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的真诚
2009-08-31王丽
王 丽
摘要:《创业史》以其宏大的叙事和厚重的历史感成为十七年文学中的重要成就之一。小说的主要特征是虚构,它的真实性只需要基于作者情感的真诚,在此基础上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分析《创业史》中人物形象及主要情感取向,并以此来关照作者柳青在文中的情感叙述。
关键词:《创业史》柳青虚伪真诚
《创业史》以其宏大的叙事和厚重的历史感成为十七年文学中的重要成就之一。小说的主要特征是虚构,它的真实性只需要基于作者情感的真诚,在此基础上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柳青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主观上一直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并坚持生活是创作的基础。早在他早期写作短篇小说的时候就曾于1939年下半年到次年的上半年在部队生活战斗了近一年,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后来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坚持在黄浦村生活。从主观上看,柳青的创作态度无疑是真诚的。但出于各种历史因素、时代因素、个人思想因素的影响,这种主观的真诚在一步步走向客观上的虚伪,这种真诚也只能成为一种虚伪的真诚。
关于《创业史》的创作意图,柳青曾明确提出,“《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他的创作意图太过明确,目的性太强,试图图解政治的功利性必然导致写作过程中很强的主观性,影响了对现实生活客观上冷静的描写。主题先行的创作观也直接导致了他对人物设置上采用的阶级分析理论,把人物简单地分为左中右。主流倾向和非主流倾向。使小说的情节发展从根本上失去了偶然性和独特性。文学创作的主题自由度受到限制,作品所描写的生活真实性也必然受到质疑。在《创业史》的情感叙述中,柳青的激情掩饰了主观真诚与客观真实的背离,在这种无意识中更走向了对政治,对马列主义的迷信,主观近似虔诚的真诚走向了虚伪。
爱情的异化
柳青在创作上认同于恩格斯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学说,尊重生活的原型。作为“三红一创”中的《创业史》是一部描写社会主义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小说,是社会主义革命文学的红色经典。这些为政治书写的红色经典并没有刻意描写爱情,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逃避爱情。《创业史》中的爱情描写寥寥无几,而且这些关于爱情的叙述并非是描写爱情本身。而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或者是因为爱情是描写青年男女生活时不可回避的环节。
梁生宝是《创业史》中近乎完美的主人公,他不可避免地成为爱情发生的焦点。每个女性在他生命中出现的时候,他的理性总发挥主导的作用,“共产党的理智,显然在梁生宝身上克制了人类每每容易放纵感情的弱点。”梁生宝拒绝了别人爱情的同时也拒绝了自己的爱。
童养媳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摆设,她没有得到过梁生宝的任何的感情,也没有和梁生宝正式结婚。她的身份作为旧中国的产物而出现,她又在新中国以死亡的形式匆匆消失。她的出现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意义,甚至连一个名字也没有,她的死亡给了梁生宝一个理所当然的理由去让生命中出现另外一个女性。柳青对她的人物设置是冷酷的。梁生宝本该寻找的是爱情,但是在一个没有爱情的书写中,作者不断压抑他的情感和欲望,凸现其英雄主义人格的魅力,使梁生宝身上本该有的爱情发生异化,让他不断寻找的只是一个可以和他一起思想进步的结婚对象。
徐改霞是在爱情层面上出现在梁生宝生命中的第一个女性。她是一个新式的农村姑娘,敢于和旧式的包办婚姻做斗争,是一名优秀的团员并不断要求进步。她深爱着梁生宝,鼓起勇气不顾尊严去表白。梁生宝也喜欢她却还是拒绝了她,主要是因为事业还没有成功。梁生宝以群众事业为重的选择是崇高的,也是作者对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信奉,现在看来却是有失人性的,梁生宝失去了年轻人应有的激情与冲动,缺少了生活的真实感。改霞的爱情也只是时代激情的表现,她爱梁生宝是因为他政治上的优秀和进步。她在犹豫是去工厂当工人还是留下来和梁生宝在一起,判断的标准完全是梁生宝是否足够优秀。她一面崇敬相信郭振山,一面爱慕梁生宝,郭振山眼中的梁生宝是不好的。所以她痛苦。尽管经历了痛苦的思考,她的爱仍然是盲目的感性的。徐改霞和梁生宝对待爱情的思想有着相同之处: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永远是政治上的不断进步,爱情只处于边缘的地位,两个人在一起并非为了爱情本身,更多的是为了两个人更好的进步。所以当他们“失恋”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痛苦,他们把心情寄托在更高更远的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理想之中,这种崇高的理想会照耀他们不断前进。
柳青塑造了一个高大全形象的梁生宝,又为他塑造了一个高大全形象的女性刘淑良。他们是同一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感情目的性很强,还没有相爱就直奔婚姻的主题。没有任何的感情基础,甚至没有见过面,刘淑良便喜欢梁生宝,她的喜欢是从别人讲到生宝的优秀开始的。这是政治上优秀的吸引。作者对政治对党的虔诚信奉已经成为衡量爱情的标准,本该属于爱的东西发生了异化。
柳青一直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文艺创作的指南,在梁生宝的爱情方面,给了他一个性禁忌的性格特点。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氛因中,性爱成为衡量一个英雄道德人格的重要尺度,作者也是这样对待梁生宝的。一次次把爱情摆在他的面前。又一次次让他忍痛去压抑内心的感情,仿佛这样就是对英雄的考验,对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虔诚。梁生宝的禁欲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文化人格心理的外化。
柳青对爱情的描写是冷漠的,只把它作为无意识中涉及到的生活的一部分。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无爱的环境中,按照亘古不变的传统习惯生活着。时代政治的一次次说教形成了他们固定的思维模式,包括对待爱情这种最个人化的东西也带有了无产阶级革命政治的思维。柳青在主观上真诚的书写生活,他对待爱情的漠视只是更加强调政治生活的伟大与崇高。而一样崇高的爱情只能成为禁欲年代的虚无。爱情打上了政治革命的烙印,在今天看来是那么遥远而不可接受。功利性强调政治。使人物变得平面而单一化,主观真诚的描写在客观上变得虚伪。
创业的激情
如果说对爱情的叙述是柳青的一种无意识的介入,那么他把全部的激情都放在了对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道路全民创业激情的描写上,对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空前高涨的激情是贯穿于全书始终的精神内核。
所有的时代激情总是推动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创业史》的开篇便叙述了发家力量在农村的恣意蔓延,农民们被自由竞争、发家致富的念头深深吸引着。整部《创业史》不仅是梁生宝带领贫农们创社会主义大业的创业史,也是每个普通人的辛酸创业史,但作者本意是强调前者。梁生宝带领贫农们进山割竹卖钱,带领贫农们组织互助组、合作社,困难重重,异常艰辛,但是大家满怀着激情,度过了一时的生活困难。梁生宝怀着的是不畏艰险不顾个人利益得失的社会主义理想的激情。
整部作品洋溢着每个人创业的激情,粱生宝的激情和所有人的激情一样都是源自创业。本质上没有什么不
同,但在当时特殊的时代话语下,梁生宝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激情被赋予了崇高的意义。柳青要高扬的是这种革命主义的创业激情,并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梁生宝的人格不断提高。把这种激情推向了极致。这种粱生宝人格上的共产主义激情必然破坏他作为一个人,一个芸芸众生的真实性,成为政治说教的化身,同时也成为柳青政治抒情的代言人。作者的思想和叙述都被淹没在时代的激情中。历史的本真越来越主观化。“而《创业史》第一部中梁生宝的互助组亦从孤立开始,许多农民排斥梁生宝对互助生产的热情。不过,在小说中,农民们的不安,在小说中被归结为落后和自私。这就显示出梁生宝的‘创业。已经超出了纯粹的经济活动,其重要意义在于,农业合作化运动将以根除农民的私有观念为第一目标。“‘作者赋予了梁生宝的作用已超出了作为一个普通人所能承担的范围,脱离了生活的真实情感。
党的光辉形象一直徘徊在梁生宝的思想中,也一直徘徊在整部书的叙述中,它是梁生宝精神的原动力,是他激情的源泉,激励着他不断为社会主义革命事业而奋斗。“这个年轻庄稼人决意学习那些具有远大精神目标的共产党人,胸怀宽广,把人们对自己重视不重视,看成与自己根本无关的事。”“现在,他在这个深山丛林中走着,对革命的道理,又有了新的发现,脚步多么地带劲阿!生活真有意思,他热爱生活!””作者所批判的梁三老汉在小农经济下形成的农民自私狭隘的思想在梁生宝身上不可能完全褪掉,而他对共产主义精神的信奉却成了一副精神上的万能良药,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解决遇到的问题。对共产主义信仰理想化并不断拔高,脱离了真实的生活,在英雄人物身上的作用屡试不爽,必然使社会主义革命的热情成为发烧时代的激情。柳青并没有深入到生活的本质。柳青的文化水平不高,又长期坚持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作为一个红色作家这一身份背景限制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思想观念的影响决定了他看世界必然用阶级的观点、政治的观点,他不可能超脱出时代的局限,只能在激情时代过分渲染理想化的激情。
同时,把社会主义革命的激情作为衡量一个人进步与否的唯一标准和价值取向必然有损生活原本丰富多彩的本相,也造成了人物塑造的类型化。高增福、冯有万在入党会议上的讲话真诚、激昂,人党的过程就是不断改变本身自我的性格向政治上的要求不断靠近的过程,他们的关于党关于政治的讲演;他们的思想千篇一律。随着思想的不断成熟向着梁生宝不断类型化。柳青图解政治的目的性使其在创作过程中主观性不断加强。《作证》(柳青的剧本)中的一句台词“郑声刚要开口,看到了田邦元那赤诚的目光。这场面分明是在送别老红军。”柳青对共产主义的信奉已经走向了“赤诚”,这是一种近乎迷信的真诚。
人性的缺失
周作人早在五四时期已经提出文学是人的文学。在任何的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都应该基于人性这一基础,离开了这一基础,再完美的形象也失去了艺术本身的意义。主人公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能是一个高大的人,柳青距离时代政治太近,站在政治的立场来写作品忽视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本质的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不同的个性。
对人物的设置采用了阶级分析的方法。忽视了人性的特征,也导致了人物的失真。把里面的人物提炼出来进行归类、概括、分析,不难看出人物设置上的种种弊端。《创业史》中一边是正派人物,他们正直、无私、机智、勇敢,致力于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另一边是反面人物,他们自私、保守、政治觉悟低,致力于个人发家。反面人物有富农姚士杰、郭世富;致力于个人发家的老党员郭振山;中农梁大老汉;小农意识严重的贫农梁三老汉;国民党遗留兵痞白占魁,他们虽然成份各不同但是他们在情节中的作用都是相同的:他们都为正面人物的发展进步构成种种障碍,正面人物在排除障碍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同时也改造了反面人物。众多的反面人物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只是为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服务,丧失了其作为人的更多的独特的一面。正面人物也是一样。遇到问题,排除万难解决问题,并获得很好的效果。两部的《创业史》总是按照这一固定的故事模式发展,或者是大故事中套着小故事,或是几个故事连续进行。不断循环重复,只是原因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不同,模式却不变。这就构成了故事的单调性和模式的重复性。人物缺乏了人的观念,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而是按照政治的需要强调当时的历史合理性。作者设定了既定的框架,把故事的人物、时间、地点、情节套入其中,以单一的阶级斗争安排人物及其冲突,这种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具有虚假性。
素芳是小说中的一个特殊的女性。素芳的悲剧是罪恶的旧社会造成的,她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一个人的过去不管多么悲惨总能引起别人的怜悯和同情,但女人的失去贞洁是不在其内的,这只会引起别人的不屑和鄙视。周围的人对待素芳的这种态度,作者并没有加以批判而是肯定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的残留物在当时普遍存在,也限制了作者的写作思想。梁生宝这个近乎完美的形象,他对待所有人的态度都是宽容的,而偏偏对待素芳除外。作者甚至安排他不顾众人的反对吸收国民党残留兵痞白占魁人社来表现他思想的进步,走在大众思想的前列,然而他面对素芳是一切的宽容与进步都消失了。他和别人一样是不屑和鄙视,素芳向梁生宝表示过好感,生宝并没有开导、帮助、改造她,而是拒之千里,把她向堕落更推进了一步。素芳最终在无尽的泪水中遗忘了过去的不幸,走向了不断追求思想进步的光明道路。这个结果是作者的价值取向。党的组织不会遗忘、丢弃任何一个人,个人的性格发展也要符合时代政治的要求,一种理想社会的状态。在整部小说的叙述中,叙述人的作用在逐渐减退,马列主义价值标准的政治叙述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不断指导人物向着更光明的方向前进。
如果说爱情和激情的情感叙述还是柳青主观上的真诚与客观上的真实相背离的话,那么人性的缺乏完全是作者的无意识,作者自身已走向了对政治对马列主义的迷信。正如陈思和和王晓明所讲到的“《创业史》暴露了一个怎样理解生活‘本质的问题:或者强化自己对人生的切身感受,由此形成对这种‘本质的悟知,或者以现成的政治定义为依据,虚构出一个教条式的本质来——不幸的是柳青基本上走的是后一条路。”
柳青是一位虔诚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文艺指导的作家,是一位虔诚书写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理想英雄的作家,主观虔诚的书写却带来了时代还原的虚伪。尽管如此《创业史》仍然是那个时代的优秀之作,柳青属于十七年那个时代。
参考文献:
[1]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延河,1963,8
[2]柳青,创业史,陕西人民山版社,1978:549
[3]余岱宗,“红色创业史”与革命新人的形象特征——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题材小说为中心,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2
[4]柳青,创业史,陕西人民山版社,1960:347
[5]柳青,创业史,陕西人民山版社,1960:348
[6]柳青,作证,北京山版社,1980:37
[7]陈思和,王晓明,主持人的话重写文学史,上海文论,198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