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现代文教学方法探讨

2009-08-31

文教资料 2009年19期
关键词:现代文主旨品味

陈 骏

摘要:本文以中职语文一、二册现代文为例,从整体感知课文、品味文章语言、理清文章思路、提炼文章主旨四方面来探讨中职语文现代文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关健词:中职教育 现代文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强调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理念。这套教材一改传统旧模式,不按文体设置单元,而是按学习重点组合单元,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各种文体的课文,甚至诗歌、散文等文体的课文组织在一个教学重点之下。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编排既避免了对初中教材的简单循环,提高了学生阅读现代文的兴趣,又重点突出,读法具体可行,增强了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中职教育要承担起衔接初中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任务。要体现职教特色,要培养学生专长。上好中职现代文阅读课。要根据各类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订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不过认真上好每个单元的起始课,做好单元学习辅导,简明扼要地讲清楚单元学习重点,在具体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握和落实单元学习重点,使之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并且通过单元总结深化生发。通过单元综合练习提高巩固,则不失为切实可行的方法。

下面我针对一、二两册现代文的教学方法作一些不成熟的阐述。

一、整体感知课文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整体感知,是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总体把握。阅读文章的第一步,是先了解它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的基本过程一般表现为“整体一部分一整体”,这里所谓的“整体感知”的“整体”,是阅读基本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是一个快速的过程,是一种粗略的阅读,对整体感知的要求不可过高,这种感知往往是宽泛的、粗略的,只要求了解作品的大致内容或作者的基本的思想感情。

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它也要讲究技巧。教材中列举的三种方法,都是非常实用的。

1从题目着手,了解全文。

抓题眼,获信息,窥文意,悟感情,由此入门,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向中国人脱帽致敬》这个题目,形象地折射出“中国人”国际地位的提高,“大胡子”教授的善良与真诚。《乡愁》是游子深眷故土的恋歌,余光中先生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出来的又岂止是乡愁?《绝版的周庄》这个题目,“绝版”深刻内涵,它的形象性,无不极具启发性。

2从文体着手,读懂全文。

虽然这套教材不是按照文体组织单元,但是仍然可以把相关文章体裁的知识运用到整体感知的阅读上来。阅读记叙文,可以利用“四要素”;阅读说明文,可以运用说明方法;阅读议论文,可以利用“三要素”,可以借助论证方法;阅读诗歌借助意象;阅读散文借助“文眼”。

3从诵读入手,感知全文。

诗歌、散文、剧本、小说,甚至有一些语体文,往往“要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不经诵读,怎能感知郁结于诗人和游子心头的渴望和愤懑?“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不经诵读,怎能感知诗人对“精神家园”的渴慕与追求?“——潮涌浦东,连天波涌的建设热潮托起的是一轮希望的太阳!”展现了中华儿女昂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豪迈气概和亮丽风采。“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是的,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表现出教授的“刁钻”和“我”与台湾同学作为炎黄子孙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的非凡的民族气概。

需要指出的是。“从题目着手”与“从文体着手”功夫在阅读之前。而“从诵读人手”则又非快速阅读的功夫。因此,在迅速通读全文的时候,只有“抓住文章的主要话题、材料、关键词句”,才能“粗略地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与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品昧文章语盲

“品味语言,就是指对文章语言加以细心揣摩、辨析,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揣摩,这是对文章的进一步研读。而对语言的品味,又会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领会,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品味语言主要靠积累,靠语感,靠反复思考。品味语言的关键是联系语境,因为语境时时处处干涉语言表达。我们可以通过联系语境,揣摩作者在这里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语境,是运用语言的环境,包括外部语境(指文章以外的语言环境)和内部语境(指文章内部的语言。如文章中心、上下文等)。品味语言可以根据内部语境去推究,联系文章中心,联系上下文,联系相关语句,联系文章的思路。有时也需要联系外部语境去推究,联系社会背景,联系文化背景,联系人际关系,联系社会实践,联系有关资料。

品味语言。具体说,一是推究词句的深层含义、精神实质,二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我们可以从下列四个方面着手操作:

1做好记号、批注,寻找语言揣摩点。

预习(自习)课文时,学生觉得哪个地方需要揣摩、值得揣摩,就作上记号,在空白处写上问题,写好心得,这样有备而学、主动学习,学习收获自然更大。

2把准品味语言的角度。

品味语言时应抓住关键语句,不放过难句,注意句子的深层含义,含蓄的关键语句要揣摩其深层含义,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关键语句要揣摩其真意,富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语句要揣摩其感情色彩。“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作者将铿锵的没有韵味的歌的直露,与白鹭“诗”般的内涵美相比照。

3多作假设比较,深入品味语言。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试将“精巧”与“精致”“精细”“精美”作比较,“精细”不能与“诗”相搭配,“精致”“精美”虽然能够与“诗”相搭配,但结合语境,这两个词都不能包涵对白鹭“小巧”“美妙”“一切都适宜”的描述。

4借助已有的赏析文章,提高语言品味能力。

我们学习文章时,可以自己先揣摩,然后找有关的赏析文章,看看别人的分析,再对比一下,看看自己有哪些差距,从中我们可以领会怎样才能使语言揣摩更到位。教材中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一文就是品味语言的典范,尤其是他对“推敲”的推敲,更加见出联系语境品味语言的功力。

三、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因为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直接体现。文章的思路是连贯的有条理的,无论是记人、叙事、状物、写景,还是抒情、议论、说明,思路都必须清晰、严密;不管文章的内容是简单还是复杂,思路总是有迹可循的”。这里所说的“思路”是指从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它有别于作者在构思、行文、修改过程中的选择性的

不定型的思路)思路表现为结构,结构隐含着思路。理清思路的要求是找出上下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中的思想脉络。

通过分析,把握了文意,才能理清思路。理清思路的目的,是为了真正透彻地理解文章,提高思维的组织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理清总体思路是在分析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探究段落安排之间的道理、规律。

通读全文,粗略了解文章大意,按照理清思路的要求划分段落、层次。《提醒幸福》可以根据人的认识顺序来划分,属于“纵向思路”,《我的空中楼阁》从多个角度来描写小屋及其周围环境,《洛阳诗韵》分别从洛阳古、洛阳美、洛阳绝、洛阳奇四个方面叙写作者的情思,属于“横向思路”。

深入阅读文章,进一步理解作品内容,按照理清思路的要求概括各段中心。抓住“她有……她有……她有……更因她有……”的复沓词语,《洛阳诗韵》从古、美、绝、奇四个侧面展示洛阳辉煌画卷的横向思路便一览无余了。而《我的空中楼阁》则是在“近看”“远观”等过渡性语词中反映出层次关系。

文章的思路由篇章结构得到显现,剖析篇章结构能带动词句语段的理解,进而更加深入地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提炼文章主旨

“所谓主旨,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抑或说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评价和主要的写作意图,亦即通常所说的中心意思。

提炼主旨一般先要通读全文,在了解文章内容和大意的基础上,经过仔细研读,然后再概括提炼。它和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抓住作品中的关键语句,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才能把握作品的重点和精神实质,提炼出文章的主旨”。从注意不同文体的特点人手,从仔细研读全文和寻找关键语句人手,是两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当然还可以比较的方法,以提高把握文章主旨的准确性。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精美的游记,同时又是一篇感人的抒情散文,作品通过对托尔斯泰墓及其瞻仰者对之无比崇敬的描写,赞颂了托尔斯泰崇高而朴素的品格,抒发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仰之情。

文章主旨往往渗透在全文材料之中。《拿来主义》从鸦片战争之前的“闭关主义”讲到当时的“送去主义”,又从“送去”讲到“送来”,然后才正式论述“拿来主义”,通过反复对比,才更加突出其“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的主旨。

文章主旨又往往体现在某些关键语句中。“人类在漫漫的行程中,每一分钟都在向着难以数计的未知的领域进军,都有难以数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开拓道路。于是,历史昂然向前”。这段议论对于揭示《过万重山漫想》的主旨最具表现力,“第一个”无疑成了整篇文章的主题词。

了解作者思想、生平,了解相关社会历史背景,更加有助于准确地概括和提炼文章的主旨。

整体感知课文,品味文章语言,理清文章思路。提炼文章主旨,属于接受性阅读的范畴,是以理解为主的阅读,是中职阶段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培养理解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正是中职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猜你喜欢

现代文主旨品味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主旨演讲
品味桂峰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平淡真实显主旨
品味四季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