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2009-08-31

计算机教育 2009年13期
关键词:信息处理课程体系计算机

陶 进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我院从计算机基础课到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的课程改革过程。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情况,论述了课程体系的建设及网络平台对提高教学质量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信息处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day in detail, and the process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my academy from computer basic course to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es. The essay expatiat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many aspects,such as the conditions, the course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etc.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critical role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which is us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

Key words: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ourse System

1引言

自1985年以来,计算机文化就被列为高等院校覆盖各个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该课程开设20多年来,为大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奠定了基础。但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对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将它作为自己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不同于中学所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强调学生应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同时更强调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处理的基本操作技能,从而培养学生驾驭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及研究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主要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设,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其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侧重于应用计算机解决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建设、相关教材和教学过程必须针对其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2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建设研究

今天,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它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素质教育课,特别是在对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中起到了其他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课程教学的着眼点转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上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为此,我院根据目前国家对大学生信息技术和信息素养的要求,总结多年来计算机基础课开设的经验和不足,制定了该课程的改革方案。将计算机应用基础改名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对课程的内容作了大量的增补和调整。

2.1课程的目标定位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作为大学生必修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强调基础性、知识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课程的目标定位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操作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操作系统、信息处理、信息检索和互联网使用),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高其计算机的实用能力(多媒体处理、关系数据库操作),与此同时使学生尽量理解操作背后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做到理论指导实际、感性认识加深理性认识。

适时地将信息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以及发展动态等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注重大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使之具有能够继续学习与各自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应用的能力。

2.2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处理日常工作和学习信息的基础课。该课程知识技能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3课程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客观评价能力,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2009年就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集中性的研究,从课程的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课程管理、课程网上资源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建设和优化。

3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材的编写

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把“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公共必修课,但多少年来该教材是随着课程所讲软件的升级而更换版本,课程所授的知识和技能却没能随计算机的发展而发展。教材成了微软软件简易使用教程。许多教授该课程的老师都觉得“计算机文化基础”该改一改,但尚无令人满意的修改方案。

在此情况下,根据我们多年教学的经验和现代教育理念,尝试性地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内容作了大幅度的修改,整个课程不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OFFICE,而是按照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掌握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能和知识面,采用案例驱动的方式来体现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在制作案例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几年来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使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得到了很大的改进,课程建设也有了很大的突破。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程》于2008年9月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推广。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程》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征求意见稿)》,针对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公共课的基本要求来编写。

本教材包含国家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应该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计算机实用工具和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技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知识技能;以及使用数据库及相关工具对信息进行管理、加工、利用的基本技能。本书充分考虑了当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发展的新情况新特征,重点突出知识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需要。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掌握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基本操作技能,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和解决生活和工作中信息处理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学会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检索信息的基本技能。

针对这一目标,课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和基于任务驱动的作业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并建立迭代式的能力培养模型。将计算机和信息处理实际能力培养划分3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又分为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两部分。基本技能训练主要解决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基本操作问题,综合技能训练则通过案例教学和基于任务驱动的作业管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软件完成特定任务的综合能力。

第一阶段:掌握计算机查找信息、编辑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初步技能。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上网申请自己的邮箱,信息检索、查找相关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提交简单的文本格式报告。

第二阶段:掌握利用互联网检索特定主题信息,利用办公软件整理、编辑排版,并形成正式公文报告的能力。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撰写专题报告,通过学习平台提交正式报告。

第三阶段:掌握使用互联网技术整理和发布信息的能力。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用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媒体制作软件建立个人网站和博客展示自我风采。

另外,在教学手段上结合实际,追求创新与特色,充分发挥设备的效能,增加教学的动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活力。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进行研究,课程建设和改革效果显著。

4.1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我们对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采取计算机设备进课堂,利用多媒体投影教学系统,形象逼真地再现计算机的功能和运行的动态变化过程,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增加了一个新的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现代教学模式正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个方面紧密联系、互为作用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合形式。

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例如,用Flash制作《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演示动画,将一些难解释、难理解的计算机内部工作原理等通过动画形象地表述出来;用Fireworks制作概念和定义的图片,使繁杂的概念通过图形清晰地表达出来;用视频采集演示软件具体演示操作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利用和实现,多方位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更加条理化、形象化、立体化。

大量多媒体信息的运用,使一门枯燥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灵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大大提高。

4.2使用网络进行教学

根据教学需求,教师把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案例、资源、课后习题、实验指导等相关教学资料在网络上发布。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持研究型学习、案例式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协作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让学生享受网络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体现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以知识点或教学单元为依据,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开发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网上学习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案、在线学习、上机指导等相关教学内容。提供下载服务,允许学生下载课件和补充学习的相关参考资料等,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该网络课件中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涵盖了《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教学资源”提供了其他网络资源的链接和相关学习内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另外开发了作业在线提交、在线考试等,便于学生提交作业,同时实现了历史教学资料的积累。

在课外,我们公开任课教师的电子邮箱(E-mail),并建立了教师博客,学生通过在线提交或电子邮件将作业提交给教师。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在讨论区发帖子贴子,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个性问题及时回复。对于那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做出回答,或者将问题放到讨论区上,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讨论。

网络教学平台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自主学习对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协作能力、知识学习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训练作用。

5结论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水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课程建设和与之配套的网络教育平台是新时期高校培养人才的必要渠道,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课程建设要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我院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课题组教学团队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上)[J].》李克东 《电化教育研究》,2001(8).

[3]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上)[J].》李克东 《电化教育研究,2001(9).

[4] 李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J]》.李龙 《电化教育研究,》2007(5).

[5] 陶进,杨丽润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程[M].北京:》 陶进、杨丽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信息处理课程体系计算机
浅谈空间傅里叶“变”换之“变”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电子信息工程与计算机网络技术
S模式空管二次雷达询问与监视技术研究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