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工会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2009-08-31王慧娟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4期
关键词:和谐校园工会工作以人为本

王慧娟 王 洋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和谐校园的建立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构建和谐校园,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文章阐述了和谐校园内涵,分析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因素,并对高校工会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和谐校园;工会工作;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1-0093-02

高校是知识和人才相对密集的场所,是各种社会信息汇聚集合、扩散传播、生发消亡的服务器,也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基地,它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非常敏感,并往往以其独有的方式向社会表达和呈现。建设和谐高校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指导和推动作用,这是由高校的社会角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高校工会是学校党政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不仅要发挥好自身应有的作用,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

依据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和谐校园”应当是以人为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人文环境优越的校园,包括从人际环境到校园文化的校园人、事、物、景、情等诸多方面

的和谐。“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纽带,以内和外顺、和而不同、同舟共济、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发展态势”。

由此可见,构建和谐校园至少需要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依法治校得到切实落实,明确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指导思想,使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二是教职工内部关系协调,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各种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三是师生之间宽容谦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和谐相处;四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愿望得

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二、影响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因素分析

(一)整体发展不科学,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国迅猛的高教发展形势下,一些高校在校园建设规划上不考虑或来不及考虑自身财力,贪大求新,大搞“新校区、多校区”建设,举债扩容,造成物质资源重复浪费或“短缺”,资金短缺制约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招生与就业上,一些高校重视招生数量,忽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工作,在教师、教学设施、管理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影响了人才“出口”的质量,致使学校无法可持续发展;高校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协调,重视硬件,忽视软件,导致内部结构发展失衡,使学校难以可持续发展。

(二)价值观的缺失和混乱,破坏了教风、学风的和谐

教书育人、淡泊名利是无数优秀教师的真实写照。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求每一名教师都不求回报一味奉献是不现实的,教师个体难以实现对社会道德和人格塑造的超越。与此同时,在现代社会高节奏与高压力的生活中,学生群体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等,容易使他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教师“不仅要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他们真、善、美的心灵,构建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格,确立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价值观,树立献身科技、报效社会和精诚敬业的精神”。

(三)人际关系紧张

在市场经济负面效益的影响下,致使高校中师生员工的内在需求与外在条件之间的矛盾凸显,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者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辅后勤人员等关系不融洽的现象。学校不同群体的利益出现冲突,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事件时有发生。

为此,必须贯彻落实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

三、高校工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领导,转变观念,完善各项制度建设

学校管理者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支持与推进学校工会的工作。通过工会组织参与学校管理,可以及时调查、了解和反映教职工的思想脉搏和利益诉求,吸收广大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好想法好点子,最大限度地把广大教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吸引和凝聚到为学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作贡献上来。同时也有助于学校管理者与所有教职员工的沟通,协调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这对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很有利。

要进一步强化群众监督,注重统筹兼顾,保障和谐校园可持续发展。增强广大教职工参与管理学校的意识,以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在监督的过程中,要加大源头参与力度,从对学校工作的事后监督,逐步转为事前参与、过程监督,切实履行好工会职能。

(二)以人为本,积极化解困难和矛盾,形成和谐校园建设的合力

以教代会为工作载体,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教代会制度和机制,强化教代会具体职能和内容的设计,从源头上充分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和行使民主监督、管理的权利。有力地推进“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依法治校、以德治校”的办学理念的落实,有效地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展示自己组织、协调、维权的职能。教代会和工会要通过对学校权力运作和目标责任的监控,展现向学校中心工作的渗透和支持。

以“建家”活动为载体,拓展“家”的功能,提升“家”的层次,为“和谐校园”建设作贡献。工会要抓住“建家”的契机,把这一阵地中的生活关心进一步拓展出人文关怀、品德教化、弱势群体扶持的功能,把八小时以外空间与八小时以内空间有机结合,在开展“三育人”活动中,通过开展展示型、谈心型、宣讲型、专家传带型等教育形式,紧扣师德师风的建设重点;针对青年教师的生活、学习困难,在“家”中积累条件,改善青年教师的生活质量,起到拴心留人的作用;针对快速发展带给部分教职工的精神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情况,有目标地开展个性化开导,最大程度地化解矛盾的激化等。

(三)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切实促进校园和谐

以“纽带和桥梁”为载体,展示当代工人阶级先进性的特点。要有效地组织各级工会组织和全体教职员工,紧扣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平台建设、发展空间拓展、后勤社会化改革、校园学术文化环境营造等工作中,充分发挥突击队的作用,通过对各项工作的参与来提高自身素质,体现自身价值,从中发现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

以“人才培养”为载体,促进工会组织开展学术研究和提高教学能力的活动。学校工会组织教学基本功大赛、双语教学竞赛、各类学科的科技创新发明竞赛等,促进新人辈出,并引到大学生“三创”教育的大课堂中来,拓展工作空间,沟通师生联系,挖掘教职工的潜能,提高教育效益,服务学生成才,为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和科技文化氛围,凸显育人功能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1]张书明,等.高校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平.对新形势下高校工会与和谐校园构建的再认识[J].现代企业文化,2008,(4).

[3]张西茹.高校校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及其分析[J].教育探索,2007,(11).

[4]林松.高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作用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

作者简介:王慧娟(1979-),女,供职于燕山大学。

猜你喜欢

和谐校园工会工作以人为本
工会工作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对工会工作领导的思考
新形势下做好工会工作的创新实践
关于国企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