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的超越

2009-08-31

文教资料 2009年19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亨利詹姆斯

王 丹

摘要:本文选择了詹姆斯在不同时期塑造的三个女性形象:《黛茜·米勒》里的黛茜、《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伊莎贝尔和《金碗》里的麦琪,在道德批评的基础上,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研究和对比,这三个人物在伦理上的一种发展和超越,从而得出作者在不同时期,对社会伦理的标准探讨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关键词:亨利·詹姆斯 文学伦理学 伦理道德

19世纪后半期,随着内战以北方军的胜利结束,美国的劳动力和市场问题得到解决,工商业得到空前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随着疆土的迅速扩张,美国的经济似乎处于全盛时期,恰如马克·吐温描绘的“镀金时代”。在这里,传统的理想主义被抛弃,社会习俗、道德习惯都被置于不顾。LlJ因此,许多现实主义作家认为文学应当正视、如实反映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从而突出道德的社会地位。亨利·詹姆斯就是这些作家当中的一个,而和其他作家不一样的是,詹姆斯在他的作品中,对道德的强调与重视更为,“他努力使生活中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能借助于高度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亨利·詹姆斯是美国19世纪后半叶小说家,他在小说里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如中篇小说《黛茜·米勒》里的黛茜、长篇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伊莎贝尔和《金碗》里的麦琪等。这三个主人公都天真纯洁、美丽聪慧,有着独特的个性。她们都符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道德标准,符合柏拉图的有关“好人”的哲学理念一“正直、儒雅、好学”。但是,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就会发现她们的行为或思想在很多地方、很多时候是不符合当时,甚至不符合现在社会的伦理道德的。

在罗马,黛茜与一个名叫乔万尼利的意大利男子打得火热。黛茜还与她的朋友沃克太太约定,将带她的意大利朋友去参加沃克太太的社交聚会。之后,黛茜便在“车辆、行人、漫步者极多”的时分,由温特伯恩陪伴去见在大街上等她的乔万尼利,打算一起前往品钦花园散步。黛茜把两个青年男子分别向对方作了介绍,然后便在两人中间徐徐漫步着,一路谈笑风生。这在当今社会也许不足为奇,可是在19世纪的欧洲,在维多利亚时代,这种惊世骇俗之举必然被视为伤风败俗的行为。在欧洲旧世界里,妇女的行动受到陈规陋习的束缚和压制,已婚女子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露面,身边得有丈夫跟着,以保持尊严。而像黛茜这样一个未婚女子,如果没有女保护人的陪同,更是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随意与男人相伴而行了。更何况黛茜的行为还要过分,由两个男人,还是陌生的男人,相拥而行。很明显,黛茜的行为已经严重地违背了当时欧洲的伦理道德了。在黛茜身上,存在着一种混合的性情:她表面上是无辜的,可她同时又是无知和鲁莽的。生于长于美国的黛茜,根本捕捉不住欧洲这一充满了经验的土地上的世故。如果黛茜能去适应她所处的新环境,她也许就可以和在她的祖国一样,生活得很快乐。不幸的是,她美国式的道德观阻止了她这样做。又比如说沃克太太在看到黛茜的行为后,为了挽救她,驱车前往黛茜在的大街,希望把她带回家去。在几次善意地劝说无效后,沃克太太要求黛茜上她的车,结果黛茜回答道:“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这么死板的话!如果这样是不成体统的,沃克太太,那么我整个人就是不成体统的,那你就该不理睬我。再见;我希望你一路顺风。”沃克太太的好心被黛茜浪费了,也被黛茜伤害了,暂且不说黛茜的举动在当时的欧洲社会是怎样得不合适,即使是在现在的社会,这种行为也会被认为是没有教养、不懂礼貌的。甚至我们可以说,黛茜最后的“凋零”根本上是由她的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所导致的。

而伊莎贝尔,虽然在欧洲的行为要比黛茜收敛许多,但是她居然拒绝了富有的沃伯顿勋爵、能干的戈德伍德,却接受了奥斯蒙德,一个“没有职业,没有名声,没有职位,没有财产,没有未来,没有一切”的人,一个所有求婚者中最可能不仅毁掉她的自由而且毁掉她个性的人。当然,她的这一选择也并没有触犯到他人的利益,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不顾一切,这在当今社会也是常有的。可是她的选择是所有人反对的。她的姨妈阻止她,她的表哥劝说她,沃伯顿勋爵和戈德伍德苦苦地追求她,可这些都没有使她放弃自己错误的选择。而且所有的人都知道,奥斯蒙德是非常不合适的人选,他娶她只是为了她的财产,而只有她被奥斯蒙德虚伪的外表所迷惑了。她情不自禁地想他就是她的梦中王子,决心与他共同步入神圣的婚姻殿堂,为他奉献自己的一切。然而,她却就这样伤害了所有爱她的人,也许她对于自己的结婚怀着很好的目的,可是这却导致了很坏的结果,即她最后的悲剧。她最初的自信看来是一种轻率和幼稚;嫁给吉尔伯特·奥斯蒙德的决定表明她无可挽回地上了当;无力弃绝奥斯蒙德也没能公然反抗他,只能说明她的儒弱。归根结底,最后悲惨的结果虽然不是伊莎贝尔一手酿成的,但是与她的自由观和个性密不可分的。直到最后,她才认识到:在这样一个走向毁灭的世界中。自己幸福的破灭是一场很自然的灾难。

而麦琪,因为母亲去世,从小和父亲相依为命,所以她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和父亲在一起度过的。婚后,麦琪不想让父亲觉得受到冷落,因此,更多地与父亲在一起,照顾父亲,尤其是小王子出生以后,父亲亚当更是取代了丈夫阿美力购的位置,常常与麦琪和小王子呆在一起,在其他人的眼中,形成了一种半乱伦的、畸形的关系。例如,兰斯夫人就认为,麦琪应该像其他女人一样更多地与丈夫呆在一起,而威威先生(即亚当)的大门也应该向其他女性敞开。兰斯夫人的到来他们意识到了这一点,麦琪也发现自己和父亲把其他人拒之门外,实际上使他们自己沉浸在自恋的情绪当中。于是,她建议父亲娶她的同学夏洛特。而她的父亲为了取悦女儿,也就真的娶了夏洛特;可是他们谁都不知道夏洛特曾经是阿美力购的情人。虽然他们采取了行动,让他人也进入他们的生活,可是实际上,父女俩仍然保持着他们的“默契”而不是建立新的自我之间的关系,所以在他人的眼中,他们的关系仍然不正常,仍然是乱伦的。显然,麦琪虽然并不想,但是她的行动在别人看来却是违背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结过婚的女人,不论是在什么时代,都是应该多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而不是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多于和丈夫在一起的时间。正是她的这一违背伦理,导致阿美力购和夏洛特的旧情复燃,最终私通。其实,像他们这种情况,被他们弃之一边的配偶,即使不是旧情人的关系,也自然地会结成同盟,发生通奸,出现实际的乱伦。显然,麦琪虽然并不想,但是她的行动在别人看来却是违背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这样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严重的,即使是在现今的社会,这样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

但是如果我们把三个女主人公放到一起进行和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女主人公伦理道德的一种发展与超越。

在沃伯顿勋爵住在花园山庄时。有一天晚上,花园山庄的主人和客人在愉快地交谈着。时间不知不觉地就到了深夜了,那晚,杜歇夫人提醒伊莎贝尔该去休息了,可伊莎贝尔意犹未尽,杜歇夫人像《黛茜·米勒》中的沃克太

太一样进行干涉了。可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当伊莎贝尔最终跟随姨妈上楼去休息时,她们进行了一小段对话:

“你当然会对我的干涉感到恼火。”杜歇夫人说道。

伊莎贝尔仔细考虑了一下之后,说道:“我并不感到恼火,只是有些意外——非常困惑,留在客厅有什么不妥吗?”

“噢,不,在这儿,在体面人家,年轻女孩是不能单独和男人待得太晚。”

“您告诉我这些太对了,”伊莎贝尔说道,“我不懂,但我很高兴知道这些。”

“我会常提醒你的,”姨妈说道,“无论什么时候我看见你行为过于任性,我都会提醒你。”

“恳请您这么做!……”

同样是善意的提醒,同样是为了自己好,可黛茜和伊莎贝尔两人采取的态度却完全相反。一个根本不听,另一个非但不恼火,还恳请自己的姨妈时常这样做,以便她可以知道这些以前她所不知的习俗礼仪。如果黛茜像伊莎贝尔一样乐于学习,那么她便不会以一种些许无知和粗鲁的形象展现出来,也就不会客死异乡了。

而在故事的结尾,伊莎贝尔选择回归罗马,也体现了伊莎贝尔为他人着想的一种伦理思想。当时欧洲社会所盛行的是边沁和穆勒的功利主义的伦理思想。而伊莎贝尔体现的恰恰是穆勒的伦理思想,因为穆勒的伦理思想中包含有利他的因素。穆勒不仅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每个人的道德行为准则,而且把牺牲自己的福利而获得的高尚道德看作是最高的幸福。伊莎贝尔重回罗马,就是穆勒“把牺牲自己的福利而获得的高尚道德看作是最高的幸福”伦理思想的体现。伊莎贝尔虽然不得不重回罗马,可是在经历过生活的严峻考验之后,她已经明确意识到:自由同时也是一种承担和责任,“一个人必须接受自己行为的后果。当着全世界人的面我嫁给了他,当时我未受任何约束。再没有比那更慎重的考虑了,我已不可能改变”。生活对于伊莎贝尔来说,依然是痛苦的,可是她却在痛苦的背后看到了因美德上升而所得到的幸福与希望。伊莎贝尔回到奥斯蒙德身边:第一,对她自身而言,是她个人追求快乐和幸福的体现,虽然她回到的是自私、虚伪的奥斯蒙德身边,两人之间也毫无感情可言,但她成熟了。在心理上,她已站在新生活的起跑线上;在思想上,她变得更为自由了,因而也更为快乐和幸福;第二,对帕茜来说,伊莎贝尔的决定有利于帕茜的幸福,帕茜需要她;伊莎贝尔对帕茜的教导,会使帕茜成为像她一样纯真、善良而又富于道德感的姑娘,而不是像她亲身母亲莫尔夫人那样奸诈、工于心计的人。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伊莎贝尔牺牲自己的福利所带来的结果;第三,对于莫尔夫人,她也会因为伊莎贝尔的选择而感到幸福的,因为她一开始“谋划”这场戏,就是希望伊莎贝尔的到来,能给自己的女儿帕茜一份丰厚的嫁妆;而现在,她的愿望也因伊莎贝尔的决定而有望实现。

但是,伊莎贝尔也并不是就完全很好了,她置身于古老的欧洲文化氛围,无形中又接受了欧洲的传统价值观念,她向往自由,然而她缺乏冲破传统约束、抛开顾虑大胆追求自由的勇气,同时并不反对社会的正统权威强加在女性身上的传统价值及品德规范。正是她这种对传统的价值既肯定又否定的矛盾使她深陷传统势力的泥淖。

而在麦琪身上,在延续了伊莎贝尔这种利他的功利主义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又明显地展示出由于具有较高道义而承担四人之间被破坏的道德次序的一种高大的形象。她一方面开始关心丈夫,了解丈夫,并对之报以持之以恒的信任,使丈夫回心转意;假如她发泄“直接的报复性的观点、怨恨的权力、嫉妒的怒火和激情的抗议”,那将“意味着放弃他们(夏洛特和王子)”。放弃他人,就意味着放弃两个家庭。显然,她不愿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另一方面她采取了两面的态度,既同情夏洛特的痛苦,同时与她说话又缺乏诚意。其实麦琪这样做并不是出于报复,而是替夏洛特着想,给夏洛特留面子。她不想使夏洛特感到难堪和紧张,而这就是麦琪的“我为他人”的思想在起作用,这是一种无私与大度的表现。而这引起的最终结果就是威威先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和夏洛特回了美国。而麦琪和阿美力购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麦琪很聪明。她轻易地解决了伦理上的难题,既孝顺了父亲,又挽救了自己的婚姻。

我们可以看出。詹姆斯在作品塑造黛茜、伊莎贝尔和麦琪这三个主人公时,虽然赋予了她们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从发展过程上看,她们不论是人物形象、道德观、伦理观还是个人素养都是在层层递进、不断提高的,这显示了詹姆斯在不同时期所持有的不同道德标准。从黛茜到伊莎贝尔,再到麦琪,我们发现,詹姆斯的思想是在进步的,要求也是在提高的。他希望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来唤起人们对于伦理道德的重视,以此改变社会中“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缺乏同情心”、“冷酷无情,极端自私”的现象。在这样的一个行为过程中,他本人的伦理观是在不断超越的,就好像他的作品一样。

参考文献:

[1]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95.

[2]聂珍钊.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16,25.

[3]亨利·詹姆斯著.赵萝蕤,巫宁坤,杨岂深译.黛茜.米勒.亨利·詹姆斯中篇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8。45.52.

[4]亨利·詹姆斯著.吴可译.一位女士的画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569,222,563,71.

[5]Henry James.The Golden Bowl.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2000:459.

[6]王敏琴.亨利·詹姆斯小说理论与实践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50,151,152.

[7]陈丽.伊莎贝尔的自由观——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外国文学研究,2002,(12):84,85.

[8]吴彩亚.清新而执著的雏菊——论《黛茜·米勒》中的黛茜形象.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13.

[9]顾莹华.《黛茜·米勒》中的道德撞击.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亨利詹姆斯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詹姆斯12年来的2K能力值
找找看
谁是最好的詹姆斯终结者?
勒布朗·詹姆斯 LEBRON JAMES扣将无双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对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研究
伦理道德在清代借贷契约中的约束力
亨利.摩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