌专业。学校顺应地方经济与改革开放需要,以“开设一个专业,培育一批人才,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为思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打造特色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紧缺人才。目前学校会计、计算机及应用、工业与民用建设、汽车运用与维修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已是“新一轮”省级示范专业,其中会计专业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获评优秀级。通过专家组现场评审,这两个专业在专业规划、专业基础能力建设,尤其在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专业负责人培养、校企合作以及专业特色打造等方面赢得专家较高评价,在省内职教界产生较好印象,具备了在省内同专业中成为名专业的基础条件。名教师培养工程——学校以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搭建教师成长阶梯和展示平台,注重对外宣传,努力培养具有课程开发及实施能力、职教教科研能力、产学研能力的专业带头人、专家名师和领军人才。目前一批年轻骨干教师已在省、市职教界或行业系统崭露头角。名课程开发工程——学校在大部分专业构建了“三以一化”的课程体系,重点在会计专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烹饪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进行了项目课程的开发。目前,会计专业会计实务训练、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网络工程和烹饪专业“西职”牌常州大麻糕制作等品牌项目课程的开发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名学生工程——学校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涌现了一批技能、品德兼优的学生,成就了一批省级技能名生。如向晓阳、巢勤枫,涌现了一批创业典型,如朱剑波、朱卫平、史亚飞等。
品牌项目近几年学校在校企合作项目上。重点打造出了一批知名品牌。如:与市餐饮行业协会和市旅游协会深度合作。共同对常州大麻糕的制作工艺进行挖掘、整理、传承和创新,开展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西职”牌常州大麻糕逐步成为常州市民心中的品牌,同时还相继被评为“2006常州市民最喜爱的名小吃”“江苏金牌点心”“江苏十大名点”和“武进农家特色菜”,今年上半年还在省餐饮行业协会举办的“服务奥运、江苏有我”活动中,被评为“最值得向全球华人推荐的十大江苏名点”。在“2007常州市旅游节”活动期间。策划由市经贸委、市旅游局和常州日报社主办。由市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市旅游协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由武进区教育局和原武进西林职高承办的“西林职高”杯首届“常州大麻糕”文化节活动,开展了有关征集、征文、制作工艺展示、高层文化研讨等一系列活动。对传承常州地方饮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获得社会各界一致赞誉。目前。学校已被常州市文广新局确定为常州大麻糕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现正积极申报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如:与中天钢铁集团、武进竺山湖旅游度假村和江苏容天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分别开办了“中天班”“竺山湖班”和“容天乐班”等企业冠名班和创立“万豪花都大酒店"200万元奖励基金会。目前,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办的这些冠名班已在常武地区相应行业内和招生市场上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勇担“职教富民的办学责任”
学校的创立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有历史作证;学校的发展历程也伴随着地方经济的起起落落,这也有历史作证;学校的未来还将为地方经济甚至为更大范围的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历史也终将为此作证。这是我们的责任,“职教富民”我们想到了,也在为之努力拼搏着。
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积极为促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作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形成了以机电、建筑、会计、餐饮、信息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的培训品牌和特色培训项目。每年社会培训平均达7564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3405人次。学校设立的“常武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被常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评为“2007年全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集体”。而学校也被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为“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定点机构。被常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定为“常州市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
军民共建与东西合作学校长期坚持为部队进行炊事员培训工作,同时积极开展东西部合作办学,积极为地震灾区学生提供优质职教培训项目。目前,学校接受了四川灾区绵竹职业学校复学学生17人来校就读,招收陕西灾区安康77名初中毕业生来校就读,和新疆奎屯合作办学两个班级共计43名学生。学校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抗震救灾突出贡献学校”称号。学校以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来实现职教富民的办学理想。
“榜上有名”与“脚下有路”结合本校办学实际,学校确立开放式办学理念。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将“自办”和“联办”相结合,经多方考察、多次协商达成联办协议,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办学关系,并与地方企业创造性地探索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教育、实习实训和推荐就业的“一条龙”教育服务,真正实现了“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学校为能力不同的学子铺就了不同的发展之路,学生可以发挥自身特长,走上自己理想的成才之路。学校二十多年来先后为社会培养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毕业生近三万名,其中有许多优秀毕业生业已成为各行业的领军人才,如全国点钞冠军张雪莲,就曾被国家劳动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被团中央、国家经贸委、劳动部联合授予“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还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又如常武建筑公司总经理杨建栋、常州蓝天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建波、新连置业(连云港)有限公司董事长、七星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永春等都在为常武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成就了个人的理想。
当个人理想和社会效益获得双赢时。学校的美誉度显著攀升,学生供不应求,每年用人单位都必须提前到我校预订毕业生。毕业生以过硬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也使得学校就业招生实现了良性循环,学校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二十多年来,武进职教人的努力铸就了曾经的光荣,而这些光荣成为后续发展雄厚的资源和不竭的动力,时代的召唤赋予它新的使命和责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史的辉煌为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披荆斩棘的发展历程为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那么未来呢?这所汇集了五所拥有数十年办学资历的学校的职业学校将去向何方?学校的领导班子在思考,全校的师生在期待,社会也在拭目以待。
五校整合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从物质设备的整合到思想文化的融合,其实质就是生产关系的进一步优化和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武进职教中心校的明天已经有了清晰的前进方向。
有人说,整合是水滴融进了江河,是小溪流向了大海,是雨露在寻找阳光。
也有人说,整合是众人拾柴的火焰,是万里长征的起点,是打造现代化航母的开端。
在江苏省武进职教中心校,这里的人说:“整合是合作凝聚的力量,是规模带来的效益。是整个团队一体化的风采。”
张开的手掌已经握拢,形成拳头;散光、余热已然聚合成燎原之火。五校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沉淀了她的古朴和沧桑;二十多年漫漫征程,铸就了她的坚韧和执著。今天,她年轻的生命秉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汲取西方先进教育的养分,不断追求和探索,逐步形成了融严谨求实、好学善思的科学精神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人文精神于一体的治学传统,将真正成为长江三角洲一颗璀璨的明珠和职教英才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