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外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探索
2009-08-31丁红星
丁红星
摘要: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党外干部也是党的干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是组织部门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分析了当前加强和重视使用党外干部工作的外部环境和法律基础,指出了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特点,进而提出选拔使用党外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高校 党外干部 培养选拔 任用机制
高校是党外知识分子较为集中的地方,教职工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党外知识分子。高校的实际情况表明,党外知识分子是高校办学的重要依靠对象,是高校改革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而高校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工作,建立一系列健全的规章制度使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是高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好党外知识分子的优势,更好地为高校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出现的新特点
(一)具有“三高”。
1比重高。即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高校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一般占50%以上。
2学历层次高。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大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许多民主党派在发展成员时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中级甚至高级以上职称,有不少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
3社会影响力高。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中的代表性人物大多担任各民主党派、侨联会负责人。同时兼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或司法机关的特约监督员,有的同港澳台和海外有着广泛的联系。
(二)民主意识增强。
高校中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大多是由党外知识分子担任,他们具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和民主意识,具有较强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建言献策的能力和较高的政治素养,一方面他们为高校的校园规划、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学校的民主管理积极建言献策,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着自身的学科优势,积极通过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等途径参政议政,发挥他们的社会影响力。
(三)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市场经济意识已深人人心,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越来越广泛地体现在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知识的价值正日益被人们所认识,高校部分党外知识分子努力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途径,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高校也有少数党外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出现功利化的趋势,政治思想淡薄,功利思想膨胀,个人主义倾向滋长,有些人不能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专职与兼职、科研与创收的关系,没有把经济摆在重要位置上。
二、培养选拔党外干部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存在错误认识。
当前在培养选拔党外干部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如认为优秀人才都加入了共产党,党外干部素质不高,是“花瓶”和“摆设”;党外干部只能担任副职,等等,影响了党外干部的培养和作用。
2校内各单位工作发展不平衡。
机关与学院、学院与学院之间,党外人士的力量差别较大,单位党组织高度重视党外工作的,党派组织发展快,培养力度大,出现党外人士“扎堆”现象,有的学院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党外代表人士,院(系)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3组织、统战部门工作力度有待加强。
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人员精简,我省大多高校统战部门都与党委其它部门合署办公,真正做统战工作的干部只有2-3人,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工作量的日益增加与部门人手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疲于应付日常工作,而高校的党委组织部门也认为党外干部工作是统战部门的事情,对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解决的主要思路。
1提高认识。
要认识到做好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使用工作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组织保证,组织部门要清醒地认识到党外干部也是党的干部,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是宝贵的人才库,人才济济,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强化党外干部也是党的干部的意识,组织部门和统战部要定期研究党外干部的使用问题。
2做好党外干部培养使用的合理规划。
高校党委组织部门会同统战部门在培养党外人士时要做好规划,要统筹不同单位、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人才,要认真落实有关统战政策,有意识地将一些优秀分子留在党外,在选拔使用上要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储备一批层次高、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党外后备干部队伍。
3强化统战工作。
统战工作只能增强不能削弱,要避免以合署办公的借口,使统战工作“名强实弱”,凡是同党委其它部门合署办公的,要保留牌子和一定的办公设备,要有专人分管负责统战工作。
三、建立培养、选拔、使用党外干部的长效机制
(一)党委重视,健全制度。
要切实加强高校党委对统战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运行机制。首先,学校党委的主要领导要有统战观念,懂得统战政策,会做统战工作;其次,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一起抓的领导制度。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做统战工作,深交一些党外朋友,分管领导同统战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经常深入指导实际工作;再次。学校党委要将统战工作真正地纳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的检查考核内容,纳入宣传部门的宣传计划,纳入党员、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内容;最后,有条件的统战部长要进学校党委甚至常委,切实关心统战干部的进步与成长,积极改善统战部门的工作条件,提供经费保障,为统战部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要建立和完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运行机制,学校党委要出台完善《党员校领导与党外人士联系制度》《党委与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民主协商制度》《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党外知识分子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党外干部重点人物档案,把培养、选拔和使用纳入高校干部总体规划中,将统战工作纳入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大框架中。
(二)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要清醒地认识到统战工作不仅仅是统战部的事,还必须加强领导,统一认识,以学校党委为核心,统战和相关部门,包括组织、宣传、人事等部门为主体,党政工团妇密切配合,以统战干部为骨干,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齐抓共管,形成全员参与的“大统战"32作格局和全校自上而下关心统战的网络体系,全校形成合力,机关(部)处、各学院党委均设统战员,形成立体式领导机构,每一层级都有专职人员负责。
(三)发挥优势,服务社会。
服务社会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党外知识分子是高校人才库的重要力量,高校党委要注重充分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独特的优势在教学、科研及服务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创造条件,让党外人士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建功立业,在服务社会中逐步成长起来,如送“科技下乡”、“服
务新农村”、“校企合作”等。
(四)理论研究,扩大影响。
要加强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宣传及信息工作,研究探讨在新形势下党外干部在培养、选拔、使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统战部门在工作中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要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工作情况,对在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认真进行思考和研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并及时地向学校党委和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或提出政策性建议。
(五)重点培养,增长才干。
学校党委要重视党外干部的培养工作,有计划分期分批选送各党派负责人及无党派代表人士到中央、省、市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增强党外人士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参政议政的能力,通过政治思想教育、送出培训、岗位锻炼、参加社会活动等方式,创造条件,给位子,压担子,有意识地培养一批优秀的党外代表人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具备较好的干部素质的青年党外知识分子,学校党委主要领导要挂钩联系,重点培养。
(六)树立榜样,大胆使用。
党外知识分子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抓好党外代表人物工作。对优秀的党外代表人物,要进行宣传宣传和表彰,这既能对他们道德品质和工作业绩进行鼓励,同时又是树立榜样的过程。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知识分子都要有旗帜性的代表人物,增强对他们所联系的人员的影响力、感召力。要建章立制,定期由统战部会同组织部门对党外代表人物共同进行考察,榜样突出而又符合干部使用条件的,要大胆提拔到领导干部工作岗位上来,充分发挥榜样和典型的影响。
培养选拔使用党外干部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具体体现,更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加速学校发展,促进校园和谐,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艾新强.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党外知识分子的新特点努力实现高校统战工作的开拓创新[J].中共南宁市委学校学报,2005。5.
[2]张爵玉.高校选拔培养党外干部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1.
[3]蔡幸福.新形势下的高校统战工作[J].石家庄: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
[4]丁来兴,张汝山.把握党外知识分子新特点做好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J].山东大学学报,2003,3.
[5]董智汉,熊思宏.高校党外代表人物培养选拔和安排使用工作再认识[J].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5.
[6]邓大庆.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几点思考[J].孝感学院学报.2003.1.
[7]万继抗.关于做好培养选拔使用党外干部的思考[J].井岗山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