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思品课堂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

2009-08-31孙玉富

文教资料 2009年19期
关键词:有效提问实施策略

孙玉富

摘要:有效的提问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小学思品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有效提高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思品课堂 有效提问 实施策略

课堂提问是联结老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教学技能。“有效”,一般意义上讲是“效率”,从教学上看。是指单位内师生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投入要能产生大的收效。西方学者德加默指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在小学思品教学中,教师提问设计与运用恰到好处,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提问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目前小学思品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认识误区。

小学思品课教师时常低估学生的能力,认为他们不能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想让学生吃“现成饭”,不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解决问题;总想让学生少走弯路,不出问题,而急于给出条件,点明思路,明确引导;总想把问题当场解决,不想留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到实践中探索。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基本停留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对课本表面知识的“破读”、“解剖”。学生获得的仅仅是表层的基本知识和训练的基本技能。至于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新意识等诸多方面。教师基本是“不在意”或忽视。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教学方法上的基本错误,在于假定学生的经验是可以想当然的。”如果对于儿童的生活经验、精神世界、知识状况缺乏持久而深入的观察和体验,则教师的课堂提问将会变成偶然的、盲目的甚至独断的。

(二)教师实践问题。

课改以来,课程观念得到了加强。但在小学,与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比较起来,思品学科还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缺失现象。

1课堂问题过多。“满堂问”代替了传统“满堂灌”,教师提问过于频繁,满堂皆问,结果是教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无味。

2课堂提问时机把握得不到位。思品课大多是兼职教师,一般教师课前很少充分预设,课堂随意提问严重,有时虽提出了一些问题。但不能揭示出知识的本质内涵,或脱离学生的实际。

3课堂提问的方式不当。小学思品课堂。教师在课堂中几乎采用单句、直问式。即教师平铺直叙地陈述教材内容,或教学水准仅仅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一般理解上。提问方式单调,问题简单。提出的问题缺乏思维的价值和教学价值,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4课堂定势现象。(1)对象定势。在小学思品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省事省力。总请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长此以往,大部分学生便失去了兴趣,处于懈怠状态;(2)过程定势。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停留在“是”与“不是”或“对”与“不对”的选择上。没有思考价值,问题解决的方式往往是“即问即答”,缺乏或忽视过程价值。

二、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

(一)围绕目标,循序渐进。

在小学思品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可以要求学生集体回答、个别回答或集体与个别相结合。集体回答时,能激发学生的激情,烘托课堂气氛,但答案唯一,方式简单,缺乏效果,因此,课堂教学时应尽可能少地用集体回答。教师应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合作能力,注意设计问题的层次性,由易到难。具体说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学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好的问题应是紧扣教材重点难点提出来的,但它并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提问,而是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具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个难度必须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跨越的。另一方面,问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既不能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又不能低于学生的现有水平,而要掌握好这个度,教师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设计多种问题,然后通过分别比较找到最适合学生的表达方式的问题。

(二)开展辩论,深化明理。

在小学思品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悬念,或者一些冲突的问题,通过思辨发展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五课《男生女生不一样》,教师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感知男生、女生的差别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矛盾:有人说:男生比女生聪明:有人说:女生比男生聪明,你们怎么看?全班学生根据这个问题迅速坐成了两组,开始了“唇枪舌战”。在探究思辨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思维得到了激活,而且逐渐加深了男、女生差别的认识。

再如同样是本册教材第九课《班级中的“岗位”》,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问题:当干部就是当官吗?你是怎么看的?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了一场辩论,学生通过辩论最终明白了当干部也有辛酸苦辣,当干部更多的是在奉献、付出……学生的思想认识在辩论中得到了强化、提高。

(三)辅助引导。深度推进。

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指出: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的提问即使具有合理的思维空间,但如果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急于推进教学过程,缺少合理的等待时间,也会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吃“压缩饼干”,造成学生“消化不良”、“营养缺失”。

小学思品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根据学生认识特点,小学生更加注意形象的语言、直观画面的动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手、眼等态势语言及活动画面等开展辅助提问,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学生更能沿着教学预设的方向,向纵深发展。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十二、十三课《我们为祖先而骄傲》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编排,对古代的四大发明做专题教学。在专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历史的丰富的图片、考古的文史音像资料,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模拟实践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自读自悟,深切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课堂中,教师的贴切的形象的语言描绘,以及丰富的态势语言将使学生如痴如醉,获得丰富的探索体验和思维愉悦,亲身感受到做一位中国人的骄傲。

(四)对照比较。激活思维。

“反”即唱反调,对教材的内容或形式作否定,或对教材内容作反问引申。于“反”设问,将给学生造成强烈的刺激。

如在五年级上册《班级中的“岗位”》的教学中,一位教师现场进行问卷调查,然后统计得出结论:班级中选择垃圾管理员岗位的学生很少。于是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提问:

“你能说说。班上为什么选择垃圾管理员岗位的人这么少?”

“做垃圾管理员得到的仅仅是这些吗?”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吗?为什么?”

学生在对垃圾管理员的得、失比较中明白:承担垃圾管理员虽然艰辛、劳累,但这是一份责任,同时也是对自己毅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以上这种方法,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己得出结论,课堂效果显著。

三、提问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供有现实性的问题。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把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教师在课堂中获取的反馈信息与预先估计的不一致时,就要通过有效的提问作出调整。

(二)适时适度,把握“问”的教学契机。

“问”是教学的常规武器。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问”的时机,才能在最经济的时间内、在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上进行点拨,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思维不问歇地向纵深发展。

(三)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区别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特个体。但他又是在学校教育这样一个培养模式下生活学习,所以这里有一对矛盾: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而每一个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都是由他的个性、特长所决定的。

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训练要注意每一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差异。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正是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的紧密结合,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关键措施。

猜你喜欢

有效提问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