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2009-08-31李绍荣明瑞勤

文学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人文教师教学

李绍荣 明瑞勤

“两课”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想品德》课,“两课”教育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课堂,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两课”教学对塑造、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德才兼备、满怀正义与责任、富有活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两课”的教学现状是: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呆板,教学内容空洞传统,尤其没有注意到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大家的共识是:“两课”就是政治课,政治课就是理性、科学的具体显现,也就是向学生传授真理。结果出现“两课”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老师讲得一套一套,学生听得索然无味,老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无精打采,兴趣全无。“教师教的苦,学生学的累,教师阅卷很疲惫,学生却只要60分万岁”的局面。为此,本课题组围绕“如何激发学生‘两课学习兴趣,提高‘两课教学质量”的主题,经过近一年的深入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展开深入细致的讨论研究,对目前高等院校“两课”教学的现状、“两课”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两课”教学中如何落实人文教育等问题做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高等院校“两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对“两课”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多数高校表面都能给予“两课”充分的重视,但实际是认识不到位。给我们的印象是“口头上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有的高校“两课”教学既没有专门的领导机构,又无严格的制度管理。虽然课程设置全,但课时计划落实不了。人、财、物的投入严重不足,使“两课”教学陷入师资不足、经费匮乏、设备短缺、教学条件恶劣的尴尬境地。“两课”课程每学期都是考查课。甚至有的学校不按要求开设“两课”课程。有的学校还对任课教师实行“拿来主义”,用非“两课”教师上“两课”。

教师队伍状况与任务要求有差距。近几年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明显加大,学历和职称结构明显提高。但是,也应看到当前“两课”教师队伍的状况与任务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存在着教师自我社会地位评价较低、心理压力过重、对教学失去热情、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等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素质不高,观念陈旧,思维意识仍旧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更有甚者,专业知识不牢固,“两课”教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和原则掌握不扎实,严重影响了“两课”教学。

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我们现在使用的“两课”教材大都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定专家学者编写,虽理论阐述透彻,逻辑结构严谨,但是样式和内容比较传统,尤其是难于及时反映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难以解释日常生活中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教材本身可读性差。加之教师的教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够,缺乏生机和活力,使教学缺少针对性、吸引力、启发性和实效性,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我们在课堂上收集的关于教材的意见来看,同学们普遍认为:所用教材理论叙述过多,事例有限,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不容易读下去。而且,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够紧密,有空洞之感。

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在“两课”的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的、不带教科书的、睡觉的、小声说话的学生大有人在;迟到、早退、旷课也不乏其人。有的学生认为这种课到期末时临时突击一下就行了,平时认真听讲对自己的前途也没多大帮助,甚至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不如看外语和计算机,多拿几个“证”。我们对本校2006、2007级部分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值得深思。比如关于“你更喜欢的信仰”,选择“马列主义”的占59%;这表明多数学生思想素质良好,但在关于“大学课程中‘两课的地位”的问卷中,选择非常重要的占10.5%,重要的占16.2%,认为一般重要的占36.7%,认为一点都不重要的竟占到了36.6%。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容乐观,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教学效果不理想。“两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未来的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以正确的分析和解决学生个人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两课”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主要反映在目前“两课”教学在满足社会需要特别是大学生自身需要方面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如在“两课”教学中,存在理论教学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脱节,教学活动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分离。集中表现在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单纯讲理论观点,单纯交待知识;不少学生认为,“两课”讲的都是大道理,对个人的用处不大,以至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把“两课”当作纯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应付考试或应对“专升本”(或考研)而被动的接受,不能和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结合起来。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主导思想上还未能充分认识“两课”教学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根本性要求。在“两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映基本上有三种:一种是“全盘接受”,不动脑思考,上课不过是走个过场;一种是“部分接受,部分质疑”,这些学生有的能主动找老师探讨问题、抒发己见,有的则保留问题、心存矛盾;还有一种是“完全排斥”,认为所学的内容与现实脱节,没有意义。前两种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两课”教育的反映,后一种则存在于少数学生当中。这使“两课”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上述情况可以看出,高等院校“两课”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两课”学习无兴趣可言也是不争的事实,由此而影响着“两课”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可想而知。“如何激发学生‘两课学习兴趣,提高‘两课教学质量”,从而真正落实“两课”教学目标的探讨也就成了高校“两课”教学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二.改进“两课”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两课”学习兴趣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针对出现的新问题,高校“两课”教学在继承和发扬以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两课”教师要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学以致用。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在教学观念上,要由“教师本位”向“学生主体”转化,坚持以学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要根据“两课”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性地采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主题发言、对话、讨论辩论等教学形式,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增强教学效果。此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新颖、教学过程图文声并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两课”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下面是本课题组就教学方法进行探讨的一些认识。

(一)利用传统教学方法,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课堂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从教师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传授性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看,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讲授是课堂教学中应用最频繁、最普遍的教学方法。它的优点是:第一,知识容量大。讲授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较多的有关多种现象和过程的知识信息,教学效率相对较高。第二,成本低。讲授就是靠教师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可以不受条件设备的限制,省时省力便捷。第三,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绘以及善于设疑、解疑,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四,系统性、通用性强。讲授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知识,适宜解释多数学生面临的疑难问题;一堂讲授课的内容常常是通用的,可以增加或删减其中的某些内容以适应教材或学习者的变化。

从教学内容上看,讲授法适宜于“两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介绍大量教材上所没有的新知识。如时事问题、热点问题、学科的前沿问题等;从教学对象上看,“两课”的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一、二年级,大学低年级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还较差,在学习上,他们习惯于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从教学环境上看,“两课”一般是采取大班级上课,讲授法更适合于规模较大的班级。然而,由于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恰当地运用讲授法,形成了满堂灌的僵死局面。因此,“两课”教师要有效地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应当注意以下要求:第一、教师在讲授前要认真备课。要确定是采取以原理为中心还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讲授方法:以原理为中心的方法的特点是“先告诉学生要讲的内容。再说明这些内容”;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首先是从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出发,然后教师要在讲授的过程中把导致产生结论的证据和实例组合在一起,以便学生能够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不论采取哪种讲授方法,教师都要“吃透”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掌握一定的教学手段。第二、讲授要有科学性。教师要做到讲授概念要准确,论证原理要充分,逻辑推理要严密,列举事实要真实,技能训练要严格,使学生既获得可靠的知识,又在思想上有所提高。在这个方面,教师要树立尊重科学、求实创新的教风和学风。第三、讲授要生动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片、音响等多种方式,力求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哲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融合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堂传统讲授法,必将提高教学效果。

(二)双向互动,对话教学。对话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两课”教学中引入对话和提问的方式,通过双向或多向对话和提问,相互沟通思想,交换意见,讨论问题,对一些难点、热点、疑点问题做出正面的解释和回答,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学生身边的事例,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人生、理想等问题。

对话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高校的“两课”教学,应当是一个师生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起引导的作用,必须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话式教学能够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双向激励效应,促进教学相长。一方面,能够激励大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当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大学生必定积极思考、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准备回答问题。在这短短几分钟内,学生的心理活动具体分解为思维激励、知识激励和压力激励,进而转化为寻求问题答案的学习动力。即使学生课堂上当场回答不出来,也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和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励教师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当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后,教师同样要开动脑筋,思考分析,积极准备应答,从而也转化为深入探索问题的动力和压力,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对话式教学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真实性、针对性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现实性和实践性是“两课”的显著特点。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都是现实的社会问题,要求教师在讲解、总结时必须联系实际、讲真话。如果教师不讲真话,回避现实问题,就不可能给学生以有说服力的回答,也难以达到针对性、说理性、实践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通过正面阐释把真实情况告诉学生,要求教师要善于分析现实,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双向互动,对话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双向互动,做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的统一,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三)案例教学,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案例教学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把真实的典型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具体运用所学知识。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体现在一定的实际教学情境中。学生由传统课堂教学中被动的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案例教学中积极的参与者,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举。学生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以做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辩论。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课程中的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把握案例的关键。同时也需要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第三,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引入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实际,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社会经济的实际,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这样,引入案例式教学就可以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三.丰富“两课”教学内容,落实人文教育

在注重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对“两课”教学内容的充实显的尤为重要。学生对“两课”感不感兴趣,关键还是教学的内容具不具有吸引力。“两课”内容是为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的,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人文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四个方面除了业务素质以外,其他都要靠“两课”进行培养,而作为基础素质的人文素质,更是“两课”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第一,人文科学为“两课”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科学几乎涵盖了除自然科学之外的全部学科,而“两课”仅为入门课程,人文科学为“两课”提供了多方面的人文知识,使得“两课”教学得心应手。第二,人文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且也是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伦理体系。人文素质教育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与两课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第三,人文知识增强“两课”教学感染力。人文素质教育十分注重熏陶,这为“两课”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两课”教学通常都采用讲授、灌输的方法,单纯地、单向地、直接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还可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人文素质教育是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选择打下基础,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成为他们的自然选择,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的目的。

那么,怎样在“两课”教学中奠定人文素质教育基础地位,发挥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呢。

其一,找到人文素质教育与“两课”教学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在“两课”教学中功能的切入点。“两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立志成才的民族精神,这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是很明显的。古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当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美德。在“两课”教学中,有机地融入这方面的内容,更能激发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在“两课”教学中功能的最好体现。

其二,加强“两课”教学研究,既要认识到“两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又要认识到“两课”中各门课程的差异性。认识前者,是为了从整体上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在“两课”教学中的功能;而认识后者,是为了使人文素质教育在“两课”中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发挥应有的功能。

其三,具备条件的“两课”教师,还可以开设人文科学课程的选修课。据我们的调查,近年来,各地高校陆续开设了一批人文科学的选修课,在这些开课的教师中,就有不少是“两课”教师。这些有益的实践,都为他们更好地发挥人文素质教育在“两课”教学中的功能创造了条件。有不少院校“两课”教师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两课”教学落实人文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要想在“两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前提是“两课”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并不令人乐观。不仅理工科教师如此,“两课”教师也同样如此。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文知识薄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区分比较模糊,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内涵及其意义也不甚了解。教师的工具理性人格比较突出。第二,传统文化知识不足。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大财富。当今世界越来越走向多极化,世界文化也更加强调差异与多元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竞相高举的旗帜。然而20世纪以来,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使得我国学者长期得不到应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第三,艺术修养缺乏。艺术修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也是创造力的源泉。调查发现,高校教师非常喜爱并经常欣赏艺术的只占10%,而有20%以上的教师很少接触和欣赏艺术作品。这充分说明高校教师艺术修养的缺乏。

提高高校“两课”教师人文素养,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根据有关资料与调查,教师人文素养较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主观上的忽视。从教育理念上说,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教师自身,都对人文素养的有无持一种无谓的态度。因此,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须从转变观念这个根子上做起。第二,强化管理,普及培训,结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两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大学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教育机构,它的许多问题说到底都源于管理。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应强化管理,普及培训,尤其应结合师资队伍的建设来进行。第三,教学相长,组织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提高“两课”教师的人文素养最好采取教学相长的模式。一般而言,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师很难拿出完整的时间来专门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因此,我们提倡教师通过教学相长的方式来加以提高。在备课时,教师应扩大教学内容,积极探索“两课”内容与人文知识有机融合的新途径。这样,在无形之中,教师自己的人文素养也能得到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了,“两课”落实人文教育才有基础和保证。

总之,只要高校“两课”教师认真研究“两课”教学的目的任务,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丰富教学内容,那么,改变高校“两课”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两课”学习兴趣,提高“两课”教学质量就不是问题。

李绍荣,明瑞勤,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教师。

猜你喜欢

人文教师教学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人文社科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