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吟在另一个世界的“诗人”

2009-08-31徐玉华

文教资料 2009年18期
关键词:吉诃德塞万提斯骑士

徐玉华

摘要:塞万提斯以不朽的神笔堆砌了一座丰碑,堂·吉诃德这一文学形象闪耀着不灭的光辉。小说以戏谑的文笔在笑料百出的故事中引人深思,而堂·吉诃德性格的复杂与多面正越来越被人津津乐道。堂·吉诃德诗人般的执着近乎疯狂,锄强扶弱的信仰,无处不显露着他陌路骑士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堂·吉诃德疯狂信仰人文关怀

一个信仰。毁灭了人;

一个信仰,铸造了人。

堂·吉诃德,挥霍了一个信仰,却丰富了无数干枯的灵魂。

塞万提斯以不朽的神笔堆砌了一座丰碑,正像文学史上无数灿烂的明星,堂·吉诃德闪耀着不灭的光辉。而他性格的复杂与多面正越来越被人津津乐道。原本借以讽刺16世纪西班牙骑士小说肆虐横行的目的也在喷涌而出的百家争鸣中浸渍着,新的意蕴在它的渲染中锋芒毕露。

小说以戏谑的文笔在笑料百出的故事中引人深思,就像一杯沉郁的酒,饮到酣处更悲凉。一位身材精瘦、面貌清癯、年近50岁的绅士堂·吉诃德,身跨瘦马、全身披挂、手持长矛,与一身村夫打扮、胖乎乎、矮墩墩、骑着骡子的侍从桑丘,带有浓烈漫画色彩感的主仆二人,一疯一傻,饱经世俗的愚弄嘲讽。彼时彼地彼景却令人在此时此地此景中黯然神伤,不是痛恨书中折射的社会不合理现象,不是遗憾书中涂抹的人文主义色彩不够鲜亮,也不是为作者原有的写作意图扼腕叹息,而是哀悲于以崇高精神为追求的人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今,有谁能及一个又“痴”又“傻”的为心中的理想矢志不渝,甚至可以遍体鳞伤,牺牲性命的堂·吉诃德呢?

貌似精神分裂的堂·吉诃德有着双重的人格,冷静中的他智慧、绅士,正常得无法批驳,而一提及骑士道,内心血脉进涌,慷慨激昂,愤愤而谈,立志锄强扶弱,遂三次披荆斩棘,到头来以否定骑士的勃然醒悟而病逝家中。他的理想,他的坚持,他的执着,在一张病榻上随着奄奄一息而消失殆尽,是怎样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原因促使这么一位“偏执狂”放弃了一生追随的信念呢?

也许是叙事者笔锋的一转,也许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许是难得清醒……

一、他是一个游荡在另一个世界的“孩子”

堂·吉诃德怀抱一颗“济世度人”之心,一颗鄙薄陋俗的“出世”之心,带着一股凛冽的傲然正气,企图用自己的信仰和道义来改造这个世界,来恢复“金子的时代”。罗曼·罗兰说,真正的不被世俗所羁绊不是选择逃避来摆脱世俗,而是即使是处于纷扰繁杂的世俗之中,也依然不为这许多丑陋和阴暗所遮掩和埋没,而是无论当你选择远离或是靠近,世俗都不能对你施加影响将你束缚。不管神父,理发师,管家妈的劝诫以及外人对他的捉弄和不解,堂·吉诃德都狂热于自己的骑士事业中。不同于“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圣人闲云野鹤,在“这个铁的时代”。一切在堂·吉诃德的眼中都如草芥。他不离不弃地为自己的灵魂、信仰和道义而活。没有谁能够理解他,到处是艰险与困苦,但是,对于堂·吉诃德来说,生又何如,死又何如?在他的天地里,自有信仰顶天,自有道义立地。堂·吉诃德敢于去追求,他勇敢地昂起头,驾着他瘦弱的驽骍难得,挥舞着他的长枪“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虽然,在这“懒惰压倒了勤快,安逸压倒了勤劳,罪恶压倒了美德,傲慢压倒了勇敢的世纪”之中堂·吉诃德没有成功,但他一心为实现一个现实社会所不容实现的理想而奋斗。

他滑稽可笑。耽于幻想。他疯子般格格不入的行为常被人耻笑,遭人毒打,受人愚弄。他的执着是那么倔强,那么不可理喻。他嫉恶如仇,对妇女平等的相待,见不得牧羊少年被人殴打,听不得被拆散的恋人痛不欲生的诉说,甚至对囚徒失去自由也不能容忍。他固执的象个孩子,一直沉浸在另一个世界中——个不被世俗所能理解的充满抱负与理想的世界。

但孩子也有幼稚的一面。海涅常常为堂·吉诃德的种种失败而伤心流泪。虽然整本书撰写的堂-吉诃德模仿骑士游侠冒险中无不张扬着可笑荒诞的喜剧成分,但这种笑如此残忍,经不住追问。这种“含泪的笑”在主体为理想而找不到出路,自食其果和主体的崇高受到主体的滑稽冲击和否定时,凸现了在喜剧中的悲剧因素。而这种悲剧精神在于目的和方法、主观和客观、愿望和效果的矛盾对立。

鲁迅先生认为“堂·吉诃德的立志去打不平,是不能说他是错误的”。并指出“错误的是他的打法”。他带着幻想中的骑士狂热一路行侠,把风车当巨人,他冲过去刺杀这个坏东西的时候被扫得人仰马翻,受伤倒地;他做的第一件善事就是救安德瑞斯,反倒害得安德瑞斯遭到更残酷的毒打,他也因此受到安的诅咒;把羊群当成人侵的军队,他要扶助弱小却捅死别人的绵羊;无病呻吟地为意中人忧伤憔悴,终夜饿着肚子叹气等等。他所做的往往都事与愿违,头破血流的后果与荒谬的行径彼此对比,掀开骑士梦想破灭的一角,让读者冷静地在行为与结果中对比,突出复兴骑士道德荒谬,让人看到这种观念的荒唐,从而产生喜剧的效果。然而读者并没有勇气去责怪这么一位“孩子气”的好玩角色。康德曾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写道:“一个善良意志是善的,不是因为它的实行或效果,也不是依靠它去想达到某一计划好的目的,而只依赖于这个决定自身,也就是说,它本身是善的。”我们不得不为堂·吉诃德的善意动机所感动,从而原谅他,直至为他从不被挫折打败不向灾难低头的积极乐观坚持不懈而动容。

二、他是一个坚持信念理想,富涵人文关怀的“诗人”

当代苏联著名的“思想型”作家邦达列夫也在他的近作长篇小说《戏》中,大声呼唤为正义矢志奋斗的堂·吉诃德,“现在需要有利用一切场合向人们提出永恒问题的英雄。许多人开头会把他当白痴,但这不要紧,堂·吉诃德是不朽的。”堂·吉诃德不是单纯地“为自己”而活。他是为了崇高的理想,为了他人幸福快乐地活。他果敢的行为,不畏艰险的性格在小说中无处不在。堂·吉诃德的乌托邦不仅表现在追求理想的境界,也体现在“你”“我”不分的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对一帮苦役犯的释放中,他认为他们并没有犯下杀人越货的滔天大罪。就没有必要受到极其残酷的奴刑,而且人人生而平等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对在封建社会中深受迫害的女性尤为关切,并身体力行地为女性伸张正义,称他为女性主义者也不为过。他对意中人杜尔西尼亚崇拜得五体投地。只要他在打斗中得胜,必令人向意中人通报;不论何种美女的引诱、欺骗都不为所动,坐怀不乱,对意中人忠贞不二,堂·吉诃德面对客店里两个妓女的盛情款待。“米戈米公娜公主”的请婚,“公爵夫人侍女阿尔迪西多拉”的故意挑逗所表现出来的忠贞不渝,更增添了其美德的光辉。当得知意中人中了魔,则坐立不安,废寝忘食,千方百计为意中人解除身上的魔法。他也严格恪守诺言要去营救危亡的米戈米公娜公主的家乡。孰不知那是神父与众人的善意的圈套。

堂·吉诃德是基督徒,但他并不攻击异教徒,相反,对于遭受基督教迫害的摩尔人李果德父女充满了同情,还

自告奋勇要帮助他们父女去救女儿的恋人堂格瑞果琉,显出了超越宗教藩篱的宽容;他并不为哪一个君主去开疆辟土,反而对封建血统论及基于血统论衍生出来的等级观念明确表明了否定的态度。他在桑丘上任海岛总督前的那长篇教导里,表达了社会公正尤其是司法公正的理想,无疑是对当时西班牙以至整个欧洲正盛行的宗教裁判所凶残制度的批判。

堂·吉诃德所绽放的人文主义光芒灿烂地播撒在后世的土地上。诗人总是孤独的,心中动情,坚持着信仰,吟着挽歌,诉说着留恋与愤恨,然后彼此相望于江湖。他正象一个孤独的诗人一样在自己的路上播种希望,采撷收获,并不要求回报,自己欢心,自己乐意,无私无畏,只因心中爱恨。然而独自地行走在这样一不归路上,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坚强呢?

三、他是一个荒凉的末路“骑士”

他孤独地行走在他认为的真理路途上,背上行囊,义无反顾。小说中对理想的疯狂接近某种信仰,以致于在读者捧腹的同时,哀叹事与愿违的不近人情。“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破灭。有人说塞万提斯的伟大正是他充满同情地揭示了堂·吉诃德的悲剧性命运。

在堂·吉诃德的精神追求中塞万提斯寄寓了自己人文主义的理想与希望,甚至有些时候,作者更是借堂·吉诃德的口在说自己的话,这种趋向在第二部里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可是,这位有着美好愿望的绅士,除恶扶弱,维护正义和公道的理想,一一在现实的巨石上被击得粉碎。如果我们把对他那些荒唐行动的嘲笑稍微压一压,暂时不去留意这个方面,我们就会为堂·吉诃德那可贵的理想无一实现,为他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竟不能换回一丝半点积极的成果而感到遗憾,感到痛惜,悲剧性也就由此产生了。堂·吉诃德的悲剧在于在一个骑士游侠已成陈迹的时代试图复兴他的骑士梦想,他找不到合适的时代和合适的方式;塞万提斯的悲剧在于在宗教裁判所火刑凶焰炽烈的西班牙及至欧洲看不到人文主义理想喷薄而出的曙光,堂-吉诃德的悲剧也正是塞万提斯的悲剧的曲折表达。

堂·吉诃德想象的虚幻的世界是藏匿在现实的罪恶之下的,同时,小说穿插了许多小故事暴露了社会许多弊病,如男尊女卑,司法制度的不完善,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疯狂的军事侵略,底层农民的艰苦生活等等惨无人道的现象。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要想完成崇高的理想是多么困难。这里不乏作者借堂·吉诃德之名而自我嘲解。塞万提斯深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抱着赤子之心,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深陷囹圄左手残废,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他假借小说之名,以喜剧的戏谑引出自我的悲凉。既是自我嘲笑也是自我解嘲。一方面,塞万提斯嘲笑自己曾经对理想的多情追求和落寞结局;另一方面。他自我解嘲地面对那些能在滑稽可笑的背后寻出作者隐含在其中对理想的执着神往之情的读者们。而他借助的载体就是这么一位可笑又可爱,滑稽又崇高,理想又现实的充满悲喜剧色彩的双面人——首陌路挽歌的歌唱者——堂·吉诃德。

也许我并没有任何资格站在一个审判者的角度“数落”堂·吉诃德。屠格涅夫说过“我们几乎每一个人或接近哈姆莱特或接近堂·吉诃德。”哈姆莱特迟疑的优柔寡断塑造了思想型的巨人,而堂·吉诃德“一根筋”的盲目行动缺乏理智的思维却导致了行动的巨人。在堂·吉诃德疯癫的掩饰下包裹着天才的锋芒,他清醒地指出并批判了时事并声称要改变需身体力行。

堂·吉诃德的骑士之路在现实与理想的冲击下不得不在声泪俱下遗憾中结束。小说最后对骑士的否定并不是对理想的放弃,而是看不到希望后的嘲讽,无奈,一种欲激起有识之士的愤懑,“愈是妥协,愈是能激起革命的呼唤”。

疯狂的性格展现在人物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世界,无论是内心还是外在。他虽活得真切,活得自己,活得疯狂,积极乐观执着不懈却不象一个亡命徒只为利益,他毫无私利之欲,贪婪而狡黠的桑丘也被主人的付诸一掷而涕泗横流,忠心耿耿。但即便是这样的人,也时时处在牢笼中,不曾有自由的选择。因为现实是残酷的,他一直被矛盾所扼制着喉咙,难以呼吸。于是乎,他的性格在隐约的对比中透露着悲喜剧参杂,滑稽与崇高,可笑可敬,可怜可爱的气质。

一个具有时代颠覆意义的人物在塞外提斯的叙构中熠熠生辉,以致于堂·吉诃德超越了时空,超越了阶级,超越了国界,带给人类数之不尽的价值体验。他美的令人热泪盈眶,颤栗发抖,他的局限,他的光辉,他的疯狂总让人有意外的感悟。有人说,要想获得左右逢源,先学会自嘲吧。这是富有幽默感的最佳体现。也许,小说最最凝重的色彩莫过于结尾的自我否定式嘲弄。希望渺茫中附之轻蔑的一笑。多么深刻!多么悲壮!

诗人是坚持信仰的。堂·吉诃德就是这么一个诗人。无论如何,在面对利益熏天的今天,为了生存,我们是自由的吗?到底是如入无人之境的先改变环境还是适应环境求得苟安?心中最纯洁的地方是否依然如初?理想是否依然坚定?我们还能否在道德面前审判自己?但我想堂·吉诃德却是问心无愧的。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58

[2]邦达列夫,戏,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164

[3]屠格涅夫,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465

猜你喜欢

吉诃德塞万提斯骑士
塞万提斯:一生逆境,一生奋斗
塞万提斯:一生逆境,一生奋斗
对抗大帝国的骑士
克里夫兰骑士
塞万提斯:悲喜人生胜过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传奇之走火入魔
论《堂·吉诃德》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西班牙找到塞万提斯遗骸
论夏洛特·伦诺克斯《女吉诃德》中的“逃离”意象
New Enem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