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作文的喜与忧
2009-08-31陈妙云
2009年广东的高考作文,呈现出两个喜人的新气象,其一是关注社会;其二是真情实感。阅卷过程中,大量的新闻时事材料和身边的常见现象进入考生视野,使高考作文充满时代感和生命力,令阅卷老师颇感惊喜。如梁文道先生的新书《常识》频频被考生提及。刚发生的广州市海珠桥跳桥秀,杭州市“70码”车祸,成都公交车燃烧,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火灾,网络上热炒的“躲猫猫”“范跑跑”,食品中添加的三聚氰胺、孔雀绿、苏丹红、瘦肉精,等等,都成了考生笔下贴切的典型论据。有考生甚至将同步进行中的高考作文作为发表对“常识”看法的题材,针砭了备考中人为设定的应试作文的套路。也有考生列举身边同学重视考试和比赛,但普遍缺乏生活常识的种种现象,剖析缺乏常识和忽略常识的严重后果……
这种关注社会、关心身边生活的写作,为什么令阅卷老师惊喜?乃因这反映了高考作文被异化的现象已得到遏制。过去,高考作文被异化为“虚情假意”的“套作”,考生无需作太多的准备,只要背熟写李白、司马迁、陶渊明等名人的几个优美文段,背熟几个名句,再背熟几个排比句,应试时只需套上几句靠近题意的话,便能应对万变的高考作文题。由于年年套作奏效,这种应试技巧,便成为高考作文应试“常识”。这种弄虚作假的应试行为,异化了考生诚信的品德,异化了高考测试的公平公正性,也异化了写作的本质。它导致学生写作能力的缺失。它导致学生思维能力低下,简单地硬写硬套,写不出切题的应试文。它还导致应试文章的模式化,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表述。同时,它也导致应试文章因缺乏针对性、时代性、价值性而没有生气和灵气,使写作失去表达与交流的本质意义。它还违背了语文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课标从高中写作教学的功能去制定高中写作教学的目标。这个目标全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高中写作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目标之二,是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这种表达和交流的方式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广东高考语文作文题,根据课标制定的写作教学目标,明确设定:“本题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1. 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2. 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3.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的能力。4.调动语言知识积累的能力。”将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摆在考查的首位,足见“关注社会”有多重要。
“关注社会”,不仅仅是对考生提出人文情怀的要求,不仅仅是倡导“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文化传承。要求考生写“关注社会”的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今年广东的高考作文呈现出“关注社会”的新气象之后,带来的可喜现象是,套作的文段明显减少,考生勇敢地甩掉那些华而不实的花里胡哨的“排比”,用自己的真实言语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从而形成了第二道可喜的写作景观——真情实感的表达与交流。同时,我们在阅卷中,还惊喜地发现,考生摆脱了套作的依赖以后,“创造性表述” 常蹦出来“撞击”阅卷老师的眼球。比如,把常识的重要性比喻为“干粮”,针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因常识太普通而忽略常识的现象,发出“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的劝谕,显出其机智与幽默。又如,“当那只金灿灿的飞鹿被卸下时,曾经霸占全国乳制品市场大半江山的三鹿集团就此轰然倒下。”这是一个绘形绘色、文情并茂的精彩句子,其表现力多强。“我手写我心”,真情实感的表达,才使文章具有交流的意义。这是写作本质的回归。另外,我们在阅卷中,还惊喜地发现,考生摆脱了套作的依赖以后,阅读的迫切性加强了,阅读的量增加了,积累的材料丰富多了。反映在考生的应试作文中,便是雷同的材料大量地减少了,材料的来源拓宽了。考生笔下,既有来自社会的时事,也有发生在身边的现象,还有出自课本的文理知识,又有源自课外读物的材料,更有考生根据题意而创作的寓言、故事等。例如,“印度的驯象人很聪明,他们在象还很小的时候便把它缚在树桩上,小象的力量不足,挣脱不了绳索。久而久之,小象形成了这样的常识,绳子是扯不断的,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它,以致它已长大到只需轻轻一甩便可逃脱时,它也不会逃跑了。小象变成了大象,不变的是它心中形成的常识,小象受制于绳,大象受制于常识。惊叹驯象人聪明之余,我们是否意识到,其实,我们也会被常识禁锢了头脑,失去了创造力。”这例子形象而贴切地证明了“常识须推陈出新”的道理,精妙的夹叙夹议,将道理说得深入浅出,具体透彻。这么切题的文段,既体现了考生优秀的写作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文章外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阅读和积累,他对题意的理解和把握,他对“常识”看法的准确深刻,他对素材的处理和运用的能力,以及他的思维思考能力,等等。真情实感的表达与交流,不仅能积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对促进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确实有积极的作用。
当然,今年广东高考作文得高分的依然还是较少,广东学生的写作水平还需要提高。由高考作文评卷所发现的问题,我想对中学写作教学提出三点建议:
一、 引导学生学会“关注”
“关注社会”,既是“育人”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之一,同时,这也是高考作文得高分的重要元素之一。在今年高考作文中,反映出学生在关注社会时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其一是对社会时事关注粗疏,其二是“关注”缺乏思考与判断。
在今年高考作文中,写进文章的时事,出现不少错漏。如立交桥坍塌事发湖南株洲,却被误写为“河南株洲”;汶川地震中奋不顾身抢求四名学生的谭千秋老师被改为姓“韩”了;在谈到成都公交车大火事件时,考生说:“我想他们应打破窗户逃生,而不是在那里惊慌乱叫。由于惊慌的情绪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虽有常识却不实施,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显然,导致26人死亡的关键细节——车上备用的安全锤不见了。对这一事件中如此重要的细节,考生竟然“关注”不到。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写进文章必须准确无误,这是写作的常识,但学生忽视这一常识。而且,不尊重客观事实的“关注”,是不负责任的“关注”,这会导致是非不清不准的“关注”恶果。
学会“关注”,除了必须准确了解事实真相,细心观察细节以外,还需要养成思考与判断的习惯。今年广东的高考作文中,考生对时事的思考欠深刻,欠全面,有的还欠准确。例如,对新近发生在广州的海珠桥跳桥事件,竟有考生认为,老伯掌握了气垫能让跳桥者安全着地的常识,把那位搞跳桥秀的人推下来,解决了交通瘫痪几个小时的困境。在这位考生的思维里,这是个懂常识又能见义勇为的老伯。然而推人行为还包含了违法的问题,这位考生却思考不到。生活中许多事件错综复杂,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素质,提高判断力和分析水平。
二、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高考作文题并非仅仅考察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还注重对思维素质的要求。思维能力决定了应试作文的内容等级。从今年广东的高考作文看,考生的思维水平还不高。高分作文少的首要原因,是作文内容切题的不多。为什么不切题?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对常识的看法欠深刻,其二是未能使全文严谨地控制在常识的范围内行文。这两个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思维的问题。40至49分分数段的作文,主要是“欠深刻”。这个等级的文章能中规中矩地依据提示语写作。提示语说;“常识与我们同行”,考生就举例证明“同行”;提示语说:“常识虽易知而难行”,考生又举例印证“易知难行”;提示语说:“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考生还是举例应声“须推陈出新”。论证手法单一,看法肤浅,思维稚嫩。至于常识为什么“易知难行”?怎样解决这个目前既普遍又棘手的社会问题?常识为什么“须推陈而出新”?怎样使常识推陈出新?如是比提示语深一层的问题,这一分数等级的考生不懂如何进一步展开思维。不少考生是很“听话”的,老师说要依据提示语作文,他就按提示语写作。但老师没教“深入”和“拓展”的思维,所以,他们不敢“越雷池半步”。缺乏思维训练的考生,很难写出创造性思维的文章。所以说,思维素质是提升高考作文等级的关键。30-39分分数段的作文,主要问题是“若即若离”。思维缺乏严密性和清晰性,跳不出素材的束缚,没有紧扣自己的看法行文,离开“常识”东拉西扯。“垃圾”文字越多,分数就越低。
思考能力,不仅仅是应试作文必需,而且是学生终生发展所需要的。因为无论考生将来学习何种专业,从事何种职业,学习的专业或从事的职业是否与文字有很大关联,思维素质对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三、将应试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贯彻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目标,首先需要从观念上走出导致中学写作教学现状的认识误区。不少学生对写作的情感是“不喜欢”“兴趣不大”;写作的态度是高考要考不得不写,但投入写作训练的心思和时间很少。不少老师怕教写作,埋怨学生写作水平低,“回天”乏术。但高考作文题60分,令不喜欢写作的人都不敢放弃写作。于是,中学写作教学,一直被定位于应试。
本来,应试指导没什么错,但将应试与能力培养对立起来,问题就越来越大了。目前的应试写作教学,不是遵循写作过程,去培养学生各写作环节的基本功,不是按课程标准既定的写作教学目标去设计中学写作课程内容和训练方法,而是急功近利地教学生机械地“得分”。比如,不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如何全面理解材料,如何把握题意的关键词,如何选择应试的角度等这些审题阶段的基本功,不愿花时间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而是图省时省力,简单地教学生机械应对不同作文题型的“招术”。结果,人人都知道审题很重要,但考场上能准确把握题意的考生年年皆少。又如,不认认真真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不愿花时间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而是教学生背熟优美文段和排比句机械地硬套。结果,文不对题的修辞,徒有文采,沦为花里胡哨的摆设。又如,动笔前的观察、积累、立意、构思这些花时间才能培养的写作基本功,被忽略不教了。对于不得不教的文章结构,也因为培养结构能力得花时间还未必见效,于是,根据“吸引眼球”策略,就只教排比句开头、题记开头、“戴帽”式开头三种。至于开头与主题的关系,开头与文体的关系,开头与全文内在逻辑的关系,也被忽略不讲了。结果,考场作文开头千篇一律,考生只是机械地“制作”,什么创造性思路,谁敢?也不懂!至于复杂点的段落安排,也由老师做好了“模胚”,学生机械地“按部就班”“填空”得了。结果,考场作文成了“弄虚作假”的“盛宴”。应试作文就只剩下“得分”的裸体功能。高考过后,“作文”这块“敲门砖”一丢,学生还是不会写作。
由于应试与能力培养的对立,使得中学写作教学出现了几个不对等现象:社会对人才写作能力的期望与高中生写作水平不对等;写作能力之客观重要性与人对写作的兴趣与理性重视不对等;写作能力培养所需要的时间与中学写作课时安排不对等;高考作文题60分之权重与备考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对等;市场上大量的高考作文资料与稀缺的高质量的中学写作教材不对等。
由于今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比较成功地约束了考生套作的可能性,使得考生不得不抛弃原有的高考作文“常识”,进行真情实感的写作,使竞争回归到客观公正的正道。因此,将中学写作教学回归到语文课程标准所制定的写作教学目标上,才能实现中学写作教学的双赢——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提高考生作文分数。从今年高考评卷看,不抓能力培养只抓应试取巧,那只会双输。
呼吁今后的中学写作教学,以高考为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对写作兴趣与理性重视的动力。加大写作训练,以培养写作能力为目标,为高考能写出高分作文而练好扎实的写作基本功,为人才培养练就能说会写的本领。
(陈妙云: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写作教研室主任,写作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写作学会会长,广东省高考评卷作文题题组长)
责任编校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