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09-08-31王陆海王忠民
王陆海 王忠民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本科高校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市场和社会办学,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探索并创新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合作教育模式是以本科教学为根基,以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载体,以共同组织教学和管理为手段,以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到合格员工为目标,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关键词:计算机工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各计算机专业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本科毕业生,但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和社会目标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之间严重失衡,出现了结构性就业困难。原因在于我们的计算机专业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跟不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时又难于改变,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严重滞后。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系在当前金融海啸严重影响的形势下,仍然保持了往年一样较高的就业率,得益于连续四年的艰苦探索,特别是在构建适应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创新校企互利双赢的合作教育模式方面所进行的尝试。
2坚持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
符合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指导思想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能够满足新兴技术发展的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计算机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融合了传统本科的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以及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际应用能力。
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部分,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坚持工程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并重,通过产、学、研结合,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工程型本科人才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3面向市场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动态教学机制
计算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西邮计算机系根据企业需求,采取了灵活弹性的专业选修课设置、考核与管理模式,加大了各专业培养方案中集中实践环节,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都制定了严格规范的指导书或实施细则。为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计算机系与西安高新开发区、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深圳市软件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园区的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与园区中大量企业的合作,根据来自企业的需求信息,及时对培养方案进行充实调整。如企业对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有一定要求,就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出“IT职业规划与职业化塑造”课程,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项目经理到校为学生授课。这些调整和合作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与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07年,计算机系与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了“周立功3+1创新教育实验班”,前三年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培养,大四第四学年学习企业的课程,学校通过课程置换,承认学生所获得的学分,毕业后到企业任职,大多数同学获得了高新聘用,许多同学毕业后都成为公司的核心骨干。
4建立多位一体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三大要素,而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实现。除了加强传统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和质量保证外,计算机系积极开展了实验室开放工作。各个实验室在完成正常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任务的同时,全天为学生开放。每门课程都开发了供学生在开放实验中选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既解决了正常课内实验学时不足的问题,又为学生综合使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提供了条件。
计算机系还成立了十余个课外科技活动兴趣小组,由实验室承担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主要有“嵌入式系统兴趣小组”、“FPGA兴趣小组”、“多媒体制作兴趣小组”、“网页制作及组网兴趣小组”、“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兴趣小组”等。一个兴趣小组常常出现数百学生报名的可喜景象。近年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在陕西省电子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以及各类企业或行业比赛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多位一体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积极参加开放实验或科技活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肯定。
5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双赢实践教学基地
计算机系特别重视与企业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采取了内外结合、校企互动、订制培养、就业对接的方式:同一家企业,既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又是学院的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校外功能对接,互为补充;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管理,各有所侧重;实习实训和课程内容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设置和调整,校外实习是校内实训的衔接和延续;最终实习考核的结果以在企业就业为目标,以胜任企业要求成为合格的职业人为检验。
以双基地合作伙伴北京神州数码融信软件公司为例,双方的合作关系为:校内实习基地由学院提供实验设施和场地,企业承担教学费用。有意参加培训的学生先由企业招聘,再根据企业的要求,与企业共同组织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学生前期培训。培训从大三暑假开始到大四上学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第一阶段的技术培训。期间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西安邮电学院的学生,又是神州数码的见习员工。在校内实习基地培训经考核通过者将成为企业的见习工程师,进入第二阶段,到企业校外实习基参加真实项目实习。参加项目两个月后进行适岗度考核,通过后将成为神州数码的正式员工。企业为不被录用的学生出具见习表现证明,以便重新求职。被录取者继续参与企业开发项目,同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在学校通过答辩,毕业后正式入职。
6吸收社会和企业资源参与实践教学和培训
目前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一定的实践能力,但在新技术、新工具的使用、企业真实环境下工作流程与管理模式的了解以及必备的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必须开放办学,吸收社会资源和企业参与。例如,学校近年来与西安高新开发区、北京中关村软件园的多家企业就软件开发与测试人才的合作教育模式进行了探讨,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种面向就业的培训,使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变,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由于企业的参与,学校不仅迅速接轨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而且还获得了企业捐助的大量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改善了办学条件。
计算机系将国家鼓励发展的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作为重点,针对企业需要进行课程开发,并设立培训项目。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学生在完成正常的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外,利用业余时间在校内完成企业所提供的有关课程的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企业经理和技术总监给学生上课,并且带学生到企业体验实际工作流程。其中有关团队合作、职业素质、企业文化等培训内容,直接由企业派有关人员来授课。培训后,学生在企业由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实际项目的开发工作,并在企业完成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这些学生绝大部分都会被企业录用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7探索并创新校企互利双赢的合作教育模式
计算机系积极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与国内外多家不同性质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探索出“3+1创新教育实验班”、“与企业对接定制培养”、“企业参与以紧缺行业需求为目标的就业培训”等多种校企合作方式。多种校企合作方式构建出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校企互利双赢的合作教育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具有针对不同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而且贯穿了不同方式所共有的核心内容,都是以本科教学为根基,以校内校外联合实习双基地为载体,以共同组织教学和管理为手段,以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到合格员工为目标,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与传统教学不同,校企合作教育在教学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认识,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思想过得硬、作风过得硬、技术过得硬”,力争毕业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开展了多种具有企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活动,采取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教学案例,紧跟前沿技术,并以项目设计为学习小组,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具备“零适应期”的平稳就业。
8大胆改革创新实践教学组织模式
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需要企业参与制定实训课程、联合组织教学和共同管理,组织对接培训并开展就业服务。这些任务的开展逐渐显现了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为满足与企业合作的需要,计算机系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寻求突破,建立了“西安邮电学院IT应用型人才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功能包括有窗口功能、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就业服务、素质教育、教师培养等功能,实现了校企合作的管理、服务和保障。
实训中心开展了各种就业实训,成为学校通向社会的窗口和纽带,开辟了学生过渡为职业人实现直接就业的新途径,弥补了现行就业服务体系的不足,构成了校企合作对接双赢的就业特色。实训中心通过建立接近企业真实物理环境和管理环境的实验室,在技术课程实训的过程中,贯穿了职业员工素质养成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本科教学中的缺失状况在实训中得以改善,凸显了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的职业化特色。
9结语
西邮计算机系在探讨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通过培养方案目标导向,建立动态教学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实践教学基地,丰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创新实践教学组织实现管理和保障,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校企互利双赢的合作教育模式。四年来效果显著,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学生更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仅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实实在在掌握与日后工作对接的本领,而且实现了人生价值转换,对未来充满信心,成为工作需要和企业抢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元元,李正,徐向民.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06(23):33-35.
[2] 洪林. 国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与基地建设[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2):117-119.
[3] 王陆海,韩俊刚. 校企合作双赢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0):162-163.
[4] 张辉,樊泽恒,孔垂谦.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功能定位与特色追求[J]. 江苏高教,2007(3):68-71.
[5] 张辉.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为个案[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72-75.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omputer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WANG Lu-hai, WANG Zhong-min
(Xian Universit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121,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strategic readjust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structure,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must fac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social market, explore and innovate the school-business cooperative education pattern through with enterprise's close cooperation.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pattern takes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as the foundati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base of school business cooperation as the carrier, the cooperating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as the method, producing the qualified staff as the goal, and realizing bi-win both of school and business finally.
Key words: computer engineering; school business coope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