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教育: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新模式
2009-08-31何莉莉
何莉莉
摘要:本文阐述了个性化教育是以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的教育活动,论述了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过程中确立个性化教育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指出了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确立个性化教育观的途径:一要转变教育观念;二要加强个性化的,qL,Ak指导;三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四要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 高职院校 就业指导
智者派哲学中的普罗泰戈拉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人有共性和个性,未来社会中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决定人的学习和教育也应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模式。特别是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制度的全面实施。为高职院校学生充分发挥就业个性化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其就业个体的主体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个性化教育观应成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模式,培养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新视野。
一、个性化教育的内涵及其形成
所谓个性化教育,是以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在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的前提下,依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寻找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方法,实施相应的教育措施,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充分、自由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不难发现个性化教育这股思潮并非空穴来风,中国古代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已经明确地提到了个性化教育,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发展学生特长,培养良好个性,主张把统一要求和培养特长结合起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最终都将其培养成材。在西方。古罗马的教育家昆体良,最早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育。后来出现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儿童中心主义教育观也都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每个人由于受家庭、环境、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本身存在着个体差异且人本身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要求就是个性化。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从高职大学生就业的思想状况看,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就业需要还不相适应,笔者对北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择业的思想动态进行了调查。在“理想的择业目标是什么”的回答中,46%的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表明高职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明显增强,自主创业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需要学生能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所在。
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较窄,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在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重视不够。因此。目前高职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难以适应高职大学生求职的需要。
三、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确立个性化教育观点的现实意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归根结底又是人的个性和共性的发展。在人的个性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主旋律的社会背景下,确立个性化教育观,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自主能力与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就业热情。
(一)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高职院校学生与其它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其学习、就业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普遍较差,他们在面对择业、就业时,大都比较茫然,不知所措。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个性化教育观的确立,能够唤起和培养学生就业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发就业主体的本质力量,在指导下自己完成职业设计。
(二)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现实需要。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容易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高职生往往好高骛远,或只顾眼前利益或胆怯焦急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笔者曾对我校2007、2008届的近2000名学生作过调查,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反映,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和就业指导实践工作使其修正了在择业方面的观念,培训了就业的技能,对自身认识等方面不足希望学校也能进行辅导。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促使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由幼稚走向成熟,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新时期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时代,就业由国家“统包统分”,而今,这种就业模式已一去不复返,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已成为当今与未来就业的趋势与主流。这为高职生就业充分发挥个性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跨人“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413万,2007年达495万,2008年超过550万。在求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必须立足于个性化教育观,突出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自主能力与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变化的要求。
四、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确立个性化教育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确立个性化教育观要立足学生就业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和特点,改革现有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采取灵活多样、吸引力强的指导形式。
(一)转变教育观念。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由于历史和自身的一些原因,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和声誉与普通院校还有一定的差距,毕业生的就业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源,是高职院校的头等大事。就业指导应本着“宜早不宜迟”的原则,将入学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切人点,这对尽快培养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转变传统的就业指导观念,在入学教育中渗透针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很重要的内容。
(二)加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就业课程要针对学生特点,除系统化课程以外,针对社会对不同专业的各种技能素质需求和特点,教师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天赋。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做好对非专业课程比如钢笔字、外语、电脑操作、论文写作、绘画才艺、音乐才艺、舞蹈才艺、驾车技术等方面的选修课程的正确选择。同时,鼓励学生努力通过考试拿到全国通用的如“教师资格证”、“秘书证”、“广告设计师”、“计算机操作员”、“报关员”等证书。这样通过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特长,除了具备专业技能外,还具有就业特长,让高职毕业生成为各学校争相招聘的理想选择对象。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每个人理解事物的方式不同。灵活多样的授课指导方式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首先,应充分发挥学校各种社团、协会的功能,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其次,引入多媒体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授课方式更有针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年龄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有选择地采取专题讲座、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个性化的教学方式。
(四)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在当前就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致力于打造专门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机构,构建一个有针对性的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通过校园环境渲染、专业学习和班会等埋下就业的种子,大一学生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中,了解自己的就业志向,培养就业特长。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准许部分学生再次选择专业。对大二学生的就业指导,重点放在职业生涯的设计上。围绕就业目标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大三学生可以实行弹性学分制,当学生遇到就业机会时,允许学生暂时中断在校学习,到企业先行就业,然后采取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业,或者规定年限,先就业工作再回校学习直至毕业。
总之。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确立个性化教育观对学生的职业准备、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只有发挥个性化教育的优势,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全面提升高职学校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刘文霞著.个性教育论[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呼和浩特,1997
[2]韩庆祥,亢安毅著.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北京,200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王策三.教育主体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5]朱以财.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探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