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G计费模式:因循旧制?新掘金主义?用户第一?
2009-08-31
编者按:中国联通6月12日推出M/T计费模式,无线上网不按时长或者流量计价,而是按用户使用的内容,此事再掀电信计费讨论热潮。从运营商目前资费政策来看,3G资费已无可能重回固网模式,只有在计费模式上综合考虑内容提供商、运营商和用户三方的利益,并为其它服务商的加入预留空间,才有良好的开局和发展。编者认为,一种新的计费标准的推出,必得考虑用户的承受能力和业务使用感受,而更深一层的考虑是,它须能在未来引向一种相对合理和有发展空间的计费模式,进而激发和催生新兴业务,推动产业链的发展,给各方带来长久而深远的共益。如何透视目前的3G计费模式?未来的电信资费将走向何方?本期热点争鸣有来自各方真诚的声音,既有娓娓辩析运营资费举措,也有热心为消费者利益振臂而呼,更有对3G计费客观的全局剖析和预测。
3G上网还是按流量计费最公平合理
葛长伟孙麒
3G上网计费模式的问题实质依然是价格问题。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的上限,而成本决定价格的下限。
3G上网带宽不是空气。目前,运营商折算到单个基站上的3G投资成本将近百万,每年运维成本几十万。但一个基站所能提供的上网带宽总共不过几兆,而这几兆带宽还被基站下所有用户共享。若运营商给用户提供的“3G高速上网”跟宣传的一样,那么全国只要有1%的人在用,三大运营商的3G网络恐怕统统都要瘫痪。
运营商要让稀缺3G上网带宽得到合理的使用,并获得合理的回报,就必须选择公平合理的计费方式。3G上网主要的计费方式就三种:无限包月、按时长计费、按流量计费。衡量哪一种计费方式最公平合理,关键是看是否做到“多用多付费、少用少付费”。
(1)按流量计费最公平合理
3G上网,衡量用多用少的标准不是时长,而是流量。
3G上网带宽就像传送一个个数据包的传送带。用户连接上3G网络时,只是开始的时候传送少数几个数据包,后面只要没访问就不消耗任何资源。有些人在网上挂了1个月,实际用量还不如别人用10分钟。所以,3G上网使用量的多少只跟流量有关,运营商付出的成本也只跟流量有关。事实上,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互联网结算,还是不同运营商之间的互联网结算,其依据都是流量。
显然,三种计费方式中,只有按流量计费做到了“多用多付费、少用少付费”,所以是最公平的计费方式。因为按流量计费不仅对不同用户公平,对用户和运营商双方也公平,所以目前被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运营商所采用。
(2)无限包月将导致资源滥用
如果说按流量计费是在提醒用户“省着用”,那么无限包月就是鼓励用户“尽量用”。
无限包月的典型特征就是“用多用少一个价,用与不用一个价”。除非个人的消费能力有天然的限制,或者所能提供的资源接近无限,否则无限包月都会导致资源迅速被耗光。因为在无限包月模式下,人们想到的是怎量尽量把钱“赚回来”,所以必然会竭尽所能地去消耗资源。
一个基站下所有用户共享几兆带宽,每个人都在“尽量用”,那么这个“3G高速上网”的好日子又能持续多久?无限包月会有赢家吗?对于国家,将宝贵的无线频率资源免费交到了运营商的手中,是期待运营商能够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替社会、替国家创造财富和效用,而不是让运营商拿到这些资源后迅速挥霍殆尽。浪费宝贵的频谱资源,是对国家、对全体公众的不负责任。对于运营商,在3G上投资数千亿,获得的带宽却让极少部分人消耗完毕。不仅投资得不到回报,连普通用户正常的手机上网也受到严重影响。这种行为就像一个人把自家的房子卖了,却只换回几根棒棒糖。对于用户,付出的费用是固定的,但是所能得到的服务却是完全不确定的。很有可能付出了购买钻石的费用,得到的却是几张草纸。
所以。无限包月最终没有赢家,唯一结局就是满盘皆输。
(3)按时长计费也有问题
在3G上网资费的讨论中,有一种怪现象:有人认为无限包月行不通,但却支持按时长计费。由此可见。很多人连两者之间最基本的关系都没有搞清楚。
按时长计费的实质就是一个月费缩小版的无限包月,几个按时长计费用户的叠加就是一个无限包月。有些地方试行的按时长包月套餐甚至已经做到了每月包300小时,这样的套餐与无限包月还有多少差异?
无限包月存在的所有问题,最终都会体现在按时长计费上,因为它们鼓励的都是“尽量用”而不是“省着用”。
除此之外,按时长计费还存在“发呆也要收费”和“网络越差收费越贵”等问题。
(4)结论
总之,衡量3G上网用多用少的标准是流量,所以只有按流量计费做到了“多用多付费、少用少付费”,所以3G上网按流量计费最公平合理。
看上去非常美好的无限包月、按时长计费,助长的只是资源的浪费。最终会迅速将极其有限的3G上网带宽迅速消耗殆尽,损害的将是全体用户的上网体验。运营商推无限包月、推按时长计费,最终必然会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时长收费应具有统一的度量衡
徐亮
关于到底是应该按照时长还是按照流量的计费讨论,2G时代就有了。移动GPRS多为流量计费,原联通的CDMA 1X无线上网卡多为时长计费,但在当时并未引起象今天这样热烈的讨论,原因是当时的网络速度低,用户或者是消费能力高的高档套餐用户,或者是一个月五块十块的低端用户,客户群没有交叉,也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3G时代意味着高速上网,一个流量单位和一个时长单位的转换关系就不那么明确了,举例来说,0.1元/分钟和0.05元/M到底是什么样的对应关系?如果真是高速上网,消费者会觉得按时长收费会划算;但又有很多专家说上网用户多了,网速会很慢,那不是按流量收费更划算?消费者掂量不准,自然业界讨论的就多了。
首先,说一下成本的问题,毕竟成本是对定价影响最直接的因素。学过网络的人都知道,数据业务多为存储转发类业务,尽管当前网络速度已经很快快、网络节点的缓存已经很大,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对这种非实时类的数据流量而言,成本取决于传输的信息量,而非连接时间。因此,从成本而言,3G上网这种数据业务,更适用于按传输的信息量收费。这里要说明一个概念,信息量不等于流量。就跟大家去邮局寄包裹一样,你邮寄的是包裹里面的内容。类似于信息量。而邮局跟你收费还得加上包装箱的重量,收费重量类似于流量。数据通信也是一样,数据包要在网上传输,也得“加上包装”。因此流量要略大于信息量。但考虑到技术实现简单、二者差距不大,实际采取的是按照流最收费的方式。
但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以及各类“流氓软件”、“流氓网站”、“广告插件”的出现。信息量和流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一个网页有用的内容可能只有100K,却附带弹出一个1M的视频广告,用户对流量收费的接受度自然会低。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流量收费存在度量问题,运营商有自己的度量衡(姑且不说用户是否认同)。用户却没有同等的度量衡,采用流量收费会出现很大的争议,尤其是在3G高
速上网可能会产生巨大流量的情形下。
其次,说一下按流量收费的效果。据为移动提供流量分析的某公司称,按流量收费所导致的用户行为很有特点,每个月的1号起,大家放开了用,可以监测到流量猛增,但到了10号左右,用户会想是不是这个月的流量用的差不多了,就开始不敢用了,监测到的流量急速下跌,到了20号以后,流量又会有些起来。可以看到,按流量收费对用户上网有一定的制约,如果用户网都不敢上了。更何谈应用呢?没有流量、没有应用,运营商从哪里收钱?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因为运营商和用户都有“时长”这样一个同样的度量衡,因此,尽管成本是基于流量的,运营商还是按照时长收费。网上有人撰文,用反讽的口气描述了按时长收费的“八大好处”:支持者众、速度越慢收费越多、沉默也收费、免费的变收费、创收能力强、毁掉对手口碑、赚对手的钱、体现国际领先。说的都有道理,但不按时长收费不也是有问题吗?按时长+内容价值收费的方式用户更是很难接受。
笔者认为,当前的情况下。按照时长收费是用户易于接受、有助于运营商快速开拓3G上网市场的优选。对用户而言,也不用过于担心“用户越多、速度越慢、收费越多”的问题,毕竟当前3G用户还很少,3G上网很快,而且即便以后有一天出现用户太多网络太慢的问题,用户还可以用脚投票,不行就换一家运营商呗。运营商为了保有客户,自然会保证一定的速率下限。这就跟道路交通一样,道路越来越堵,大家都时速5km的话,政府自然会出来想办法解决,毕竟如果不解决,大家都改坐地铁了,那汽油卖给谁呢?
最后,关于按时长收费是优选,笔者也找点运营商的例证来支持一下自己。以力挺流量计费的中移动为例,一是在移动的3G套餐宣传中,加上了“1GB可以普通web网页上网10小时”之类的说明;二是移动最近在浙江等地也开始试点按时长计费。套餐最低平均每小时费用为1元。
细分客户群,闲时包月,忙时按内容包流量
马洁
3G牌照的正式发放,使重组后的三大运营商面临新一轮的客户争夺。在2.5G上的小试牛刀,使运营商对移动数据业务领域的计费模式有了初步的体验。而对消费者来讲,3G也是一大块让人期待的蛋糕,但这款蛋糕怎么个卖法,是整块包销,分块供应,还是定时品尝,抑或跟其他面包一起捆绑销售?种种方式,对消费者胃口会产生很大影响。
(1)3G计费重点要解决融合计费、一站式呈现的问题
全业务运营使运营商同时经营多个网络和多种产品,将不同的产品组合打包,面向不同的客户群进行整体营销,将大大发挥全业务运营的优势;而产品的组合方式和计费模式,则对组合产品的诱惑力产生致命的影响。
当然,融合计费,交叉优惠虽然给用户带来实惠,却也使账单变得复杂,因此,一站式呈现将提高消费的透明度,大大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
(2)除了简化,还是简化
各大运营商在语音域的价格战中,不断推陈出新地制订了很多套餐,各种套餐的计费方式纷繁复杂,不但客户摸不着头脑,也难为了营销人员、客服人员和后台的维护人员。
3G网络在速度上提升消费者使用感知的同时,3G业务也要在资费方面提升消费者的心理感知,让消费者对收费模式了然于心,并能通过便捷的方式查询费用情况,同时还能享受全业务带来的交叉优惠和差异化服务,消费者满意度将会大大提升。因此,合理规划3G套餐,简化现有的计费方式,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3)按流量?按时长?按内容?
究竟是按流量?按时长?还是按内容?个人认为,应该按照业务内容和使用时间,使用不同的计费模式。
最合适的计费模式,是让用户在得到满意服务的同时,能够感觉到消费得起、消费得值,同时,又能使运营商尽可能地创收。
完全按照流量计费,降低了用户对3G快速特性的期望。大流量的影音多媒体业务与小流量的文本业务采用同一资费,会使前者产生高额费用。消费者难以承受;且对消费者自身宽带网络消费知识的要求较高,要对使用的流量了然于心才能实现费用控制。完全按照时长计费,由于目前3G流量速度不稳定,也会引起用户不满。而安全按内容计费,虽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流量和时长计费的缺陷,使运营商及其合作伙伴的效益最大化,但引导对网络的合理利用方面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依据移动数据业务的特性,大量用户在一个位置集中使用会对流速产生影响。通过分时段的优惠引导用户避开业务忙时,减少系统负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户感知。
因此,细分客户群,闲时包月,忙时按内容包流量,或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3G定价的两难选择
刘嵘
在商言商。商家售卖产品或是提供服务,其定价策略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消费者剩余,实现利润最大化。君不见,航空公司的低价机票总是限量供应,且有不能改签、不能退票等诸多限制。商务旅客和私人旅客,享有不同的套餐优惠,网络运营商和航空公司的定价策略具有一定程度的可类比性。他们提供的服务都是替代品,不是必需品。旅客不乘飞机,可以选择高速列车。你并非每次出行都需要最快的交通工具,你也并非需要每时每刻都连在网上。用户不用3G上网,可以用Wireless LAN。无论航空服务业还是通信服务业,都存在激烈的业内竞争,消费者有多种选择。
商家渴望了解每个消费群体的需求曲线。从而实现针对性的价格歧视,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利润最大化。但是,用户群如何细分?不同用户群的消费行为能否找到可靠的数学模型进行预测?这是所有网络运营商的难题。
另一边,定价的接受方——消费者。他们是怎么想的呢?最近,TNS对2841个移动通信用户进行调查,发现价格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担心3G资费会比较高。拥抱3G,还取决于终端价格和多样性。消费者对通信服务具有很强的价格敏感性,此外,对3G的认知还十分有限。
处于这样的两难境地,中国的网络运营商在3G起步阶段,需要采取怎样的定价策略、计费模式才能迅速占领3G市场、引导用户行为、挖掘3G消费潜力呢?
我们需要更灵活的计费单位。Vodafone的一种3G计费模式是流量按天计算,这样利于用户在可控的环境下根据自身体验进行业务尝试,不必担心包月套餐用不完。这种计费模式给用户一种“消费安全感”,在英国就受到普遍欢迎。
我们需要更简单、易衡量的计费单位。3G的一大卖点是“多媒体业务”,一首mp3、一段网络视频需要多少钱?我们不应当用技术语言来定价,用户对KB、MB没有概念。中国联通推出的M/T计费单元是一种崭新的尝试。
我们需要更精细的套餐隔离度。为了细分用户群,运营商都会采取阶梯式的套餐设计,即套餐额度越大,费率越低。对于低端套餐,用户的价格弹性大,套餐距离应当偏小,以覆盖到尽可能多的用户群。对于高端套餐,用户对价格不是很敏感,套餐距离适当偏大,以榨取尽可能大的消费者剩余。
无论采用哪种计费模式,服务和资费必须配套,这是维
系用户的关键。无论低端用户还是高端用户,都会选择与其消费能力相适应、性价比最高的服务。因此,3G的计费模式不是单一课题,它与网络质量、业务内容、服务水平等多个要素紧密相关。这是网络运营商不容忽视的。
按业务与内容的计费模式较能满足不同需求
柳明
移动互联网作为国内各大运营商普遍看好的新的移动业务增长点,三家运营商无不投入巨大资源开发移动互联网业务,如手机阅读、视频下载等。从国外业务运营经验来看,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业务也确实有巨大的需求。但是计费模式和资费高低始终是用户享受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一道不可避开的门槛。
从国内三家运营商目前的计费模式看,中国移动采取的是按照流量计费的模式,中国电信力推按时计费模式,而中国联通则在3G试商用期间对于部分业务采用M/T方式,即一种基于事件的计费方式。究竟孰优孰劣,我们分别进行分析。
对于流量计费,“流量”可以衡量用户占用的网络资源,此计算费用符合市场原则,多占资源多付费,少占资源少付费。但是,“流量”是一个相对专业的术语,普通用户难以理解其具体含义,从而对计费标准产生理解困难。且用户对于使用业务所需要的具体流量并不知晓,“业务流量”对于用户是个黑箱。如视频业务产生的数据流量会因为视频编码,压缩码率的不同而相差甚远,对这些后台的技术处理用户不得而知。同时,按流量计费还存在一个重要缺陷:用户需要为广告付费。
对于“时长计费”,支持人士认为认为,“时长”对于用户是“显而易见”的,按时长计费对用户宽带网络消费知识要求比较低,用户只需控制自己手机上网的时间就可以控制费用。但是,对于用户使用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不加以区分搞“一刀切”,高网络带宽(资源)占用和低网络带宽(资源)占用的业务同等计费,对用户来讲不公平。并且,在很多情况下,用户由于忘记关闭网页、终止业务从而多付了很多冤枉钱。这也引发诸多批评。
相对于目前的流量计费与时长计费,笔者更赞同按业务与内容的计费模式。移动互联网业务可以同语音类业务一样,实现个性化计费和资费打包,满足不同细分群体用户的需求。对于大流量的视频浏览类业务,可以按照视频质量、浏览时长实行组合分档计费。对于小流量的阅读、聊天等业务,可以采取流量包月计费或功能包月计费。联通3G试商用期间推出M/T计费,即对多媒体内容和文本内容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计费。该方式本质上是基于事件的收费方式,在收费系统后台不再以用户业务使用时间和业务流量为计费单位,而是根据用户消费事件计费,从而消除了过去按时长计费和按流量计费的弊端。但是根据调查,尽管该种计费方式有效提升了用户消费体验,但是绝大多数消费者认为费用太贵,很难选择自己喜欢的业务。
计费方式的创新以及计费价格的确定是运营商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G计费:孰优孰劣有待3G市场竞争实践检验
黄宇
3G元年,中国三大通信运营商从年初开始布局谋篇,到5·17世界电信日在全国各大城市点燃3G市场竞争的战火,短兵相接。各显神通,各大媒体“你方唱罢我登场”,初步形成3G市场犬牙交错的格局。从近期长沙3G市场调查看,“价格资费”排在“使用方便”、“高速上网”之后,成为客户最为关心的3G话题之一。
大家都知道是否比较理想的资费,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客户愿意买单,而且感觉产品与服务值这个钱,并继续保持消费;二是通信运营商保持一定的营收与利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投资与网络升级。而3G计费就是在营销策略上派生出来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们说3G计费有多种形式,如:按时长计费、按流量计费、按内容计费,可以这么说,没有哪一种计费方式是最具有竞争力的,但是我们可以思考哪一种计费方式最适合于通信运营商的定位与客户的感知。
首先,我们不妨看看世界各大通信运营商的资费策略:和黄3G低价渗透但成长乏力;SK电讯资费分档明确企业市场定位,细分套餐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沃达丰数据流量按天计费,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Verizon大流量数据套餐与优惠语音套餐捆绑推出;KDDI多档次套餐与多样优惠折扣吸引客户长期在网。通信运营商在进行资费设计时,也考虑了上述诸多因素,比如,长沙移动的G3语音88套餐细分多档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G3上网卡大流量数据套餐赠送10元~100元不等的语音通话费。
其次,我们不妨比较一下长沙3G市场无线上网卡的最适用资费策略:长沙移动推出“G3上网卡0元购”活动,预存1200元得AIRCARD901 G3上网卡+1200元上网费;长沙电信推出“天翼带你畅游3G,存1200元可获2240元3G礼包”活动,交纳1200元可获得1200元无线宽带年费+800元3G上网卡+240元本地市话费;长沙联通推出“3G无线,畅快无限”活动,预存1038元得华为E1750 3G上网卡+600元上网费。
其中,长沙移动、长沙联通推出大流量数据套餐,按流量计费,基本套餐如图1、图2所示;长沙电信推出包月数据套餐,按时长计费,基本套餐如图3所示。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3G发展初期,国内三家通信运营商推出的3G上网资费套餐主要采用按流量计费和按时长计费的方式。而按照流量计费的方式有效延续了手机端移动互联网的习惯,便于被大量的手机互联网用户接受;按照时长计费的方式有效延续了固定宽带的习惯,便于被大量的固定宽带用户接受。而据国外3G发展看,按内容计费也将成为一种3G计费模式,因为体现不同运营商差异化营销的,或者说为通信运营商带来利润的将是内容,以包月制接入为基础的按内容计费的方式也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纵观3G计费策略,孰优孰劣,还有待3G市场竞争实践来进一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