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冥通记》量词研究
2009-08-31周素贞
周素贞
摘要:本文以《周氏冥通记》为研究对象,对书中量词的使用情况进行细致的描写与分析,旨在展示《周氏冥通记》中的量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使用情况。《周氏冥通记》中大多数量词与名词搭配比较固定,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的一般特点。
关键词:《周氏冥通记》 量词 研究
一、前言
《周氏冥通记》(以下简称《周》)共四卷,作者陶弘景(456-536),丹阳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人,所记之事发生在梁天监十四年(515年)。《周》书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当通俗,包含较多的口语成分,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语言的一部重要书籍。但前修时贤对这部书的语言研究不多,我们以此书中的量词为研究对象,希望对汉语研究作出贡献。
我们对量词的分类主要借鉴了刘世儒和太田辰夫两位先生的分类方法,对量词分类如图1:
二、计量名量词
1专用计量名量词
(1)表示长度单位的,共5个:寸(5)、尺(6)、里(2)、步(2)、丈(2)。例如:
日中后,其舅暂还庙,忽见步廊竹根生一笱,三寸以上分为两条,并抽筠箨,齐长三寸。(48页)
又眠,未熟,忽见一人,长可。七尺,面小,口鼻猛……(49页)
九月八日,梦与赵丞共游易迁、童初二官,二宫相去可五六里。(75页)
疑此龟犹当是,而数百步来此积茅中,第恐有以也。(48页)
九月二十九日,梦见天西北有一物,长数十丈……(75页)
(2)表示容量单位的,共3个:升(2)、斛(3)、斗(5)。例如:
恒垂帘掩扉,短人入室,烧香独住。日中止,进一升蜜餐。(46页)
保命云:“尔何意顿取人三百斛谷?”(78页)
右二物,细切芝竟仍以玉浆一斗,渍之。(81页)
(3)表示重量单位的,只有一个:斤(1)。例如:
九茎紫菌琅葛芝一斤。(81页)
2借用的计量名量词
《周》书中一共有3个:束(1)、扎(1)、封(1),都是借用处置动作。
(1)“束”本义为“捆缚”,《说文·束部》云:“束,缚也。”借作表示捆在一起或聚在一起的东西。例如:
文幸云:“十一六日烧两束书,可百余纸,不听人见。”(47页)
(2)“扎”做量词由“捆缚、缠扎”义借用而来,表示捆缚缠扎在一起的东西。例如:
函令人委屈科检诸箧蕴,庑睹遗记,而永无一扎。(47页)-
(3)“封”做量词用作封缄物,由“封缄、裹扎”义借用而来。例如:
又寻所烧者,定当非此例,无容一封,一焚故也。(47页)
三、计数名量词
1文章书籍类,共4个:函(6)、条(80)、卷(7)、篇(1)。例如:
于书案上得四函书,并封题,上皆湿。(47页)
又从今年八月至十月,都不复见一条。(47页)
今谨撰事迹凡四卷,如别上呈。(48页)
云云道德二篇,实道书之宗极。(75页)
2用于称量屋舍的,只有1个:间(14)。“间”用作量词由“间隔”义引申而来。例如:
虽建三间粗屋,经时未毕。(46页)
住庙住屋唯有三间住,东一间,西二间,亦安丙冯坐蛰,有香火也。(46页)
3用于称量植物的,共3个:株(1)、条(1)、竿(1)。《周》书中“株”用来称量柏树,“条”、“竿”用来称量竹子。“茎”用来称量紫菌琅葛芝。例如:
周所住庙,庭埴有数株大柏树,其户前一树甚丰茂。(48页)
日中后,其舅暂还庙,忽见步廊竹根生一笱,三寸以上分为两条,并抽筠箨,齐长三寸。(48页)
此犹是一竿竹,唯中突两边凹耳,未尝有一竹而分为两笱,共本各末者。(48页)
4用于称量形状的,只有1个:片(2)。“片”的本义是“木片”,《说文·片部》云:“片:判木也。”木头切分开即成片状,由此引申,可以量成一切成片的东西。例如:
须臾气绝,时用香炉烧一片薰陆,如程豆大,烟尤未息,计此正当半食顷耳。(47页)
右一条七月二日夜受记,书四小青版。又一片续后。(66页)
5“番”,用来称量成张、幅的东西。《周》书中出现4例,用来称量纸张。例如:
右从目录凡用墨朱黄三色书大度白及细麻纸合十六番。(81页)
八番白,八番色。(81页)
大凡四卷真本书,杂色合六十五番,或真或草行。(81页)
6“种”,用作量词表示类别。《周》书中出现1例,用来称量灵芝。例如:
云云夜光芝是句曲五种芝限。(73页)
四、动量词
动量词是用来计量行为动作单位的量词,主要用来明确行为动作的次数或者凸显行为动作的方式,而不涉及行为动作的状态。
1“过”,专用动量词,是专门用来计量动作行为的量词。《周》书中出现4例。例如:
尔已经三过上仙,其中或犯非法,而复落去。(60页)
止闯此一过,而云:“屡有跪请,是所未究。”(66页)
2沸,借用的动量词。在这里,我们认为“沸”是动量词,采用汪维辉先生的观点,“从《要术》“沸”字的全部用例来看,我觉得把“沸”看作动量词是能成立的”。《周》书中“沸”用作量词只有1例。例如:
至明日午时,又以铜器盛煎之,令火齐器底,勿令火艳出器边也。得三沸,竟又内玉浆……(81页)
3“杵”,借用动量词。“杵”,本义为舂捣谷物、药物及筑土、捣衣等用的棒槌,由此借用为量词,表示次数。《周》书中出现1例。例如:
又以药滓置木臼中,捣三百二十杵,纸裹令密。(81页)
五、结语
《周》书中量词与名词搭配固定,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使用的一般特点。“名词+数词+量词”的格式仍然占优势,但“数词+量词+量词”的格式也已经占一定的地位。此书中量词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当然书中还有不少数名直接结合的形式,那是因为在《周氏冥通记》成书的年代,虽然量词进入了初步成熟阶段,但毕竟仍处于过渡期,因而会有不合规范的现象产生。但从《周》书中的各类量词使用情况来看,已经初具构成现代汉语量词体系雏形的条件。
注释:
①汪维辉著,《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42.
参考文献:
[1]程荣.量词及其再分类.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2]董志翘.试论《洛阳伽蓝记》在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语料价值.古汉语研,1998,(2).
[3]何乐士.《左传》的数量词.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1.
[4]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中华书局.1965.
[5]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3).
[7][日]太田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8]陶弘景等撰_周氏冥通记.正统道藏(第九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
[9]汪维辉.六世纪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一以《齐民要术》与《周氏冥通记》为例.中国语文,2007,(2).
[10]汪维辉.《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1]张延俊.也论汉语“数·量·名”形式的产生.古汉语研究,2002,(2).
[12]张帜.古汉语量词源流概说锦州师院学报,1991,(4).
[13]朱千波.古代汉语中的物量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